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互聯網行業的壟斷之爭
- 微觀經濟學(電子輔助資料)
- 楊健全 李社寧主編
- 4129字
- 2022-02-14 16:29:29
在8月13日舉行的2013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搜狐集團董事長張朝陽參加圓桌對話時表示,“微信的壟斷很可怕”,張朝陽希望在移動互聯網形成垂直化的社交網絡。
有觀點認為,如今的互聯網入口已經被各大巨頭所壟斷:百度壟斷了搜索引擎入口、騰訊則壟斷了即時通信的入口、淘寶則幾乎壟斷了電商的入口,而那些想要在互聯網分一杯羹的企業,一旦出現加速發展的趨勢,便要么被迫接受被收購的命運,要么遭遇入口壟斷企業的打擊。
互聯網行業是否存在壟斷?對這個“有趣”話題,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全國政協委員賀強,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原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小明,全國人大財經研究委員會法案室原主任朱少平,中國生產力協會副秘書長王海平,飛象網CEO項立剛等專家學者和行業人士于中國經濟時報進行了一次圓桌討論。
互聯網行業是否存在壟斷?
中國經濟時報:隨著互聯網三次熱潮之后,行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有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競爭的跡象。譬如較早前新冒頭的中國互聯網新型創業公司IMO、聯眾、米聊、開心偷菜、人人、互動百科等,大多曇花一現,泯然于鼠標之外,在占有市場絕對話語權的龐然大物面前,成了市場的犧牲品。不過,也有業內觀點認為,互聯網行業的壟斷問題與傳統行業并不一樣,說寡頭壟斷并不準確。
胡小明:互聯網競爭靠的是馬泰效應,誰的收入高,誰的影響力就大。這種壟斷是自然形成的,是自然壟斷。
這樣的壟斷不能怪企業,因為這是自然競爭的結果。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無邊,沒有保護,所以競爭起來一馬平川,這是個贏家通吃的產業。例如騰訊,確實有非常多的優勢,在互聯網的每個領域都具有太多的優勢。對這樣的企業,政策就應該給它劃一個邊界。事實上對每一個行業來說,如果在這個領域的控制力達到80%以上,就可以認定存在壟斷,就要進行反壟斷的處理,要求他在這個領域里拆分。在互聯網行業,我們現在對這一點沒有有效措施,企業可以肆意擴展,因為錢太多了,走到哪里都無往不勝,人家也沒有違法,只靠影響力和錢就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不能用行政的辦法處理,只能事先把規則制定好。
朱少平:三次互聯網發展熱潮以后是不是產生了壟斷競爭,存在寡頭壟斷?我認為不一定這么提。互聯網的競爭是自然形成的壟斷,和嚴格意義上所說的壟斷還不一樣。嚴格來講壟斷主要有四大類: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地方壟斷、企業壟斷。法律規定的反壟斷,一是反對壟斷協議,競爭雙方通過一個協議去壟斷市場或者是買賣雙方達成一個協議,通過這個協議限制市場。二是濫用市場地位,濫用支配地位。三是不正當的經營者集中,原來你占20%,競爭對手占30%,你們倆合并了,這種屬于不正當的經營者集中也是反壟斷的范圍。四是利用行政權力去限制競爭。這四類才是我們法律要反對的壟斷。
賀強:互聯網壟斷現象早有發生,例如美國聯邦司法部反壟斷司指控微軟公司Win 95違反了反壟斷法,雖然罪名成立,但是以18億美元達成和解。中國也有反壟斷法,但我們的反壟斷法主要是從商品市場的角度來制定的。互聯網行業的壟斷不一樣,有一些網絡公司利用先發優勢,強者更強,壓制一些后來的弱小公司。
因此,應對互聯網的壟斷,一是要修改《反壟斷法》,雖然《反壟斷法》涉及互聯網的壟斷問題,但是遠遠不夠。二是在《反壟斷法》的基礎上出臺有關互聯網反壟斷的實施細則。三是考慮到一些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和一些小的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應該出臺支持這些互聯網企業創新的法規,光靠《反壟斷法》限制有壟斷地位的公司還不夠。四是出臺維護市場自由競爭的法律,正面加以規范市場,對一些企業加以保護。
中小互聯網企業受壓制是客觀存在
中國經濟時報:截至今年3月,中國互聯網海外上市公司市值總和已達到8000億人民幣以上,其中,排名前兩位的巨頭公司騰訊和百度的市值之和,占據總體中概股海外上市公司市值總和的70%以上;兩巨頭的年收入占中概股海外上市公司收入總和的一半以上。業內有說法認為,隨著經濟體量和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擴大,壟斷行為已經開始影響中國互聯網的生態環境。最直接的表現是,美國平均每兩年就會出現類似Google、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新興互聯網科技企業,而中國互聯網市場自2005年之后,就難再見有新創業公司能夠崛起。在這樣的市場生存環境中,那些新興的創新創業型互聯網企業還能獲得機會嗎?
