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伙人原則
- (美)戴維·蓋奇
- 1054字
- 2022-01-14 17:28:46
第一部分 基本原則
第一章 合伙關系的機會與風險
“合伙關系”是當今商業環境中廣為流行的用語,極具魅力。手機移動運營商想成為我的合伙人,為日常交流提供便利;凱薩醫療的私人醫生想成為我的合伙人,為健康保駕護航。
相信企業業主對此類說法再熟悉不過:成為客戶的合伙人,成為雇員、供應商的合伙人,甚至是成為競爭對手的合伙人,你將受益良多。合伙人一詞的濫用,早已脫離了其最初的含義,合伙人原指在商業領域兩人或兩人以上一起合作、各顯其才,共投資金、共擔風險。大家一同協作、不懼風險,建立持續發展的公司。
本書主要討論商業合伙人,暫不論述其法律范疇的意義。他可能是合資企業的合伙人,或與你共同擁有置業,又或是百老匯音樂劇的聯合制片人。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他們對合作伙伴都負有責任,任一方的行動對另外一方都會有影響。合作關系其實是一種心相的外在顯現,你和搭檔同一舟,共浮沉。
合伙經營方式廣受歡迎是有據可循的:相對于獨自創業,合伙協作更容易成功。一種是集思廣益而創業成功的合伙企業,一種是頗具傳奇色彩卻要獨自披荊斬棘的個人企業,前者數量遠高于后者。在《商業周刊》雜志評選的“年度發展速度最快”的百強企業中,2/3的公司為合伙經營,此外,每年的“年度誠信公司”名單中占多數的也是合伙經營企業。大部分效益良好的公司也是合伙制公司。
學術研究也證實了合作的重要性。來自馬奎特大學創業研究中心的學者們曾對一份樣本進行調查,該樣本涵蓋了近2000家公司,學者把績效位列前排的歸類為“高速發展”公司,敬陪末座的歸類為“低速發展”公司。在高速發展公司中,獨立創業者僅占6%,合伙經營企業的比例則高達94%,而且很多合伙經營公司有三位或三位以上合伙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低速發展公司中,半數為獨立創業經營者。
一些世界著名的優秀企業會以公司創始人的名字命名,表示緬懷:比如威廉·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惠普HP);查爾斯·道和愛德華·瓊斯,還有未被人提及的第三位創始人博格斯·特萊斯(道瓊斯指數)。
有些合伙公司的起源則不一定容易辨認。世界上最大的存儲系統制造商EMC,1979年由理查德·埃格“E”和羅杰·馬里諾“M”創辦,第三名成員“C”則未實際參與企業創立;萬寶盛華集團被譽為全球公司中雇員最多的企業,由阿龍·施恩菲爾德與愛爾默·溫特共同創辦;康柏電腦是三名得州儀器工程師的心血之作;英特爾的戈登·摩爾和羅伯特·諾伊斯;家得寶(美國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的生身之父伯尼·馬庫斯和亞瑟·布蘭克。特別提下微軟,人們一直認為創始人僅是比爾·蓋茨,實際上還有保羅·艾倫。合伙經營的企業名單還在持續增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