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李子通進犯江都
- 大隋:我的爺爺是隋煬帝?
- 夏樹c
- 2124字
- 2022-01-10 23:46:46
楊倓哼著小曲回到皇宮,正遇見步履匆匆的陳老太監,手里捧著一張圣旨卷軸,看樣子要出宮去。
“誒,陳公公,這么著急去干嘛啊?”楊倓隨口問。
陳公公停下腳步,稽首道:“回燕王殿下,反賊李子通率軍進逼江都,蠢蠢欲動,皇上下旨,命新任江都太守前往迎敵。”
“給新任江都太守的?”楊倓笑笑,伸手要道,“何須陳公公跑路?直接給本王不就行了。”
“啊?”陳公公一愣,還以為楊倓要替自己去給楊曉下圣旨。
圣旨又不是快遞,不可以轉發的。
皇上讓誰去交給誰,就是兩點一線,不能由他人轉交,也不能代收。
小燕王跟了皇上這么久,怎么連最基本的規矩都不懂?
當然,陳公公沒資格教育楊倓,只是往后退了一步,再次稽首:“軍務緊急,便不勞殿下了,圣上還等回信兒呢,老奴告辭。”
說完,陳公公提起裙擺,繼續小跑出宮。
楊倓愣在原地,不解其意,等陳公公快跑出宮門,楊倓才反應過來:難道是皇爺爺更改了昨天寫了一半的詔書,不封自己為江都太守,改封他人了?
楊倓趕緊扯著嗓子問了一句:“陳公公,新任江都太守是何人吶?”
陳公公跑的急,差點下意識脫口而出“小晉王楊儉”,但一想到皇上不讓曝光小晉王身份,陳公公停下來,回頭對楊倓道:“兵部員外郎楊慎之孫,楊曉!”
“楊曉,楊曉是何人?”楊倓撓撓頭,怎么從沒聽過這個名字?
……
陳公公出了宮門,帶上兩個侍衛,騎馬來到大運河畔楊曉家里,卻發現大門上了鎖。
呼!
從隔壁院子里,蹦出來一個喬裝打扮成平民的大內侍衛:“參見公公!”
“楊小公子人呢?”陳公公問。
“啟稟公公,殿下往城東去了。”
陳公公撥馬往東走,每走出半里地,停駐一下,只要他一抬手,便會有化為各種身份的大內侍衛現身,接力匯報小晉王的行蹤。
很快,陳公公便追蹤到了驍果軍營,來到兵器作坊,看見楊曉正和老宋圍繞一張圖紙探討,司馬德戡好奇地站在旁邊,偶爾詢問楊曉兩句他聽不懂的內容。
“楊小公子?”陳公公試探叫道。
“啊,老陳。”楊曉認識“爺爺”的這個侍從,從燥熱而嘈雜的兵器作坊里出來。
“楊公子,反賊李子通部進犯江都,已于城東二十里之外,安營扎寨,虎視眈眈,圖謀不軌,皇上有旨,命你帶太守府兵馬前去剿賊。”
“李子通?”楊曉疑惑,根據史書記載,自從隋煬帝帶著驍果軍入駐江都,李子通并未進犯過此地。
豈止是他,周邊其他的義軍勢力,如淮西的杜伏威,江南的沈法興,也都沒來進犯過江都,都怕驍果軍嘛,所以楊曉才覺得,在江都最適合猥瑣發育,怎么李子通開始不按套路出牌了?
難道是因為自己的穿越,引發了蝴蝶效應,把歷史改變了?
這倒可以理解,僅僅因為這幾天楊曉和隋煬帝之間的幾番對話,就已經從根本上影響了朝廷平叛兵力的部署,接下來,原本張須陀與瓦崗軍的大戰,因為楊曉建議他去駐守洛陽,應該也不會發生,也就是說,歷史軌跡已經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不知道是哪一個改變,觸動了李子通的某根神經,導致他離開海陵老巢,主動進犯江都。
“李子通部多少人馬?”楊曉問。
“步騎兩萬余,傾巢而出。”陳公公回話。
這時候,司馬德戡也從作坊里出來,拍拍手上的鐵銹:“兩萬流寇,何足道哉?無須楊太守出戰,本將帶五千驍果軍出城,足可踏平賊寨!”
不是司馬德戡吹牛,起義軍的武器裝備、戰斗素質,本就和朝廷軍隊相差甚遠,而驍果軍又是朝廷精銳中的精銳,五千驍果軍騎兵沖過去,李子通的兩萬義軍還真擋不住。
問題是,天下皆知驍果軍戰力彪悍,為何李子通還敢來撩撥這只老虎的須子?
“恐怕沒那么簡單吧,”楊曉搖頭,接過圣旨看了看,“我猜測,圣上可能疑心李子通這是誘敵之計,才沒有貿然讓驍果軍出征,恐中了埋伏。”
司馬德戡立即做出一臉驚訝、佩服的表情:“哎呀,還是楊公子考慮的周全!楊公子和圣上一樣,乃天生之帥才也!”
“行了,行了,司馬將軍可別恭維我了,”楊曉笑道,又轉向陳公公,“現在太守府的兵馬,具體領兵者為何人?”
太守府的兩萬江淮勁卒,名義上歸王世充調度指揮,但具體領兵打仗、帶著兵馬沖鋒陷陣的,肯定是朝廷武將,王世充是文官,細皮嫩肉的,可干不來這活兒。
“是來整將軍。”陳公公道。
楊曉回憶了一下,點頭,這個“來整”很靠譜,他是來護兒的第六子,遺傳了老爹的軍事才能,很能打,可以說江淮勁卒的不敗戰績,就是他打出來的。
“老陳,我這里的事兒還沒完,勞煩您替我跑一趟,去通知來整將軍,讓他先帶兵出城,前去迎敵,但不要出戰,我隨后就到。”
“好,老奴這就去辦!”陳公公翻身上來,又去找來整,傳達小晉王的旨意。
等陳公公走后,楊曉自言自語道:“他不是爺爺的隨身侍衛么,怎么還有傳圣旨的權限呢?”
司馬德戡聽見了,立即幫著打圓場:“楊小公子有所不知,這位陳公公,原本是前陳后主宮里的太監,照例本應賜死,是你爺爺楊慎大人救了他一命,從此,他便唯楊慎大人馬首是瞻,楊大人覺得此人辦事利索,又推薦給了圣上,被封了個內宮官職,他才會在宮里和你爺爺府上兩頭跑。”
楊曉點頭:“原來是這樣。”
司馬德戡瞎編的。
楊曉也不會深究這種無甚意義的事情,扭頭又回到兵器作坊里,繼續和老宋探討打造“火銃”之事宜。
火藥數量有限,做炮不合適,做一桿口徑一厘米左右的火銃還是可以的。
制作火銃,難點在于槍管,槍管無法用生鐵鑄造(不結實,會炸膛),只能用熟鐵打造,如何把一塊鐵,打造成一根內徑統一規整的管子,難度不可謂不小,好在楊曉的資料庫里,有具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