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為本:中國制造下半場全球突圍的密鑰
- 曹順妮
- 2076字
- 2021-12-29 15:54:47
從短缺到過剩,不過20年
20世紀90年代初,人造板還是短缺產品,利潤高。看到人造板賺錢,各地紛紛上馬人造板生產線。短短20年,人造板行業便陷入遍地作坊,“小、亂、散、污”的“自殺”式發展模式,一管就死,不管就亂。
這可不是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到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發展方式。
1992年1月18~2月21日,88歲的鄧小平先后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此期間,他發表了“關鍵是發展經濟”“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發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談話。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由此成為很多人命運的轉折點。受鄧小平南方談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的影響,全國至少10萬名體制內的官員、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下海:
·1992年,郭凡生下海,創辦了“慧聰”。
·1992年,田源下海,創辦了“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
·1992年,深圳蛇口工業區原常務副區長武克剛下海,創辦了“通恒”。
·1992年,副縣長熱門人選朱新禮下海,創辦了“匯源”。
·1992年,胡葆森離開河南省外經貿委,創辦了“建業”。
…………
1992年,是中國創業第一波高潮的啟動年份,與2015年開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不同的是,1992年市場經濟剛起步,產品短缺,供需不平衡,哪怕是小作坊,都有機會做大、致富。1992年,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現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印發了鼓勵人們下海創辦企業的文件《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以市場、現代企業制度為導向機制,成就了這一下海者,他們成為國內第一批民營企業家,又被稱為“九二派”。
劉一川也是“九二派”萬千創業大軍中的一員。1992年,在美國擁有自己公司的劉一川,同樣受到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鼓舞,拿著在美國創業獲得的第一桶金,經由中國香港來到廣西南寧,瞄準當時國內緊缺的人造板行業,投資5億元創辦了三元公司(豐林前身)。
1995年,當劉一川還在慢條斯理地籌建生產線,和員工大談人才、企業文化等軟資源時,全國各地的人造板熱已經出現:
由于前兩年需求旺盛,供應不足,價格上漲,中纖板成為高利行業,這刺激各地紛紛投資上新項目。僅在廣西正式立項的項目就近15個,其中已進入實施的有4個。從輕工部、林業部得到的資料看,截止到1995年8月,全國中纖板生產能力僅50萬立方米,到1996年年底預計將達到150萬立方米,1995年陸續投產的幾十個項目將新增100萬立方米的生產能力。1995年下半年,市場價格已開始回落,部分質量欠佳的企業開始出現產品滯銷。
——劉一川,《三元公司要把軟資源建設放在重要位置》,1995年3月
1996年,廣西第一塊中密度纖維板(簡稱“中纖板”)在豐林南寧廠誕生,此時,對于劉一川來說喜憂參半。第一條生產線投產的喜悅與市場價格過山車般劇烈波動的憂心,同時困擾著這位懷有一腔熱血投身實業的海歸。
豐林從誕生第一天起,它的創業基因便與同行大不相同。當國內人造板企業和大多數行業一樣,大干快上、跑馬圈地、用數量和規模往前沖時,劉一川則帶著海外的現代企業管理經驗,試圖從企業制度和文化入手,創建一家受人尊重的現代化制造企業。
劉一川做企業的方式,在當時的野蠻生長大的環境里,實屬異類。他也并不知道,豐林已進入的是一個發展頗為迅速的行業:人造板從短缺到過剩,僅用了不到20年。
經濟學者把1992年后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20年形容為“中國奇跡”。人造板作為四大建筑材料之一,在“中國奇跡”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城鎮化加速的背景下——1978年剛改革開放時城鎮化率不到20%,40年后增長到50%左右——人造板產能急劇擴張。
1979年,國家林業部(1998年改為“國家林業局”,2018年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福建省合資興建了國內第一家人造板企業——福州人造板廠(以下簡稱“福人”)。1980年,福人從美國引進第一條中纖板成套設備。作為國內首家從國外引進全套設備的國有全資企業,福人成為填補中國人造板生產空白的先行者:“摸著石頭過河”,1983年,生產出第一塊中纖板;1986年,正式投產,開啟了國內人造板生產的序幕。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民營資本和海外資本涌入,短缺又高利潤的人造板產業進入快速崛起的黃金10年。在林業系統工作學習30多年的中國林產工業協會副會長錢小瑜撰文總結:“2000年,我國人造板產量突破2000萬立方米,達到10年前的8.2倍,這10年是人造板產業發展的黃金10年。”[1]她把人造板產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1978~1990年:人造板產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轉型期。
·1991~2000年:人造板產業發展的黃金10年。
·2001~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人造板生產、消費和貿易第一大國。
·2011~2018年:人造板進入產業鏈整合、企業集群的工業3.0時代。
雖然人造板產業進入工業3.0時代,但在錢小瑜看來,國內的人造板產業還處于“微笑曲線”底端: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有限,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一直處于產業鏈低端,尤其是生產膠合板的中小民營企業,長期依靠低成本擴張、低層次模仿、低等級加工維持生計,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品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 《改革開放40年,我國人造板產業的發展與變遷》,錢小瑜,《中國綠色時報》,2019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