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劉氏皇族

本章我們將集中地介紹劉邦的父親和兄弟子侄。

太上皇帝

前文我們交待過,劉邦的父親在史書中被稱為“劉太公”,母親被稱為“劉媼”。關于劉媼,史書上只記載了她在湖邊休息,與一條蛟龍交配并生下了劉邦,只記載了這一件事。劉媼應當在生完劉邦后就去世了,劉邦稱帝以后,追尊她為“昭靈夫人”。

據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記載,太公名叫劉執嘉,他一直在沛縣豐邑從事農業生產。后來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因為兒子劉邦的緣故,劉太公在戰爭中曾被項羽軍俘虜作為人質,也曾幾經顛沛流離。

如今兒子終于平定了天下,老頭在晚年也總算是可以享享清福了。劉邦在櫟陽專門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宮殿給太公居住。劉邦還非常孝順,每隔五天都要到櫟陽宮去朝見一次父親,每次也都像普通百姓那樣對劉太公行父子之禮。

但是時間長了劉太公的管家卻發現這樣做有些不妥,這位管家就勸太公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也沒有兩位君主。現在盡管皇帝是您兒子,但他也是人君;太公您盡管是父親,卻也是人臣。怎么可以讓人君來拜見人臣呢?如果像這樣,君主的威嚴和尊貴就無法彰顯了!”

劉太公覺得管家說的話有道理,于是就向管家詢問對策。

過了幾天,劉邦又來了,劉太公遠遠地望見就迎在門口,抱著掃帚向后倒退著掃地。劉太公此舉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明:從現在開始,自己愿意當兒子劉邦的仆人,尊奉劉邦,盡自己為人臣的義務。

看到太公的行為,劉邦大驚,趕忙走過來攙扶住太公。太公說道:“陛下您是天下的君主,怎么可以因為我一個人而擾亂天下的法紀呢!”

劉邦知道,應該給自己的老爹一個正式的名號了,于是就下詔說:“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于子,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人道之極也。前日天下大亂,兵革并起,萬民苦殃,朕親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語出《漢書·高帝紀下》)

劉邦正式尊稱劉太公為太上皇。事后,劉邦知道太公的行為和言語都是那位管家所教,于是賞賜了太公的管家五百金。

太上皇制度是秦始皇所發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被尊稱為太上皇的人正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不過秦莊襄王未曾稱帝,生前也并未稱太上皇,其太上皇之號是秦始皇稱帝后追尊的。歷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正是劉太公,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稱王稱帝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根據晉代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的記載:

老頭在當上太上皇以后,并沒有因為享受到榮華富貴而感到快樂,反而因為整天幽居深宮而感到凄愴不樂。劉邦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問是怎么回事。

劉太公回答道:“我平生所結交的人都是沛縣的市井之人,他們雖為屠販少年,但是我時常與他們一起沽酒賣餅、斗雞蹴鞠,感到樂趣無窮。現在雖然住在宮殿之中,卻沒有了與鄰里鄉親在一起時的快樂。”(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斗雞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

于是劉邦就在長安城中按照沛縣老家的樣子新建了一座名叫新豐的小城,并把老家的鄉里鄉親們全都搬過來。新豐城中的景象完全按照沛縣老家的樣子來布置,男女老幼在街上該斗雞的斗雞,該賣餅的賣餅,該蹴鞠的蹴鞠。

劉邦不僅把老家的人搬來了,還讓他們把自家所養的雞、鴨、鵝、狗、羊、豬等家禽家畜也一起搬過來,為太上皇營造了和沛縣老家一模一樣的環境與氛圍。

太上皇到新豐城中一看,果然立馬就高興起來了。

未央夸富

前文我們提到過,劉邦在發跡之前是一個游手好閑的無賴,那時的劉太公并不喜歡劉邦這樣的兒子。他所喜歡的是二兒子劉仲,因為劉仲勤懇踏實,可以置辦產業,為家中掙錢。

漢九年(前198年)未央宮建成,劉邦在未央宮中舉辦酒宴,隆重地會見諸侯和群臣。太上皇坐在一輛裝飾豪華的車子中,也來參加了宴席。

劉邦捧著玉杯,站起身來給太上皇敬酒,說道:“當初父親大人總是覺得我沒有出息,不如我二哥勤勞能干,可以置辦產業。現在請父親大人看看,我的產業與二哥比起來哪個更大?”

