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
- (清)蘅塘退士選編 馬寧編注
- 6247字
- 2022-01-27 17:56:17
王維 二十四首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遷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官至尚書右丞,稱王右丞。精詩詞,善書畫,通音律。四十歲隱居藍田輞川,妻亡無子,信禪篤佛,不衣文彩,不茹葷腥。安祿山攻陷長安,被迫接受偽職,賦《凝碧池》詩明志,王師收復兩京定罪時,因該詩及其弟縉請削己官為兄贖罪,獲赦。其詩眾體兼擅,尤工五律、五絕。與孟浩然并稱“王孟”,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之杰出代表。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被譽為“詩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十七歲作者游學時的思鄉之情。山東指華山之東,王維故鄉在華山東北向。
〇異鄉:他鄉,外地。〇異客:作客他鄉之人。
〇登高: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〇茱萸(zhū yú):香氣辛烈的一種植物,舊俗重陽節佩戴茱萸能祛邪辟惡。
洛陽女兒行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作者十八歲時所作,描述洛陽女兒嫁給權貴后的生活。或說這首詩暗喻有才之人不被賞識,或說譏諷依附權貴,或說慨嘆命運的不可預測。
〇才可:恰好。
〇十五余:十五六歲。
〇良人: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〇玉勒:玉飾的馬銜。
〇驄(cōng)馬:青白色的馬。
〇膾(kuài):把魚、肉切成薄片。
〇畫閣:彩繪華麗的樓閣。
〇羅帷:羅帳。
〇七香車:用香料涂飾或用多種香木制成的車。泛指華美的車。
〇寶扇:權貴出行時用于遮蔽的扇狀儀仗,多用鳥羽編成。
〇九華帳:華麗的帳子。
〇狂夫:拙夫,婦女自稱其夫的謙詞。
〇劇季倫:謂勝于石崇。石崇,字季倫,西晉時有名的富人,常與人夸耀攀比富貴。
〇碧玉:指年輕貌美的婢妾。此處指洛陽女兒。
〇“不惜”一句:王愷曾與石崇比富。王愷拿兩尺珊瑚出示,石崇直接給他打碎,拿出自己家的珊瑚讓其挑選,其中三四尺高的珊瑚就有六七枝。
〇曙(shǔ):天明。
〇九微:燈名。
〇花瑣:指窗戶上的花樣連環形狀。
〇曾無:沒有。曾,副詞,是,就。
〇理曲:溫習樂曲。
〇薰:同“熏”,一作“熏”。
〇趙李家:謂權貴之家。趙李,趙飛燕和李夫人。
〇越女:西施,此處借指容貌姣好卻未被賞識的美女。
雜詩三首·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三首·其二》表達思鄉之情。
〇來日:來的時候。〇綺(qǐ)窗:雕刻或繪飾得很精美的窗戶。
〇著(zhuó)花:開花。〇未:放在句末,表疑問。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去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本詩取材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作于王維十九歲時。
〇去津:一作“古津”,古渡口。。
〇坐:因為。
〇不見人:一作“忽值人”。
〇隈隩(wēi 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
〇曠望:極目遠望。
〇旋:不久。
〇“遙看”二句:謂遠看村莊的樹木聚集在一起,走近之后發現家家戶戶植有花木。攢(cuán),聚集。
〇樵客:原謂砍柴者,此指武陵漁人。
〇居人:居民。
〇武陵源:指桃花源。
〇物外:世外。
〇房櫳(lóng):房屋的窗戶。櫳,窗欞木。
〇喧:叫聲嘈雜。
〇俗客:指漁人。
〇都邑(yì):城市。
〇閭巷:街巷。
〇薄暮:傍晚。
〇避地:謂遷地以避災禍。
〇去:離開。
〇及至成仙:一作“更問神仙”。
〇鄉縣:故鄉。
〇無論:不必說,不必提起。
〇擬:打算。
〇游衍:悠游。
〇自謂:自以為。
〇不迷:不再迷路。
〇峰壑:山谷。
〇幾曲:一作“幾度”。
〇云林:隱居之所。

