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從來不是被說服的
- 王蓮君 朱彤彤
- 2996字
- 2022-01-06 10:50:52
孩子不需要說服,家長卻需要
一位16歲男孩的媽媽問我:“怎么辦?我一開口他就煩,直接把門一關。”
家長喜歡對著孩子說,更希望說了孩子就服從,照著去做。
但孩子不喜歡聽,對于家長好意的說服,他們的態度就像關起的那扇門:不需要!
我的兒子七歲,可能是做講師的職業病,我曾喜歡遇到事情就和他講道理。后來發現沒有效果,還一大堆后遺癥。有時我剛一張嘴,他立刻跳起來說:“行了行了,我知道了!”
好好反思,發現孩子不需要說服,家長卻需要,而且是骨子里的需要。
之所以說是“骨子里”,因為很多時候,說服是張口就來的,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
看看下面的場景,你熟悉嗎?
場景一:
孩子:媽媽,熱死了。(邊說邊脫外套)
媽媽:別脫呀,外面很冷,怎么會熱呢?
……
場景二:
孩子:奶奶,我不吃了。
奶奶:來,再吃一碗,小男孩能吃。
……
這些下意識地說服,很自然地溜出來,背后卻有著深層的心理因素,總結起來有這四個主要原因:
第一,原生家庭模式的繼承。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植入潛意識的。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2]提到:意識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讓別人和自己看見的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潛藏在水面之下,人們不會輕易看到,卻推動著人們的各種思想和行動,那就是潛意識部分。而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推動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用某種方式處理問題。
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會或多或少繼承了原生家庭的模式。比如,當我們喜歡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就會無意中模仿他們,用他們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又或者,我們討厭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且發誓一定不用他們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可是,潛意識的特點就是,聽不懂否定詞匯,當你越擔心自己成為父母的樣子,越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用爸媽的方式。”潛意識聽到的指令卻是“千萬要用爸媽的方式”,它自動屏蔽了“不”。在潛意識無形地推動下,你也開始用爸媽的方式教育孩子。
話說回來,我們多數人并沒有“學過”如何做好父母。如果我們不是主動求學,那么除了父母教育我們的那一套方法外,我們并不熟悉其他方法。
這就導致如果父母是愛講道理的,你就會很自然地這樣對孩子,也許外人看起來有點過分,但因為你從小被這樣對待,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妥。相反,如果你對自己的現狀足夠滿意的話,你還會迷信這一套教育方式,甚至會在心中想:“當年,我父母就是這樣培養出我的。”但你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你的孩子不是你。”用繼承來的原生家庭模式來對孩子,是刻舟求劍,用不變的方法企圖解決不同孩子的成長問題,注定會失敗。
第二,說服,看起來是一種投入小而收益高的方式。
要讓孩子主動去做一件事,需要花心思,更要花時間。
比如,讓一個孩子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主動做到不遲到,對一年級孩子就很難。而說服他“快點吃,快點穿,快點走……”再配合吼叫,效果就快得多。
記得一天早上,孩子爸爸拿了一條褲子,讓他穿上。
孩子問:“為什么不穿校服褲?”
爸爸說:“校服褲濕了,快穿吧,褲子都一樣。”
兒子死活不干,哭鬧著非要穿校服褲。
我在旁邊摸了摸晾著的校服褲,確實很濕,但還是把褲子拿下來,扔給兒子:“穿吧!”