太上皇哈哈大笑,殿上的群臣也都跟著高呼萬歲。

對于未央夸富這件事情,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劉邦在自我炫耀、嘲諷父親;也有人認為這是劉邦與父親之間的玩笑話,能當著群臣的面開這種玩笑,恰恰說明劉邦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很親密。

漢十年(前197年)七月,太上皇在櫟陽宮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應當說,老頭的晚年還是非常不錯的,八十五歲在那個時候絕對算得上是高壽了。劉邦為父親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將其安葬于萬年陵(在今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

擊釜之怨

老劉家一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劉伯、二哥劉仲,老三就是劉邦,還有個異母弟名叫劉交。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邦當上皇帝以后,他的幾位兄弟也都跟著沾光了。

其中,大哥劉伯很早就去世了,但是也娶完妻子并且生了個兒子名叫劉信。按理說劉邦應該封賞侄兒劉信,然而劉邦與其大嫂的關系卻鬧得非常僵,致使劉信很長時間都沒有被封。

那么,劉邦與其大嫂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隔閡呢?

原來,在劉邦還沒有當亭長之前,他整天游手好閑又喜歡到處惹是生非,還成天和城里的一幫不良少年在一起鬼混,所以他經常會被當地的公安部門請到局子里去喝茶。為了躲避官司,他會經常帶著這群狐朋狗友跑到大嫂家去蹭飯吃。

大嫂家孤兒寡母的日子過得本來就并不寬裕,還要經常被小叔子帶人來家里大吃大喝,攪擾的她不得安寧。

有一次,劉邦又帶著一群人跑到大嫂家蹭飯吃,大嫂就假裝鍋里的羹湯已經吃完了,她用鍋鏟子使勁地在鍋的邊緣刮蹭,蹭鍋的聲音就造成了一種假象——鍋里面已經沒有飯了。

劉邦的朋友們聽到廚房中傳來的鍋鏟子蹭鍋聲,都以為沒有飯了,就全都離開了。過了一會,劉邦走進廚房,揭開鍋蓋一看,發現鍋里的羹湯還有很多。因此,劉邦就開始怨恨其大嫂,認為大嫂不是一個厚重之人。他當上皇帝以后,也不給侄兒劉信封賞。

太上皇來替這個孫子說情,劉邦這才答應封劉信為侯。不過劉邦還是來了個惡作劇,他給這位侄兒的封號叫做“羹頡侯”,意思就是刮蹭鍋底的侯爺。這個封號明顯就是戲謔、嘲諷性的封號,其目的就是想存心惡心一下大嫂,以出當年的那口怨氣。

不知道劉信的這個侯爺當的感覺怎么樣,估計他自己也會覺得十分惡心。

關于劉邦封侄兒為羹頡侯這件事,歷史上一般的評價都認為劉邦還是不夠大度,對大嫂的怨氣未免也持續的太久了。

元代學者陳孚就曾將此事與韓信千金酬謝漂母一事作比較,作了一首名為《漂母冢》的詩,其詩曰:

英雄未遇亦堪羞,

一飯區區不自謀。

莫笑千金酬漂母,

漢家更有頡羹侯。

大文豪蘇東坡也曾就此事發表評論,他專門寫了一篇名為《論漢高祖羹頡侯事》的短文,原文如下:高祖微時,嘗避事,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嫂厭叔與客來,佯為羹盡,轑釜,客以故去。已而視其釜中有羹,由是怨嫂。及立齊、代王,而伯子獨不侯。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非敢忘之也,為其母不長者。”封其子信為羹頡侯。高祖號為大度不記人過者,然不置轑釜之怨,不畏太上皇緣此記分杯之語乎?

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是:漢高祖一向號稱大度能容,不計較旁人的過錯,卻對大嫂吝嗇羹湯的事記仇至此,難道就不怕太上皇回想起當初在廣武城下與項羽對峙時見死不救,還請項羽“分一杯羹”的話嗎?

兄弟受封

劉邦的二哥名叫劉仲,后改名為劉喜。白登之圍后,劉喜被封為代王,所管轄的范圍位于今山西以北地區,正是韓王信沒有投降匈奴之前的領地。

后來匈奴入侵代國,劉喜身為代王卻毫無軍事指揮才能,根本無力堅守邊疆,最后只好棄國獨自逃回洛陽。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看來這位劉喜就是一個慫包,只能掙點小錢而已,根本做不了大事。

劉邦對此大為惱怒,便下詔革去劉喜的王位,貶為合陽侯。棄國逃跑本來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罪行,應該是要被斬頭的,可是劉邦顧及兄弟之情,只是將他由王貶為侯,并沒有殺他。

劉喜雖然是個慫貨,可他卻有一個很強悍的兒子。劉喜的兒子名叫劉濞,后來被封為吳王。這位吳王劉濞在歷史上的名號要遠遠大于其老爹劉喜,他就是漢初七國之亂的挑頭人。

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原來,劉媼去世以后,劉太公又續娶了一位妻子李氏,后來李氏生下了劉交。

與老劉家其他沒有文化的土包子們所不同的是,劉交是劉氏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劉交也是一個比較有貢獻的人。