朱少平:互聯網最大的問題,就是小企業發展不起來,其原因,首先是本身的創業和真正創新太少,其次是外部環境太惡劣。
王海平:互聯網行業那么多的小微企業生存不了,為什么?當你有點創新的時候,往往就被行業巨頭仿造、復制了,正規一點的干脆整個公司控股兼并。現在還會產生像百度這樣從只有幾間房子發展到現在幾千億規模的企業嗎?企業的生存環境其實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重視的時候了。
項立剛:互聯網行業跟其他行業有很大的不同,這個行業像一個黑洞,只要一家做大就可以在整個領域把所有的資源都吸在自己手里。但中國互聯網有一個很糟糕的事情,就是模仿多于創新。這個行業一直以來所有的東西都是從美國抄來的,最早的概念和最早的技術以及最早的商業模式,搜索、新聞網站等等,都是模仿,人家出Twitter,我們出微博;人家出Facebook,我們出人人網……在抄的過程當中,一些先行企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做起來以后,取得了用戶壟斷,他們就會像熱脹冷縮一樣,只要從一個領域過去,就寸草不生。例如百度、騰訊等行業巨頭,當他們擁有了用戶以后,其他的領域再沒有任何限制。
在這種模仿的價值觀中,人家做了我們就抄,只要自己處在比較領先的位置,就根本不用創新。這種情況下,越是大企業越能壟斷資源,把小企業的機會都斷送了,只要小企業在這些領域稍微做出點什么成績,就都成了大企業盤中的“菜”。例如小米,小米做過米聊,騰訊一看也做米聊,很快做一個微信給蓋過,后來小米做不下去了只好改做手機。
如果我們不支持創新,不保護小企業,這個行業最后就是寸草不生,最后我們都等著抄人家的。美國搞什么我們就搞什么,美國不搞我們就不搞。這種氛圍和價值觀意味著我們在整個技術創新領域和未來的發展中是很難有機會的。
更應關注互聯網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事實上,技術競爭的面具下,互聯網行業中出現的一些不正當競爭形象,更應引起關注,例如山寨抄襲、捆綁搭售、限定交易和拒絕交易、歧視性壟斷和綁架用戶等行為。
朱少平:在互聯網行業,應該重視的不是所謂的壟斷,而是不正當競爭。比如利用市場開放或占有優勢,發布假報告、詆毀、冒名、偷取別人信息、捆綁銷售、強制消費等等。目前來看,對這種情況,我們還沒有實現通過技術的方法來進行限制,在法律法規的處罰中也還存在缺失。反不正當競爭法到現在為止已經出臺了20多年,但是一直沒有進行過修改。這個法律規定中的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早就被突破了,很多行為現在都應該從法律上、法理上給以打擊,但因為法律還沒有修改,致使消費者、投資者、競爭對手等受損害的事情比比皆是,尤其移動信息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問題更加嚴重。
中國經濟時報:比較典型的案例是“3Q大戰”和“3百大戰”。去年8月16日,奇虎360宣布開展搜索業務,動了百度的奶酪,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引發市場“戰爭”。百度通過拒絕交易的方式,強行跳轉頁面,對360搜索業務展開反擊,引發了觀察者們對中國互聯網行業壟斷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重視。
胡小明:在互聯網行業,對正當競爭形成的壟斷,目前是沒有辦法應對的,比如影響力,企業人多錢多,影響力就更大,強者更強,這是整個市場的規律。對不正當競爭形成的壟斷,處罰就應非常嚴格,但現在我們的政策跟不上。例如我們信息中心,做金融信息服務,有公司盜版我們的信息,打官司我們贏了,但對賠償,對方認為他們盜用信息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損失,就賠多少錢。這就沒道理,抓到的小偷偷了我一塊錢,然后就賠一塊錢?這不合理。目前我們在反不正當競爭和山寨行為的時候,都是一種溫情主義。
王海平:市場經濟本身就是競爭經濟,競爭是永恒的。虛擬經濟有虛擬經濟的規律,作為監管者,政府應該在學習新事物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管理規范。現在互聯網的現狀,就對我們的監管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360和百度的紛爭、神州租車事件、蒙牛和伊利互相指責爆出的“黑公關”問題等現象,對這些因競爭而出現的新問題如何監管?誰來監管?現在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和管理環節,互聯網行業工信部在管、商務部在管、互聯網辦公室也在管,但現狀是對許多不正當競爭行為卻是誰都不管。
賀強:互聯網行業的不正當競爭案例越來越多,如何有效防范,我建議:一是互聯網公司自身要規范運作,公司本身要自律。二是在法律上規范公司的行為,要明確如何防止不正當競爭。三是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基礎要出臺實施細則,沒有細則沒法兒在法律上做出判斷。四是應該成立有關的互聯網協會,通過協會的組織來實現自律。
中國經濟時報: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嚴重影響了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也嚴重侵害了網民的自主權利,危害到廣大網民的財產安全和隱私安全。
王海平:據清華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室的研究,2011年,中國網絡10699萬網民,105萬個網站,因為網銀賬戶盜竊與盜刷、支付賬戶盜竊與盜刷、網游虛擬資產盜竊、僵尸主機資源濫用、感染手機資源濫用、被“黑”網站資源濫用(掛馬、暗鏈)等行為,造成網民損失54.2億元。
根據奇虎360的數據,過去1年,僅360安全產品平均每天都為用戶攔截釣魚攻擊2200多萬次、防止qq盜號100萬次以上、攔截虛假證券300萬次以上,攔截彩票欺詐400萬次以上、防止游戲盜號200萬次以上。
近年來,隨著Web 2.0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跨越網絡隱私邊界的行為屢見不鮮,通過網絡對個人數據的搜集使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3Q大戰”中對此問題的披露,更是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其中,涉嫌侵害網絡隱私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不告而取,未經同意獲取、收集個人信息資料;跨站跟蹤,在多個網站上跟蹤用戶上網行為;不告而入,黑客侵入他人系統獲取資料;網絡監視,監視用戶網絡生活;網絡上泄漏、惡意傳播個人隱私;誹謗中傷、冒名傳播信息資料;利用電子郵件系統發布垃圾郵件等。
在網絡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已加強了對隱私權侵權問題的重視和研究,并紛紛采取相應的措施。相比之下,我國的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法律保護研究起步要晚很多,現實中立法也不完善,許多侵犯公民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的行為都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1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