結果,等他要出門時,小家伙不好意思地對我們說:“我想換條褲子,這個不舒服。”
最后,小家伙還是穿了爸爸給他的褲子。
事后,孩子爸爸說:“我不是不知道這些方法,就是想直接點,讓他趕快穿上。”
這大概也是很多家長說服孩子的初衷,只是想簡單點,省點兒力。畢竟,說服比讓孩子心悅誠服要容易得多。但教育這件事兒,不該省力的地方省了力,未來就會越來越費力。
另外,說服不僅省力還省錢。孩子七八歲之前,對錢沒有太多概念,只會選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計算怎么買劃算。
有時候帶兒子逛商場,就會聽到家長這樣說服孩子:“選這個吧,跟你選的款式差不多,還便宜好幾塊。”小孩子哪兒肯聽這些,不依不饒地喊著:“我就要那個!”最后家長開始長篇大論,孩子沒有成熟的邏輯,一會兒就被繞暈了,說服成功,錢也省了。只是,孩子的需求被硬生生壓了回去。
第三,說服,維護了父母的好人設。
父母跟孩子的交流,往往帶著兩種目的:第一種叫融洽關系的交流,第二種叫處理事務的交流。前者交流的形式可以很多樣,關鍵是雙方開心,彼此更親密了就算成功,后者卻需要達成具體的方案,這時如果父母的提議孩子不同意,父母會想辦法捍衛自己的提議。什么方法最常用呢?現在的父母會更多選擇說服,因為說服維護了他們的形象。
這里提到的形象有兩層,一層是父母在周圍人群中的形象,一層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在我們與他人交流互動中,會有一個自己在別人眼中的“人設”,這個人設可能是:“好媽媽”“通情達理的人”“高素質的人”等。一旦我們做了這樣的設定,我們就會拼命讓自己的言行符合設定。在教育孩子時,選擇說服這種方式,顯然更容易維持一個好人設。在周圍人眼里看起來,說服不同于打罵,父母是和顏悅色的,與孩子是有充分交流的,甚至父母還是有理有據的,按理說是能讓孩子心悅誠服的。基于這些優點,父母怎么會輕易放棄說服這個工具呢?
對于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來說,如果用打或者罵的方式,給孩子留下的印象都是:“我爸媽很惡劣,情緒不穩定,愛使用暴力……”但是說服,就顯得溫和多了,孩子最多說:“我爸媽雖然很嘮叨,但是理性……”他仍然要承認父母是從容淡定的。這正是許多父母需要的。
第四,說服,增加父母的成就感。
說服里包含著輸贏對錯,人的天性就喜歡贏,贏能讓人感到“我很厲害”。雖然很多父母不是故意的,但說服了孩子,你會有種無形的成就感:“我是對的,我的教育不錯,孩子很聽話……”這些都是無意識的閃念,卻讓你感覺良好,下次無意識中還會如法炮制。
可悲的是,越是在社會生活中不如意的父母,越容易用說服孩子的方式去贏孩子。比如,一個在工作中總被上司壓制的人,他熟悉的環境是誰強誰說了算,他會信奉這套信念。當他成為強者的時候,他也會在這套信念的帶領下,不允許弱小者提建議,或者提了也不采納。無論在社會生活中,他是什么身份,回到家里,面對孩子,他是父母,自然成為強者,強者模式就自動開啟了。
如果父母想改變這種說服孩子的模式,先不要去管孩子,而要從自身修煉做起。
父母如何進行自身修煉呢?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開始:
從反問開始,在說服孩子之前,先說服自己。
比如,反問自己:“我說的道理一定對嗎?”“孩子不聽我的,一定會吃虧嗎?”“我說服了他,他能力會增強嗎?”反問打破了自我為中心的局面,幫你在以強者姿態面對孩子之前,先進行內心對話。這樣的內心對話,會讓你變得更加包容,也更愿意聆聽。
從增強思想的彈性開始,看到更多可能性。
愛說服孩子的父母,往往思想彈性不強,也就是比較軸。但思想的彈性就像肌肉,是可以鍛煉的。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多和周圍的人交流,聽聽大家的想法,你會發現,別人的世界原來和你如此不同。在面對孩子時,也更能理解孩子的不同。
行動,比說服更有力量。
我看到一則新聞,在公共場合,一個孩子撕紙片弄得滿地都是,媽媽沒有責罵孩子,而是默默去清掃。看到媽媽的舉動,孩子也去協助媽媽。這個媽媽沒有講道理,卻用行動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很多孩子討厭父母的說服,就是父母搞兩套標準,跟孩子講道理時是一套,自己行動是另外一套。這樣的說服怎么會有力量?
說服里,孩子每一次對你說“是”,都是含淚對自己說“不”。當孩子成為你眼中聽話的孩子,他也完成了對內心那個充滿活力的自己的囚禁。也許,終其一生,他再也無法走出這個囚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