- 數字上的中國
- 黃奇帆 陳春花 吳聲 何帆 管清友等
- 1499字
- 2022-02-22 18:32:15
中國消費互聯網的天花板漸近,真正的藍海是產業互聯網
當數字化平臺與老百姓的生活消費場景結合,就產生了消費互聯網。過去十余年,中國消費互聯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涌現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一批世界知名互聯網企業,產生了10億網民,為發展數字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消費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進程中,有兩方面重要趨勢不可忽視。
一、消費互聯網的增量紅利逐漸消退,產業互聯網具備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前中國網民數量、手機用戶數量均已超過10億,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有限。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數量增速持續下降,互聯網增量紅利逐漸消退。
數字經濟真正的藍海在于數字化平臺與生產場景相結合,對傳統產業進行賦能升級,形成產業互聯網。根據測算,在航空、電力、醫療保健、鐵路、油氣這五個領域引入數字化支持,建設產業互聯網,假設每年只提高1%的效益,那么平均每年就能產生200億美元的效益,是一片巨大的藍海。中國的傳統產業規模巨大,因此發展產業互聯網的價值空間也非常大。基于“五全信息”,通過數字技術和智能創新,賦能大量的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全面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如果說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市場只能夠容納幾家萬億級別的企業,那么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有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
在美國,產業互聯網企業占據美股科技TOP20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約為美國的70%,但美國產業互聯網科技股市值為中國的30倍,中國尚無領先的產業互聯網巨頭企業。可以說,產業互聯網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消費互聯網出現了至少三方面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是參與者之間的博弈往往是零和游戲。消費互聯網競爭到最后往往是贏家獨吞整個市場。因此很多早期互聯網企業不計成本融資擴展業務,意圖打敗對方,在形成壟斷優勢后,又對平臺商戶或消費者收取高昂的門檻費、服務費。這類商業模式對創造社會價值貢獻有限,因為過度關注流量,助長了假冒偽劣商品在網上泛濫的勢頭,甚至在制造業領域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二是利用人性弱點設計各種產品。網絡市場形成初期所主導的自由理念,使得網絡上失信的違約成本極低,于是很多企業利用人性的弱點設計各種產品來獲取流量,罔顧消費者的長期利益和市場的良性發展。比如一些信息服務公司,通過各種打擦邊球的圖片、噱頭標題吸引用戶點擊觀看視頻、新聞。這種利用人性弱點誘導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實際上是不正當的,甚至有可能觸犯法律。未來互聯網經濟的競爭,一定是在更公平、可信的環境下進行的,那些利用人性弱點設計產品的公司將難以長期生存。
三是互聯網“殺熟”行為。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互聯網企業根據大數據分析將用戶群體劃分為不同類別,進而收取不同的價格,這類“殺熟”行為有違市場公平、透明的原則,被“殺熟”的消費者一旦獲悉后也會感到很憤怒。
這三方面問題究其原因,還是消費互聯網沒有形成明確的各方多贏的模式,而是一旦確定某種模式就“一刀切”地全盤推進,通過“燒錢”形成規模效應。
三、產業互聯網才是真正藍海
與消費互聯網不同,產業互聯網上每一個行業的結構、模式各不相同,并不是“一刀切”的,而是針對不同行業生態的“小鍋菜”,需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推進。比如汽車產業鏈的產業互聯網就不適用于電力產業鏈,化工產業鏈的產業互聯網也無法直接平移復制到金融行業。
產業互聯網必須通過整個產業鏈上企業的降本效應,提高企業效率,形成資源優化配置,降低融資成本,產生1+1>2的效果。比如,通過金融科技降低融資成本,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智能物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等,使得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中小企業,以及中介公司、服務業公司、互聯網平臺各得其所、各有效益,形成明確的多方共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