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的來歷和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古代民間開燈祈福之習俗,主要有三種說法。
1、關于元宵節起源于西漢的傳說是這樣。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后,漢朝劉氏宗室在宮中的執政大臣劉章與開國大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在灌嬰將軍的配合下,平定諸呂之亂,從晉陽(代都)迎回時任代王的劉恒在長安登基,成為漢文帝,這天恰好是農歷正月十五。漢文帝劉恒便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大赦天下、與民同樂。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也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2、關于元宵節的形成還有一個東漢說。說的是由于佛教的傳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于永平年間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從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以及后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到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
3、還有一個說法,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于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官員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所以從唐代起,元宵之夜,張燈結彩即成為法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