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經營決策風險:野心過度膨脹難以八面玲瓏(1)
- 破解企業戰略決策風險
- 呂叔春
- 5231字
- 2014-08-28 15:02:15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趨勢的增強,任何一個稍有成績的企業都在思量如何一步登天,忽略了腳踏實地的穩重作風。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企業都以聲勢浩大為榮,野心大于企業的承受能力。在企業走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如果不遵循經濟規律,盲目追求“做大”,企業的經營決策誤入歧途,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開篇案例:
腳踏n只船,八佰伴呈強弩之末勢
如果時光倒退10年,大多數國人或許還從未聽說過“八佰伴”這一名稱,然而今天,亞洲許多國家特別是中國,人們對它卻是如此地耳熟能詳,這不僅僅因為它是第一家涉足中國零售業務的外資企業,而是因為,它那奇跡般崛起又流星般隕落的不平凡的經歷。
1996年11月,在東京著名的帝國飯店,八佰伴集團為慶祝創業40周年舉行盛大的酒會。在酒會上該集團董事長和田一夫就八佰伴如何大展宏圖慷慨激昂地講了一個多小時,最后一句充滿信心的結束語是:5年后再聽我的好消息!
然而或許誰都沒有想到,根本沒等到5年,連1年都不到,1997年9月18日,日本八佰伴就因負債累累而不得不向所在地方法院申請破產,成為戰后日本第一家股份上市的零售企業破產。同年11月20日,香港八佰伴亦重蹈覆轍,宣布清盤。隨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身心疲憊的和田一夫已是無法出席了,其胞弟和田光正心情沉重地就八佰伴愧對厚望向廣大股東和債權人表示深深的歉意。
短短40年間,八佰伴走過了一條由無到有、由盛到衰的曲折歷程,向人們演繹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你死我活、優勝劣汰最殘酷的一幕,它的失敗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某些啟迪。
說起八佰伴,人們大概最早從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接觸到。八佰伴的創始人正是劇中主角阿信的原型和田加津,這位勤勞而善良的日本女性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家庭,10歲就開始做童工。婚后和丈夫和田良平一起開了一家經營蔬菜和水果的小鋪子。羸弱的雙肩加上一根扁擔,顫顫巍巍地走出了八佰伴的第一步,而“阿信”,這位頑強的女性,在日本已被看做創立事業的象征。
然而,創業的道路并不平坦。戰前日本生活水準還很低,從靜岡縣熱海市起步的八佰伴主要顧客是收入不高的中下階層。由于經營有方和勤奮努力,生意日趨紅火。無奈天有不測風云,1950年,熱海市一場大火燒掉市內1000多家店鋪和民房,4000多人無家可歸。而和田家含辛茹苦經營了20多年的小蔬果店也在這場無情的大火中付之一炬。一家人露宿街頭。但和田一家并未被這場災難所嚇倒,一切從零開始,他們迅速在廢墟上重新掛起了八佰伴的牌子。而當時正在東京大學寒窗苦讀的和田一夫,馬上改變學習計劃,東渡美國學習零售業經營,學成歸國后便在33歲那年接過了父母的家業。
隨后而來的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為八佰伴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和田一夫從美國帶來了超級市場這一先進零售業并對原八佰伴進行了改造,結果大獲成功。1966~1974年8年間,和田一夫以每年新增一家的速度先后在熱海市以外的地區開了8間分店。1975年,和田一夫在富士市開設分店時遇到了一個強敵——伊藤洋華堂,對手的分店偏偏選在八佰伴分店的附近。他并沒慌張失措,而是與之斗智斗勇,在對方開張前一天,八佰伴制造了一個具有轟動效應的廉價大行動,終于將顧客拉到了自家門下。
事業的順利使和田一夫的野心迅速膨脹。他不甘心在日本零售界只做一個追隨者,而希望做一個弄潮兒。但八佰伴畢竟起步太晚了,日本國內的超市和百貨業早已被捷足先登者所占據。剩下的發展空間不多,與這些實力雄厚的強勁對手正面交鋒無異于以卵擊石。于是,和田一夫從索尼公司發展經歷中獲得靈感,提出“間隙理論”,針對當時日本零售企業還沒走向國際化,毅然調整經營方針,重點向海外發展。
海外發展的第一站選在大洋彼岸的巴西,但這一步出師不利,幾乎令八佰伴全軍覆沒。
1971年,八佰伴在巴西圣保羅開設了當地最大的一家百貨公司,此后幾年又接連開了4家分店。1977年,一場世界性的能源危機波及巴西,致使通貨膨脹率一年內高達60%。與此同時,巴西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費需求急劇下降,百貨生意一落千丈。銀行欠款陡增,資金動彈不得,巴西政府又將進口稅增加4~6倍,進口貨品價格上漲,進口來源斷絕,加上此時巴西政府下令禁止星期日營業,在這些外界因素接二連三的打擊下,和田一夫只好壯士斷腕,放棄打下的江山,班師回朝。
