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江月也曾是個游戲迷。
她愛玩肥皂水做成的泡泡機,愛玩俄羅斯方塊,愛玩跳皮筋,也要玩丟沙包,等等等等。
江橋做了一個自制泡泡機,來到江月家玩。
他用泡泡機吹出很大很多的泡泡。而江月就會在一旁很崇拜地看著他,還積極地說著:“給我玩一下,給我玩一下。”
江橋有一個游戲機,里面可以玩俄羅斯方塊。江月每次也是等江橋不玩了,就開心地玩了起來。直到后面江月自己買了游戲機,她的興趣才慢慢降低。
每年的暑假她都會去爸媽打工的地方。
江月記憶中最深刻的場景就是她在住的地方,吹著電風(fēng)扇,吃著西瓜,看那本《安徒生童話》以及玩俄羅斯方塊小游戲。
又或者是在爸爸工作的地方,她就靜靜地在邊上待著。
還有和村里的其他小伙伴玩“過河”:在地上中間畫一個長方形,另外兩邊畫兩個正方形,兩個陣型,分兩撥人。然后派隊友從中間單腳通過,一邊拉扯,一邊護送。
是個容易受傷的推推搡搡的小游戲,可是大家都愛玩。
當(dāng)然了,愛玩的小游戲怎么能少得了跳皮筋呢?
每次的課間十五分鐘,江月都會和同班的小伙伴們在外面玩跳皮筋,或者玩扔石子。
又或者是和同學(xué)玩丟沙包,丟到誰誰就出局。
再后來,江月又玩起了小靈通上面的通關(guān)游戲。記憶中她玩了一遍又一邊,最終終于在那個暑假通了關(guān)。
江月想,長大的自己為什么會不如小時候的自己快樂呢?可能是欲望變多,又太追求結(jié)果,卻不愿意接受失敗吧。
小時候可以看很久的螞蟻搬家,可以看很久的童話書,可以吹很久的泡泡,隨便做一件什么普通的小事就能開心很久很久。小時候的快樂是那么的觸手可及。
長大后的江月是真的不太快樂,她太喪了。
她也可以一直一直玩英雄聯(lián)盟,可是她很難快樂起來。
她突然想起一句電影里面的臺詞:沒有人會喜歡一個不快樂的人,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女朋友天天歇斯底里。
江月忍不住在想,成年人好可憐啊,連不快樂的權(quán)利都沒有。要不然沒是有人喜歡自己的。
沒有人喜歡就沒有人喜歡吧,我從來沒有仰仗著別人的喜歡生活過。
我自己喜歡我自己就可以了。
把自己當(dāng)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當(dāng)成自己的朋友,有時候真的挺治愈的呢。
你看,如果你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去醫(yī)院,別人可能會認為你很孤單。
但是如果你轉(zhuǎn)念一想,我自己陪我自己去吃飯,我自己陪我自己去逛街,我自己最了解我自己了,所以我可以給我自己最高質(zhì)量的陪伴,我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心里和自己對話。
之所以要在心里和自己對話,只是不想嚇到別人,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瘋了,或者是有人格分裂癥。
我沒有的,我只是需要自己來治愈和陪伴自己,江月心里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