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范仲淹的抗爭
- 大宋何所有
- 猛男與拖拉機
- 4929字
- 2022-02-25 15:43:16
即使魯宗道等宰執反對,劉娥還是對最高統治者的寶座一直有所想法,可形勢已經逐漸不允許她再做什么動作了。
天圣七年十一月冬至前一天,仁宗打算率文武百官給劉娥祝壽,在這么喜慶的日子里,時任參知政事的晏殊接到來自一名秘閣校理(宋代官職,負責管理皇家圖書館)的上梳,聲稱天子與太后本是家人,在皇宮中可以以家人身份相處。但現在太后臨朝參政,天子還需要跟百官一起向太后叩拜行禮,有失天子尊嚴,沒辦法給后世做出榜樣,勸仁宗取消此次祝壽。
晏殊老師我們都很熟的,他的《蝶戀花》千古傳誦,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想必大家都會背兩句,但晏殊老師除了詩詞功底了得外,還是一名出色的官員。
真宗景德二年,年僅14歲的晏殊參加殿試成績出色,獲同進士出身,受到真宗青睞,此后一步一個腳印的提拔升遷,在仁宗天圣年間先后任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為官風格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受到真宗仁宗兩代皇帝的贊賞。
為什么那位秘閣校理的上梳會到了晏殊手上呢?因為這位秘閣校理是晏殊舉薦的,換句話說這位小官員就是晏殊的人,所有大臣的上梳到了中書,宰執們都會看看是誰的人上梳的,誰的人誰把關,萬一上梳沒大沒小惹得皇上不高興被問責了,中書的宰執也得跟著吃不了兜著走。
這位膽大包天的秘閣校理叫范仲淹,晏殊拿到范仲淹的奏疏氣不打一處來,逮著范仲淹一頓狂噴,范仲淹你這小子是不是不想活了,這么狂妄的提議你也敢上梳。
范仲淹嚴肅的回答晏殊,一直以來都很感激老師的推薦,但是作為臣子就一定要秉公直言,請老師理解。
這次上梳最終還是沒能到達劉娥和仁宗那里,被晏殊壓了下來,范仲淹暗自下決心,一定要繼續上梳,堅持到劉娥還政給仁宗。
堅持的范仲淹打算一條路走到黑,他的字典里從來就沒有放棄二字。
范仲淹祖上在唐代時曾做過宰相,父親范墉曾在吳越為官,錢俶投降北宋后,范墉隨之來到北宋河北正定任職。范墉一世為官卻一世清廉,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范墉病逝,由于家里沒什么積蓄,范仲淹母親連范墉的喪事都辦不起,最后朝廷得知范墉清廉送來了銀兩,幫助范仲淹母親把范墉的靈柩運回蘇州老家安葬。
喪事過后,范媽媽帶著年僅兩歲的小范仲淹無依無靠,經人撮合嫁給了山東人朱文翰,小范仲淹也改了名叫“朱說”。
范仲淹是幸運的,母親再嫁之后,繼父對范仲淹視如己出一直照顧有加,母親則除了督促范仲淹勤奮讀書之外還教育他生活應當克勤克儉,從小給他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隨著年齡的增長,范仲淹吃驚的發現,怎么都在一個家生活,我平時勤儉節約,其他幾個兄弟都是花錢大手大腳,而且母親也只管自己,不怎么管其他兄弟。出于天生的責任感,范仲淹勸其他幾個兄弟不要太過浪費,沒想到兄弟們直接回懟,我們花自己朱家的錢,跟你有什么關系?