巴西一跤跌得不輕,但和田一夫并不氣餒,而是總結經驗,調整方向,再度出擊。這一次他看準的是經濟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東南亞市場,幾經周折,終于在新加坡站穩腳跟,從此成功地敲開了東南亞零售市場的大門。
首先,在新加坡登陸開店取得成功,之后,八佰伴又先后在馬來西亞、文萊、泰國、臺灣和香港搶灘成功,成了亞洲零售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
19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股“阿信熱”傳遍了中國。消息傳到日本后,和田一夫開始對中國投以更多的關注。中國畢竟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用和田一夫后來的話說:“中國可能是地球上最后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了。盡管大多數人現在還不富裕,一旦他們富裕起來,其情景將不可想象。”和田一夫還注意到,香港有7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內地擁有1200億美元外匯儲備,可以說中國一夜之間就能成為與日本抗衡的外匯儲備大國。
達芬奇曾說:“當機會來臨時,有人能看到,有人在別人指給他看時才看到,有人則根本看不到。”和田一夫不僅看到了機會,并迅速抓住了它。1990年,和田一夫做了一個讓他自豪且慶幸的舉動:將八佰伴總部移至香港。
和田一夫的這一舉動在當時看來是非常大膽的,其用意昭然。他想利用香港做跳板,為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營建一個“突擊基地”。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那個時期的中國尚處于治理整頓之中,市場相當疲軟,外商紛紛遠離中國,對香港的投資都在猶豫觀望。在這種情形下,和田一夫做出這樣的決策,顯然需要有足夠的氣魄。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和破釜沉舟的決心,和田一夫甚至將家眷也一并帶來移居香港。
事實證明,和田一夫此舉是非常明智的,他為自己攀上亞洲商界的頂峰找到了一條捷徑。為了表示對他的歡迎,香港各界人士為他舉行招待會,新聞媒介連篇累牘宣傳,連香港商界的大哥大匯豐銀行董事長大班浦偉士也忍痛割愛,將位于港島山的豪華別墅“天比高”以8500萬港元的低價出讓給和田一夫。
中國政府對和田一夫的舉動十分欣賞,八佰伴理所當然成為中國加快對外開放的受惠者。在中國零售業對外資尚屬一塊禁地的1991年,和田一夫應邀訪問上海,并與中國最大的百貨商場——上海第一百貨商店簽訂協議,聯合在上海浦東建造世界最大的商廈——新世紀商廈。八佰伴是獲準在華經營零售業的第—家外商,他第一口螃蟹就吃掉了新世紀商廈的55%的股份,取得了經營權。從那以后,和田一夫很喜歡談企鵝。他認為:“企鵝群體由一個海島向另一個海島遷移的時候,總是有一兩只勇敢者首先跳入大海。當其他企鵝確認此舉相安無事后,便紛紛跟著跳入大海之中。我愿意當那只首先跳入大海的勇敢的企鵝。”隨他之后,日本其他同行如伊勢丹、佳士客、吉之島、大榮等也相繼來華投資,美國、德國、法國等大型零售企業也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可以說,和田一夫終于實現了自己做弄潮兒的愿望,他領導了日本流通業走向國際化的潮流。
1995年12月20日,世界最大級別的大型商廈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紀商廈在浦東如期開業。這一天,據說商廈的客流量超過了100萬人,相當于南京路日客流量,人多得幾乎擠破門檻。面對潮水般涌來的顧客,和田一夫深深地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之中。他站在修飾一新的“天比高”豪宅俯瞰香港全景,內心無比激動,仿佛整個香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都已握在了自己的手心里。
事業發展的一帆風順,加快了八佰伴擴張的步伐。“要么不干,要干則必須頂尖”。這是和田一夫總結出來的“頂尖理論”。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八佰伴在亞洲各國開設的大型商場,無不成為該國之最。如曼谷購物中心、新加坡國際批發中心、馬來西亞五號店、浦東新世紀商廈等在開張時均為全國之冠。
單一的商場擴張已無法滿足和田一夫日益膨脹的欲望。80年代后期,有一件事情的發生改變了八佰伴其后的發展策略,這就是日本的泡沫經濟的出現。據有關統計,反映日本股市的“日經平均價”在1986年1月是1.298萬日元,到1989年已飆升到3.89萬日元,幾乎是直線上揚;與此同時,日本的房地產價格也大幅上漲。和田一夫發現他在百貨業上的獲利與房地產相比大為遜色,于是決定進軍不動產業。此外,他還積極涉足飲食業、娛樂業、制造業等多個項目。
