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傳記文學】
中國集郵人物列傳(89)【外一篇】
89、《讀飄著墨香的<鼓樓郵刊—總第26期>(2024年10月版)》
作者:顧雪林
剛剛,收到北京鼓樓集郵研究會吳剛先生寄來的飄著墨香的《鼓樓郵刊—總第26期》(2024年10月版),看到上面轉載了我在起點中文網“作家專區”【集郵傳記文學】中發表的《趙人龍——中國研究大龍郵票第一人》等10篇回憶文章;加上在《鼓樓郵刊—總第25期》(2022年10月版)中發表的6篇,總計有16篇網絡文字變為鉛字。這讓我真的非常感動。
前幾天,我曾給鼓樓集郵研究會會長林軒先生打電話,詢問他最新一期的《鼓樓郵刊》是否刊印出版了。林軒說,很快就出版。
真是很快,今天就收到了這本最新一期刊物。
網絡文字變為鉛字出版,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原本,我們是愛看書的,讀的都是鉛字。今天,電腦和互聯網大力發展起來以后,在網絡上寫東西和看東西,漸漸成為習慣。再從網絡閱讀變為鉛字閱讀,仿佛在一瞬間,歲月停滯;書刊的新鮮墨香,久違了。這個感覺,真好!
我寫的【集郵傳記文學】有人物,也有隨筆。其中,集郵人物大約寫了近60篇。大部分是在“三年疫情”期間寫的。那時出門很不方便,到處隔離,我所在的小區,前后也被隔離了兩次,那些個星期,只能足不出戶。閑時,我就慢慢翻看和整理我收藏的各種集郵品,和大量的、別人寄來的紀念封,看到信封上熟悉的郵友的名字,一時,百感交集。
漸漸,萌發了寫寫我認識的那些集郵家、集郵活動家和集郵朋友。寫作往往在深夜,隔幾天寫一篇,發在網上和我的新浪微博上。后來我才得知,很多集郵朋友在網上閱讀了我寫的這批文章。“疫情”的物理隔離,終究沒有阻擋住互聯網的沖擊,被互聯網輕易沖破了。現實中停滯的集郵活動和見不著面的集郵朋友,仿佛在網上恢復了活動,大家又在網上見面了。這個互聯網,真好!
集郵的春天,永遠是燦爛明媚的,集郵者對集郵活動的喜愛,不會因市場上集郵品價格的波動而動搖。
想賺錢的人,可以去股市投資,集郵的市場終究“小”了一些,賠了錢的投資者要走,我們不留!。
(2024.12.8,下午14:3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