當時的范仲淹剛剛二十歲出頭,聽到兄弟們這樣說,感到驚駭不已,后來從街坊鄰居那里打聽到,自己本是姑蘇范家的兒子,父親病逝后母親為了生計改嫁給了繼父。
年輕小伙范仲淹得知真相后悲喜交加,悲的是自己親生父親竟然早已病逝無法再見,喜的是這些年繼父待自己如同親生兒子,母親和自己在這么一個優渥的環境下生活了二十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讀書人的基因深深地刻在范仲淹的骨子里,如今長大成人得知自己身世后,范仲淹更是要自力更生成就一番事業,于是,淚別了母親之后,范仲淹踏上了新的求學路。
讀書人想成就事業,無非就是考取功名,范仲淹也是走的這條路,為了科舉考試取得好成績,范仲淹來到了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
睢陽書院是當時北宋最大的書院,書院本身只藏書,并不提供應試教育,但大量學子借閱書刊之余談古論今裁長補短,久而久之,書院成了學子們學習的好地方,不僅可以方便查閱書籍,還時不時有學術大拿前來講學,思想在碰撞中得到升華。
睢陽書院有些類似沒有教師的衡水中學+國家圖書館+現實版百家講壇,在這樣的環境下,睢陽書院人才輩出,中舉中進士都是小意思,好幾個人最后官居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考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司理參軍。做了官之后,范仲淹就把母親接回身邊奉養,之后范仲淹在多個地方任職,范仲淹在各地任職時逐漸開發出一項罕見技能:治水。史書記載范仲淹分別在泰州西溪任鹽倉監期間參與修筑海堤、在興化任縣令期間主持修筑河堤,有效的減輕了當地的水患。
天圣五年母親病逝,范仲淹為母守喪住在應天府,應天府知府晏殊知道范仲淹學識淵博,于是邀請他到已經改名為應天書院的原睢陽書院任職,全面管理書院日常事務。
范仲淹在應天書院任職期間,借助書院的平臺與眾多學者探討古今天下大事,學識和眼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天生六年,針對當時真宗朝留下來的一些時局弊病,范仲淹向朝廷上梳《上執政書》,主要從改革吏治、裁撤冗官、興辦教育等多個角度陳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當時已經進入中書的晏殊匯報給了仁宗,仁宗聽后大為贊賞,安排范仲淹來到中央任職,擔任秘閣校理。
只是晏殊同志實在沒想到,范仲淹不僅僅對國家政策有獨到的見解,對于朝廷的規矩也堅持著極強的原則。
第一次請求仁宗不要拜太后的上梳被晏殊堵回來之后,范仲淹不屈不撓,老伙計你不讓我上梳不是嗎?害怕內容太敏感影響朝政和諧,那我就干脆直接把話挑明,你劉娥皇太后必須還政給仁宗。
接著,范仲淹就真的上梳了,內容就是請太后撤掉朝堂上的座位,回后宮去,以后不要再出現在朝堂上了,朝堂上的事情由仁宗自己決定。
滿朝文武裝聾作啞都這么多年了,范仲淹這是在打所有人的耳光。
不出意料,晏殊又給范仲淹的上梳給摁下去了。自己的一片熱忱總是無法上達天聽,就這樣到了第二年天圣八年,范仲淹不愿再在朝中浪費時間,提出離京到外地赴任,很快便被批準,前往河中府任職。
范仲淹出任地方后,反而依然對中央念念不忘,多次上梳給中央提建議,包括建議不要大興土木修建樓堂場館、對精簡吏治和提拔官員提出更具體的實施方案等等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都得到了仁宗的贊賞。
同時,范仲淹請求劉娥還政給仁宗的上梳繼續的全部被晏殊壓下,不給上報。
從另一個側面來看,晏殊不僅是在維護朝中微妙的平衡,也是在保護范仲淹,只給大領導呈報看后會表揚的,不給大領導呈報看后會罵娘的,延續了范仲淹的政治生命。
范仲淹的諫言在劉娥面前如同螳臂當車,然而劉娥邁向權力巔峰的那一步也始終遭遇各種阻力無法邁出。
天圣年間,王欽若回朝之后立即充當了劉娥的政治同盟,但介于王欽若已經臭名遠揚,朝堂上附和他服從他的人很少,形不成勢力。王欽若死后,繼任首相王曾對劉娥只是假意順從,關鍵時刻從來不表態支持,搞的劉娥非常不爽。天圣七年六月,真宗的玉清昭應宮失火,劉娥借著火災的由頭罷免了王曾,時任參知政事的呂夷簡就任同平章事。
呂夷簡這個人來頭極大,是太宗朝宰相呂蒙正的侄子,家世顯赫加上人又聰明,真宗咸平三年年僅二十二歲的呂夷簡就進士及第,此后官運順風順水,仁宗天圣初年就進入中書任參知政事。
呂夷簡繼承了叔父的部分宰相傳統,為政風格非常穩,可就是這個穩受到了很多人的詬病,矯枉必須過正,呂夷簡穩得有時候就像一株墻頭草。
呂夷簡升任首相的同年,中書里最強硬的魯宗道病逝,劉娥進步的阻力小了,便抓緊繼續在朝中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少親信進入樞密院和中書。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十二月,劉娥提出,來年二月的祭祀大典很快就要開始了,她作為堂堂太后也沒個像樣兒的衣服,需要做一件龍袍明年祭祀時候穿,大家看怎么樣。
群臣之首,首相呂夷簡的回應是沉默。
首相不說話,那副宰相說吧,晏殊同志發話了,根據周禮,太后您的衣服制式是如此這般一通介紹。
劉娥一聽這不對啊,你讀書人別拿周禮忽悠我,說了半天不就是不讓我穿龍袍嗎?