明 / 仇英 / 輞川十景圖(局部)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送別名作,后被樂人譜為《陽關三疊》。友人奉命出使安西,王維為之送行。
〇渭城: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〇浥(yì):濕潤。
〇客舍:旅館。〇柳色新:一作“楊柳春”。
〇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
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夜曲》閨怨詩。原有兩首,此其二。一說作者為王涯。
〇桂魄:月亮的別稱。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
〇輕羅:一種質地較薄的絲織品。〇更衣:換衣;休息。
〇箏:彈撥樂器。〇殷勤:頻繁。〇弄:演奏樂器。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意為奉命出使邊塞。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軍。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實則為被排擠出朝廷。
〇單車:駕一輛車,形容輕車簡從。〇問邊:到邊塞慰問。
〇屬國:附屬國。或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〇居延:邊塞地名。
〇征蓬:作者自比飄飛的蓬草。〇胡天:指北方邊境。
〇孤煙:狼煙,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上;一說塞外旋風。
〇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〇候騎:偵察騎兵。一作“候吏”
〇都護:唐時負責轄區都護府轄區一切事務的官吏。
〇燕然:山名。東漢竇憲北破匈奴,在此刻石記功。此指前線。
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送別》,一作《山中送別》。
〇掩:關閉。〇柴扉:柴門。
〇明年:一作“年年”。〇王孫:貴族子弟,此指友人。一說自指。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送別》為送別仕途不稱意的友人歸隱山林的作品。最后兩句看似尋常,無言之中卻蘊藏了作者無盡的關懷。
〇飲(yìn):動詞,使之喝酒。〇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〇南山:終南山,也泛指歸隱之處。〇陲:邊。
〇“但去”句:大意為只管去吧,我不再追問。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或題作《江上贈李龜年》,應為贈別李龜年的作品。李龜年,唐代著名音樂家。
〇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南方女子因丈夫戰死邊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樹下,此后化身為紅豆,因此紅豆被人們稱為相思子。
〇“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〇采擷(xié):采摘。
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歸嵩山作》,描寫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見景色。
〇清川:清清的流水。〇帶:圍繞。〇薄:草木叢生之地。
〇閑閑:從容自得貌。
〇暮禽:傍晚歸鳥。禽,一作“云”。〇相與:共同,一道。
〇“迢(tiáo)遞”句:遠遠地來到嵩山腳下。嵩高,嵩山的別稱。〇閉關:閉門謝客修行。閉,一作“掩”。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終南別業》約作于作者四十四歲時,于終南山安家,供養母親。全家信奉佛教,常素食。別業,別墅。
〇中歲:中年。〇好(hào):喜好。〇道:此指佛教。
〇家:安家。〇南山陲(chuí):終南山腳下。
〇勝事:美好的事。〇空自知:可理解為獨自欣賞、自我陶醉。
〇值林叟(sǒu):一作“見鄰叟”,遇到同樣住在山林里的老翁。值,遇到。
〇無還期:不確定回家的時間。無,一作“滯”。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zhài)是輞川別墅附近的風景勝地。柴,通“寨”,用樹木圍成的柵欄。詩寫空山的空寂清冷。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
〇但:只。
〇返景: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景,日光。

明 / 仇英 / 輞川十景圖(局部之鹿柴)

明 / 仇英 / 輞川十景圖(局部之竹里館)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終南山》描繪終南山的高峻挺拔,風景多變。
〇太乙:太一,山名,即終南山。〇天都:指帝都長安。
〇接海隅:一作“到海隅”。海隅,海邊。此為夸張說法,謂山脈廣遠。
〇青靄:云氣。
〇“分野”二句:大意為中央主峰隔開了很多區域,而這些區域因受光不同擁有了各自不同的景觀。壑,山谷。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竹里館是輞川別業附近的勝景之一。
〇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〇長嘯(xiào):撮口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裴迪與王維是好友,皆隱居終南山上,常“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
〇輞(wǎng)川:地名,有輞谷水。在今陜西省藍田縣南。王維在輞川有別業。
〇蒼翠:青綠色。
〇潺湲(chán yuán):水流聲。
〇倚杖:拄著拐杖。
〇渡頭:渡口。
〇墟里:村落。
〇孤煙:炊煙。
〇值:遇到。
〇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字接輿。裝瘋不仕,亦被稱為“楚狂”。此處喻指裴迪。
〇五柳:陶淵明門前種五棵柳樹,故號五柳先生。此處當為作者自比。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描繪秋日雨后初晴的山村風光。暝,日落,黃昏。
〇喧:喧嘩。〇浣(huàn)女:洗衣女子。浣,洗滌衣物。
〇隨意:任情適意,隨便。〇春芳:春天的花草。〇歇:消失。
〇王孫:貴族子弟,后為對人的尊稱。此處指作者自己。〇自可:自然可以。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香積寺,著名古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附近。
〇咽(yè):嗚咽。〇危石:高聳的崖石。
〇薄暮:傍晚。〇曲:水邊。
〇安禪:指靜坐入定,俗稱打坐。〇毒龍:出自佛教,用來比喻人的妄想俗念。
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本詩是王維《輞川集》中的名篇。據傳有張姓縣尉向半官半隱的王維請教“窮通之理”,王維便以此詩作答。酬:以詩贈答。張少府:其人、事跡不詳。少府,對縣尉的雅稱。
〇晚年:年老之時。
〇好(hào):愛好。
〇自顧:自念,自視。
〇長策:良計。
〇舊林:指禽鳥往日棲息之所。喻指故鄉。
〇解帶:解開衣帶,表示熟不拘禮,或表示閑適。
〇君:一作“若”。
〇窮通:困厄與顯達。
〇漁歌:漁人唱的歌。
〇浦(pǔ)深:指河岸深處。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〇積雨:久雨。
〇輞(wǎng)川莊:王維在輞川的住宅。
〇空林:渺無人跡的樹林。
〇蒸藜(lí):煮野菜。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吃。
〇黍:谷物名,去皮后稱黃米,比小米稍大。
〇餉(xiǎng):給在田間里勞動的人送飯。
〇東菑(zī):東邊的田地。菑,初耕的田地。
〇陰陰:幽暗的樣子。
〇囀(zhuàn):鳥婉轉的鳴叫。
〇習靜:謂習養靜寂的心性。亦指過幽靜生活。
〇朝槿(jǐn):即木槿。花朝開暮落,故常用以喻事物變化之速或時間的短暫。
〇清齋:謂素食,長齋。
〇露葵:帶著露水的葵菜。
〇野老:村野老人,作者自稱。
〇爭席罷:爭座位。表示歸隱之后與人融洽無間,不拘禮節。
〇“海鷗”句:謂自己隱居時心境灑脫無礙,海鷗不必因憂疑而飛走。典出《列子·黃帝》,有人常與海鷗玩,一天其父令其抓海鷗回來,當他心存惡意時,海鷗便在空中飛舞,不再落下了。后用“鷗鷺忘機”來表示人無奸巧心機時,異類也肯親近。