劉交師出名門,他是儒家第三位大師(另外兩位當然就是孔子和孟子)荀子的徒孫。劉交的老師名叫浮丘伯,是荀子的弟子。

劉交少年時期就很喜歡讀書,并且為人多才多藝,他曾與魯人穆生、申培公等一起到浮丘伯門下學習《詩經》。后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師徒們才被迫各自分開。

在三位兄弟中,與劉邦關系最好的,就是這位小弟劉交。因為戰場上充滿兇險,所以劉邦起兵以后就把劉太公、呂雉和自己的孩子放置于沛縣老家,并讓二哥劉喜和一個叫審食其的人留下來照顧家人、服侍太公,唯獨讓小弟劉交一直跟隨在他身邊。劉交也就一直跟隨著劉邦的軍隊南征北戰。

劉交深受劉邦的信任與寵愛,能夠自由出入劉邦臥室的人只有劉交和我們前文提到過的盧綰這兩個人。劉交與劉邦一起西攻南陽、入武關,與秦軍戰于藍田,至霸上,劉交被封為文信君,并全程參與了楚漢戰爭,最終打敗了項羽。劉交為漢家天下的建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是漢朝的締造者之一。

漢六年(前201年),劉邦采用“偽游云夢”的手段廢黜了楚王韓信,并將韓信的封地一分為二,封劉賈為荊王,封劉交為楚王。

劉交的楚國定都于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下轄薛郡、東海郡、彭城,共三郡三十六縣。劉交也成了漢朝劉氏藩楚的奠基人,史稱“楚元王”。

長子劉肥

除了分封兄弟以外,劉邦當然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兒子。韓信由原來的齊王被改封為楚王后,留下了一個齊王的空缺,劉邦便封自己的長子劉肥為齊王。

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劉邦和呂雉所生的唯一一個兒子不是已經被立為太子的劉盈嗎?這個長子劉肥又是從哪冒出來的呢?

原來,在劉邦與呂雉成婚之前,他就已經有過女人了。這個女人姓曹,《漢書》稱之為曹夫人,她是劉邦當亭長時的“外婦”。

所謂外婦,就是情婦的意思,曹氏并非劉邦明媒正娶的妻子,她在劉家當然也就沒有名分,所以她為劉邦所生的兒子雖然是長子,卻也是庶子,沒有皇位繼承權。

史書中關于曹氏的記載很少,據一些野史材料的描述,這位曹氏和劉邦是同鄉,也是沛縣人,她曾經嫁過人,后來丈夫死了,她就成了一名寡婦。劉邦當亭長時,常到沛縣各地行走,一來二去便與曹氏相結識,發展到后來兩人便好上了。在沒有遇到呂雉之前,劉邦四十多歲還是光棍一條,就是因為他在外面結識了曹氏的緣故。等到劉邦當了皇帝時,估計曹氏已經去世,他把劉肥封為齊王,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對曹氏的補償吧。

當韓信被誘捕之后,朝中有一位名叫田肯的謀士對劉邦說道:“陛下定都關中,其地理形勢比起其他地方優越百倍,從關中出兵到各諸侯國,就像站在高大的房屋上往下倒水一樣容易(原文為: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成語‘高屋建瓴’即由此而來)。如今又擒獲韓信,真是可喜可賀呀!齊國是東方大國,其東有瑯琊、即墨之富饒,南有泰山之險固,西有黃河之天險,北有渤海漁鹽之利。齊地方圓兩千里,還有手持長戟的武士上百萬,其優勢強于別處十倍。若不是陛下的親生兒子,不能封齊王!”

聽完此話,劉邦大喜,賞賜給田肯五百金。于是就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統治齊地七十多座城邑。為了增加齊國的人口,劉邦還下令:凡是會說齊地方言的百姓,一律歸屬齊國。

劉肥毫無軍功,被封齊王完全是因為他是劉邦的兒子,看來劉邦對待兒子還是要好于兄弟。劉肥的齊國是漢朝最大的諸侯國,他也成為了漢朝劉氏齊國的第一代齊王,史稱“齊悼惠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冶市| 且末县| 贡山| 井研县| 泉州市| 宁陕县| 徐水县| 永善县| 鹿邑县| 乐业县| 莱芜市| 娱乐| 合川市| 伊金霍洛旗| 张掖市| 新化县| 库伦旗| 当雄县| 普宁市| 西丰县| 佛山市| 石棉县| 南投县| 定兴县| 枣强县| 安顺市| 定日县| 龙海市| 抚州市| 迭部县| 澄江县| 库车县| 新津县| 鱼台县| 西昌市| 阳曲县| 新乐市| 安西县| 全南县| 镇安县| 长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