要擴張,首要條件是必須有資金。一個項目動輒上億、十幾億,錢從哪來?靠自身積累顯然不現實,因為多數新開張業務連投資尚未收回,談何盈利?八佰伴擴張的資金只能通過銀行借款和發行債券來獲得。由于八佰伴在國內的事業基礎并不雄厚,信任他并全力支持的銀行本就不多,少數幾家貸款給他的金融機構因擔心八佰伴在擴張方面走得過火,曾在4年前就發出警告:如繼續盲目擴張就沒法再給予融資。但八佰伴方面反駁他們干涉其內政。相互間的不信任使八佰伴與金融機構關系走向冷淡,以至后來陷入絕境時沒有一家銀行向其伸出援助之手。
此后,八佰伴主要靠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先后發行了600億日元的可轉讓公司債券,負債率為100%。憑著這些自籌資金,八佰伴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開始了一個又一個項目上馬,和田一夫幻想著這些項目能帶來高額回報,以償還身后所欠巨資。遺憾的是,由于對市場潛力判斷有誤以及缺乏經營訣竅,后來新上項目大多以失敗告終。
隨著發行債券的償還期臨近,八佰伴“信用危機說”開始蔓延,再度發行債券出現困難。1996年年末,八佰伴因償還120億日元到期債券,資金日趨緊張。而隨著亞洲經濟泡沫的破裂,原來涉足的不動產價值更是一落千丈。1997年5月,八佰伴不得不采取殺雞取卵的方式,將日本國內16家骨干店鋪以330億日元賣給大榮集團,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八佰伴既已失去中堅力量,營業收入劇減已是必然,已趨惡化的資金周轉狀況仍未見好轉。而且,風傳八佰伴信用出現危機,客戶一個個惟恐避之不及。和田一夫只好不斷變賣資產,甚至將心愛的“天比高”住宅出售。為了還債而變賣資產,因變賣資產導致盈利下降,在這種飲鴆止渴式的循環中,破產已是在劫難逃。
據報道,1997年9月日本八佰伴申請破產時,其負債總額高達1613億日元。11月香港八佰伴申請破產時,負債總額約2億港元。唇亡齒寒,兩地的八佰伴破產,無疑將對中國的事業造成影響。和田一夫早些時候雄心勃勃推出的第二步在中國的發展計劃:在2010年之前以長江三角洲為主,在華建成1000家超市10家百貨商店和3000家快餐店,另外還有與之配套的餐廳、面包房和工廠等。這些計劃隨著八佰伴事業的衰落,恐怕只能是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了。
風險分析:
急功近利,走向衰落
根據統計分析,企業進入優秀企業的時間為10~25年(亦即優秀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足30年),而衰落是很快的。
事實上,企業規模越大,越往前行,所需要的市場空間和回旋余地越大,在供過于求的情況下,所遇到的阻力也越大,由于所處置的資源規模的龐大,一旦決策不當,造成的損失也更為巨大。與此同時,承擔的業務及聘用的人員越多,結構越復雜,管理機構越龐大,決策過程越繁長,行動越遲緩,內部各部門、各單位本位主義所產生的矛盾增多,協調越困難。此外,隨著規模的壯大,家大業大,就會“凌強欺弱”、以大壓小,企業內部還往往滋生安于現狀、墨守成規、自高自大的精神文化和官僚的形式主義;而且,由于工作壓力的增大,往往基于效率的原則,選擇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及工作流程,以減少工作量;同時,還會利用市場的領袖地位,更多地要求顧客來適應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而不是主動去適應顧客的需要。就像一位日漸衰老的老人,既肥胖,又遲鈍,還手腳失調,病情緩慢,卻難根治,不僅大企業所具有的規模優勢得不到發揮,而且,受制于一些難以克服的障礙,原先在規模很小時為招徠客戶所具備的傾聽顧客呼聲、推陳出新的產品和服務的做法和效率也日漸失卻,許多輝煌的企業就是由此走上了沒落之路。
在八佰伴從輝煌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沒有正確的戰略使命,一味擴張所導致的沉重教訓。
八佰伴的輝煌已經漸漸遠去,留給人們許多遺憾之外,更多的應是沉思。失敗的教訓與成功的奧秘一樣能發人深省,它會有助于人們認識如何使企業繞開激流險灘,到達成功的彼岸。分析八佰伴由盛到衰的經過,盲目擴張,急于求成,是其破產的主要原因。一個企業若想不甘人后,自然要擴張。問題在于如何擴張,超越自身能力的擴張往往是危機引發的前兆。這個能力包括財力和人力,還有對市場前景的準確判斷以及對本行業競爭激烈程度要心中有數。而八佰伴在短短數年內采取“遍地開花”、盲目擴張的策略,咄咄逼人地進軍歐美、香港、中國內地及東南亞許多地區的零售市場,并涉足食品、餐飲、電器、娛樂、不動產等多個領域。然而,這種高效率的規模擴張卻沒有帶來應有的規模效益,相反,這些項目互相牽制,經營步履維艱,最終導致一損俱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