宋 / 王詵 / 漁村小雪圖卷(局部)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作于740年,作者途經襄陽,欣賞漢江景色。漢江:漢水。臨泛:一作“臨眺”,登高遠望。
〇楚塞:楚國邊境,此指漢水流域。
〇三湘:湖南湘鄉、湘潭、湘陰合稱三湘。
〇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〇九派:長江在湖北、江西一帶分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稱這一帶的長江。一說指江西九江。
〇郡邑:府縣。
〇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〇波瀾:波濤。
〇好風日:一作“風日好”。
〇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簡,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幼子,西晉將領,曾鎮守襄陽。此處借指當地官員。
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
詩題一作《過青溪水作》,是一首山水紀行之作,大約成詩于王維自陜西赴蜀地游覽途中。當時王維已萌生隱居之念,借題抒發自己當急流勇退、甘受淡泊的心志。青溪:在今陜西省勉縣東。
〇言:語助詞,無義。
〇黃花川:在今陜西省鳳縣東北。
〇趣途:走過的路途。趣,同“趨”。
〇聲:溪水聲。
〇色:山色。
〇漾漾:飄蕩貌。
〇菱荇(líng xìng):泛指水草。
〇澄澄:清澈明潔貌。
〇葭(jiā)葦:泛指蘆葦。
〇素:一向。
〇澹(dàn):恬靜安然。
〇磐石:大石。
〇已矣:完了,逝去。謂以垂釣度過余生。
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本詩為王維田園詩名作,化用《詩經·君子于役》中“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詩意,借以表現自己的歸隱之念。渭川:渭水,發源于甘肅,途經陜西。田家:農家。
〇斜陽:一作“斜光”。
〇墟落:村落。
〇窮巷:冷僻簡陋的小巷。
〇野老:村野老人。
〇牧童:一作“僮仆”。
〇倚杖:拄著拐杖。
〇荊扉:柴門。
〇雉雊(zhì gòu):野雞叫。
〇秀:植物抽穗開花(多指莊稼)。
〇蠶眠:蠶蛻皮前有段時間不動不食,像休眠一樣,故稱。
〇田夫:農夫。
〇荷(hè):用肩扛或擔。
〇至:一作“立”。
〇即此:指上面所說的情景。
〇式微:出自《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表達想要歸隱之意。
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仍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本詩取材于春秋時期越國美人西施的故事,借古諷今。西施從浣紗女變為吳王寵妃,而昔日同伴仍為貧賤之身,詩人通過這一鮮明對比,感嘆人生際遇不定,代天下寒士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嘆,又勉勵他們不要東施效顰、趨炎附勢。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越王勾踐戰敗,范蠡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后越亡吳,據傳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隱居。
〇艷色:艷麗的姿色。
〇寧久微:豈能長久地寂寂無名。寧,豈,難道。微,隱蔽。
〇朝仍:一作“朝為”。
〇越溪:西施曾于越國溪邊浣紗。
〇賤日:貧賤之時。
〇殊眾:異于常人,出眾。
〇傅香粉:搽脂敷粉。香,一作“脂”。
〇無是非:分不出是和非。
〇持謝:奉告。或作“寄言”“寄謝”。
〇效顰(pín):傳說西施有心痛之癥,常捧心蹙眉。鄰家丑女見她蹙眉的樣子非常美,也效仿西施捧心蹙眉,反而更丑了。顰,皺眉。
〇安可:哪里能夠。
〇希:盼望;達到某種目的愿望。

宋 / 李唐 / 松湖釣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