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感器技術
- 郭天太主編
- 1842字
- 2022-02-24 17:54:47
第三節 壓阻式傳感器
由于金屬電阻應變式傳感器的靈敏系數較低(約為2.0~3.6),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了半導體應變片制成的壓阻式傳感器,其靈敏系數比金屬電阻式傳感器高幾十倍,而且具有體積小、分辨率高、工作頻帶寬、機械遲滯小、傳感器與測量電路可實現一體化等優點,因此在實際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工作原理
半導體應變片是用半導體材料制成的,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導體材料的壓阻效應。壓阻效應是指半導體材料當某一軸向受外力作用時,其電阻率ρ發生變化的現象。
當半導體應變片受軸向力作用時,其電阻相對變化為

式中,dρ/ρ為半導體應變片的電阻率相對變化量,其值與半導體敏感元件在軸向所受的應變力有關,其關系為

式中,π為半導體材料的壓阻系數;σ為半導體材料所受的應力;E為半導體材料的彈性模量;ε為半導體材料的應變。
將式(2-62)代入式(2-61)中,得

實驗證明,對于半導體材料,πE比1+2μ大上百倍,所以1+2μ可以忽略,于是式(2-63)可寫為

因此,半導體應變片的靈敏系數為

可見,當半導體應變片受到外界應力的作用時,其電阻(率)的變化與所受應力的大小成正比,這就是壓阻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二、結構及特點
一般半導體應變片是沿所需的晶向將硅單晶體切成條形薄片,厚度約為(0.05~0.08)mm,在硅條兩端先真空鍍膜蒸發一層黃金,再用細金絲分別與兩電極焊接。硅條是感壓部分,基底起支撐和絕緣作用,采用膠膜材料,電極一般用康銅箔,外引線用鍍銀銅線。如圖2-31所示為一種條形半導體應變片。為提高靈敏度,除應用單條應變片外,還有制成柵形的。

圖2-31 半導體應變片
1—P型單晶硅條 2—內引線 3—焊接電極4—外引線 5—基底
用于制作半導體應變片的半導體材料主要有:硅、鍺、銻化銦及砷化鎵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硅和鍺。在硅和鍺中摻進元素硼、鋁、鎵、銦等雜質,可以形成P型半導體;如摻進磷、銻、砷等,則形成N型半導體。摻入雜質的濃度越大,半導體材料的電阻率就越低。由于半導體(如單晶硅)是各向異性材料,因此它的壓阻效應不僅與摻雜濃度、溫度和材料類型有關,還與晶向有關,即對晶體的不同方向上施加力時,其電阻的變化方式不同。
對于不同的半導體,壓阻系數和彈性模量都不一樣,所以靈敏系數也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壓阻式傳感器的靈敏系數大大高于金屬電阻應變片的靈敏系數,大約是后者的50~100倍。
壓阻式傳感器優點是:①靈敏度非常高,有時傳感器的輸出不需放大即可直接用于測量;②分辨率高,例如測量壓力時可測出(10~20)Pa的微壓;③測量元件的有效面積可做得很小,故頻率響應高;④應變的橫向效應和機械滯后極??;⑤可測量低頻加速度和直線加速度。
壓阻式傳感器的主要不足是:①溫度穩定性差,即電阻值會隨溫度而變化;②靈敏度的非線性較大,可造成測量體具有±(3%~5%)的誤差。因此壓阻式傳感器在使用時需采用溫度補償和非線性補償等措施。
三、典型應用
(一)壓阻式壓力傳感器
壓阻式固態壓力傳感器由外殼、硅膜片和引線組成,結構示意圖如圖2-32所示。其核心部分是一塊圓形的膜片,在膜片上利用集成電路的工藝擴散4個阻值相等的電阻,構成電橋。膜片的四周用一圓環固定,常用硅杯一體結構,如圖2-33所示,以減小膜片與基座連接所帶來的性能變化。膜片的兩邊有兩個壓力腔,一個是和被測系統相連接的高壓腔,另一個是低壓腔,通常和大氣相通。當膜片兩邊存在壓力差時,膜片上各點存在應力。4個電阻在應力作用下阻值發生變化,電橋失去平衡,輸出相應的電壓。該電壓和膜片的兩邊壓力差成正比,這樣測得不平衡電橋的輸出電壓就能求得膜片所受的壓力差。

圖2-32 固態壓力傳感器結構圖
1—低壓腔 2—高壓腔 3—硅杯 4—引線 5—硅膜片
硅杯膜片上傳感器的配置位置需要按膜片上徑向應力σr和切向應力σt的分布情況確定,即

設計時,適當安排電阻的位置,可以組成差動電橋。

圖2-33 硅杯上膜片上傳感器的布置
a)受力情況 b)應變片的布置
(二)壓阻式加速度傳感器
如圖2-34所示為一個壓阻式加速度傳感器,它的懸臂梁直接用單晶硅制成,在懸臂梁的自由端裝有敏感質量塊,在梁的根部,4個擴散電阻采用平面擴散工藝技術擴散在其兩面。

圖2-34 懸臂梁壓阻式加速度傳感器
1—基體 2—硅梁 3—質量塊
當懸臂梁自由端的質量塊受到外界加速度作用時,將感受到的加速度轉變為慣性力,使懸臂梁受到彎矩作用,產生應力。這時硅梁上4個電阻條的阻值發生變化,使電橋產生不平衡,從而輸出與外界的加速度成正比的電壓值。
固態壓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頻率動態響應好,結構比較簡單,體積小,精度高,靈敏度高,長期穩定性好,滯后和蠕變小,便于生產,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