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再致仕
- 明朝:為天地立心
- 半百老公子
- 2429字
- 2022-11-14 21:00:00
征蜀大軍出兵的前一天,洪武四年春正月丙戌(初二),李善長罷,汪廣洋為右丞相。
自從去年七月底楊憲伏誅,朱元璋總攬錦衣衛的前身、親軍都尉府(及儀鸞司)以來,朝廷之內,尤其是身居高位者,不僅是劉基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疑慮,大公爵李善長也有見好就收的想法。
此番被朱元璋再進爵,由原本「宣國公」進封「韓國公」,還特別為自己說項:
「左丞相李善長雖無汗馬之勞,然事朕最久,供給軍食未嘗缺乏…,宜進封大國,以示褒嘉。」
雖然比起魏國公徐達的食祿五千石,自己的四千石不是最高,但比起此次所封六個公爵的其他四公,食祿都僅三千石,也是次高。
武將如同「走狗」追著狡兔,目前狡兔仍在,所以走狗未烹;而后勤文臣便如良弓,等到飛鳥已盡,再走便遲了。
況且,那個后來(兩次封爵差十九天),才補封誠意伯的軍師謀臣(劉基),在敵國未破前,便已低調、低調、再低調,只愿食祿二百四十石,這還不明顯嘛!
不僅是劉基的表態很明顯,食祿二百四十石?與其他封爵的千石相比,這便是朱元璋對功臣們,很明顯的「意思表達」了。
讀書人大都知道,當年所謂「漢初三杰」的故事,朱元璋把劉基當作張良,這是誰都知道的事,自己也認為如「蕭何」一般地輔佐著朱元璋,而早逝的常遇春,比起徐達,打仗最強悍,邀功也最有力,更像是當年的韓信。
先前便告病休養的李善長,等封賞事宜告一段落,便向皇帝朱元璋告疾「致仕」,回家鄉臨濠府養病。
朱元璋也是明白人,知道李善長也是「知所進退」的人,便予以同意。
但表面上仍做得極為漂亮,「賜臨濠地若干頃,置守冢戶百五十,給佃戶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
全天下都看到了吧,我朱元璋可沒虧待開國功臣啊!
不過,李善長此時會提出「致仕」的請求,主要還是朝中大多自己人。
回鍋的汪廣洋,過去一直在自己手下做事,算是心腹之一,雖還沒恢復原職「中書省左丞」,但接替「伏誅」的楊憲原來之位,擔任右丞。
而在汪廣洋之下,還有自己真正的心腹:胡惟庸,擔任中書省參知政事。
況且,自己在朱元璋心中,也是有地位的;自己告病還鄉,此兩人不就升遷上來了嗎!
果然,右丞相徐達升為左丞相,「右丞」汪廣洋直接跳升為「右丞相」,平章政事就掛著給已逝的常遇春;而參知政事胡惟庸,則也跳過右丞,直接升為左丞。
………
而另外一個「大公爵」,也是大明朝內「最大」的公爵、魏國公徐達,雖然是朱元璋的老同鄉、青梅竹馬,但也不過是追逐狡兔的「走狗」,必要時、也得「烹」了。
徐達心知,自己與皇上的交情,以及事事屈附的態度,雖不至于「走狗烹」,但是朱元璋講究體制,「王爵」僅封給姓「朱」的皇族,「異姓王」則只能追封,像常遇春一樣,死后追封為「開平王」。
自己已受封最大國「魏國公」爵位,此等功勛在大明朝中,已經「高」到不能再高了;自己雖不年輕,但還想好好地活著,可別做著夢去想那封王的事兒。
現下,最難捉摸的狡兔「擴廓」,已遁至漠北,僅剩不自量力的蜀夏,以及地處邊疆的云南,也是該「退休」的時候了。
誒!「致仕」被李善長搶先一步用掉了,再跟著用「致仕」,像是太不給皇上面子?
好吧!那就向皇上請求退居「后一線」吧!
也就有在議定伐蜀時,徐達心想,有「戰功」也沒得再「加封」,有「過失」或許還被借機「清算」;所以嘛,自愿讓出大將軍位,去坐鎮北邊,練兵北平、防御北境。
當然,「大」將軍之位,也沒人敢擔當,朱元璋也沒給他人擔任。
朱元璋的另一個老同鄉,此次征蜀大軍的主將、中山侯湯和,授為征西「將軍」,率舟師由瞿塘進攻;另一路,則由驍將潁川侯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率步騎由秦、隴伐蜀,兩人在大軍中的頭銜,都沒有「大」字。
這可是朱元璋對大明朝的大公爵、魏國公徐達,特別表示出來的尊重啊!
………
若說韓信、蕭何、張良是「漢初三杰」,對應大明朝開國人物,「明初三杰」大約就是常遇春、李善長、劉基三人;徐達?當然不是韓信,至少目前還不被類比為韓信。
韓信是被處死,常遇春是自己死;自比蕭何的李善長,也致仕退休回家鄉去了;那剩下那個低調、低調、再低調的劉基呢?
劉基本來早就想退隱了,反正皇上有事咨詢,可以書信往來,不一定要在朝廷,朝廷上的禮節、規矩多,反而麻煩;見皇上,還要行「五拜三叩之禮」,真的麻煩啊!
所以上次的「致仕」,就是想退隱去,在青田多自在啊!不過被朱元璋給召了回來。
去年征北的捷報紛至,劉基本來也想退隱,但二月被朱元璋交辦個雜事,說是雜事也是自己惹來的;先前請求朱元璋以政策「移風易俗」,詔令百姓改「唐服」,一步一步地去除「崇蒙媚夷」的風氣。
而朱元璋認為官員的服飾沒有規制,所以也要劉基與中書省官員,參考歷代朝服、公服之制,制定大朝會、天子袞冕御殿的朝服,以及見皇太子等穿著的公服。這件事一拖,直到七月中才完成。
《實錄》記載:「(七月十六日)壬寅,賜文武官朝服、公服。先是,命省部官會弘文館學士劉基等,參考歷代制度為之,至是成,始給賜。」
接下來便是楊憲伏誅,以及蜀夏的吳友仁侵犯漢中,朱元璋都有事咨詢劉基。
而耽擱劉基退隱的最重要一件事,便是「科舉制度」,也是劉基年輕時的痛。
當年「寒窗」苦讀……,也沒這么嚴重啦!
劉基自小便是天才兒童,讀書過目不忘,二十二歲上京(大都)趕考,便左榜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不過,卻被「冰」了三年后,才分發到江西高安縣,當個正八品的縣丞;與蒙古、色目人的考試、錄取、任用等,都有著極大的落差與不平等。
所以在大明朝未開創前的吳元(1367)年,大元朝暫停科舉(1366年)的后一年,便建議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下旨通告領地內所屬,三年后(洪武三年)將舉行「鄉試」。
而今(洪武四)年三月,便是殿試之日。
朱元璋真的是需才孔急,隨著疆域愈來愈大,要分發到各府、州、縣的人才愈來愈多;除了舉薦之外,科舉便是一條重要的管道,公平的管道!
而劉基過去是大元朝的進士及第,見過當時的「元順帝」,經歷過殿試的,這回大明朝首次開科取士,當然也是皇帝朱元璋首次「殿(廷)試」時,如此重要、如此現成的咨詢對象,怎么會讓劉基此時「致仕」去,至少也要等到殿試結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