群臣唯唯諾諾,這么一道送命題首相不敢回答,副宰相已經婉轉說不行了,太后還是不依不饒,眼看著場面一度陷入僵局,這時時任禮部侍郎的薛奎實在看不下去了,問道,太后身穿龍袍,到了太廟后是行皇帝的祭祀禮還是后妃的祭祀禮?
劉娥看這架勢,朝堂上支持的力度還是不行,算了龍袍不穿了,不過龍袍不穿,也不能吃虧,劉娥專門交代禮部給自己定制了一套禮儀中不存在、幾乎與龍袍同樣款式的服裝,龍袍十二章圖案減去兩章做成了劉娥版禮服。
咱也不知道劉娥圖了個啥,咱也不敢問。
劉娥與武則天最大的不同,或許在于心里還殘存著良知,她聰明又貪婪,謹慎且敬畏。仁宗成長的歲月里,她強行以親生母親的名義臨朝稱制,迫使仁宗與真正的母親母子不得相認,卻又不像武則天那樣為了權力不惜害死自己的孩子,對仁宗教導甚至多余壓迫,她想做一代女皇,她又對仁宗懷著深厚的感情,復雜的感情每天都在交織。
明道元年二月,矛盾中的劉娥又面臨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當年的小李姑娘、仁宗的親身母親李氏病逝了。
小李姑娘病逝前,身份還只是真宗順容,仁宗即位后跟真宗其他一些普通嬪妃一樣奉命到真宗永定陵附近居住,過著清苦的生活。史書記載,仁宗即位后,妃默處先朝嬪御中,未嘗自異。
史書還記載,終太后世,仁宗不自知為妃所出也。
以上的描述我引用的是史書原話,我無法形容一個母親明知自己骨肉所在卻無法相認的悲苦。
孩子,娘生你卻沒福分養你,但是知道你健健康康的長大成人,平平安安的繼承大統,滿朝文武都稱贊你有明君之相,娘滿足了。
小李姑娘病逝后,劉娥安排禮部給她治喪,本來劉娥沒當回事兒,結果呂夷簡專門找到宮中面見劉娥,要求給小李姑娘提高規格,必須厚葬。
劉娥當時跟仁宗同時聽政,呂夷簡一這么說趕緊安排仁宗先回去歇息,然后單獨問呂夷簡,李氏去世時身份只是普通宮人,連嬪妃的最低等級都不夠,讓朝廷搞特殊提高規格這是幾個意思,宰相大人這是要管到后宮去了?
墻頭草呂夷簡生平第一次在重要關口堅持了原則,告訴劉娥,他這個當宰相的,不管是朝堂還是后宮,該管的必須要管。
劉娥大怒,挑撥離間是吧。
呂夷簡平靜的告訴劉娥,太后百年之后仁宗必定會得知生母真相,到時一旦得知李氏遭遇,太后宗族怕是保全不了。如果想給族人留下生路,一定要厚葬李氏。
劉娥恍然大悟,百感交集,幾十年來他總以為孩子是她的,其實孩子是小李姑娘的,她可以瞞得住仁宗,卻瞞不住悠悠眾口。
經過呂夷簡一番勸說,劉娥下旨,封李氏為宸妃(宸妃是皇后之下最高等級,高于貴妃)。禮部根據呂夷簡的安排以一品禮儀治喪,李宸妃下葬穿皇后服,棺材內灌注水銀以保護身體長期不腐。
安排好李宸妃,在經過明道元年穿龍袍群臣不讓穿的折騰,年邁的劉娥終于筋疲力盡,病倒了。
明道二年二月,剛剛強撐著穿完定制版龍袍完成祭祀的劉娥一病不起,油盡燈枯。到了三月,劉娥病逝,死前劉娥虛弱的說不出話,幾次當著仁宗的面扯動身上的衣服,仁宗不知是什么意思,劉娥死后,當初反對劉娥穿龍袍的薛奎告訴仁宗,太后不愿穿著龍袍去見真宗。
仁宗醒悟過來,安排禮部給劉娥換上太后服飾下葬。
劉娥的故事講完了,這個女人的一生堪稱傳奇中的傳奇,從一介歌女到宮中寵妃再到參與輔政最后臨朝稱制,她不是杜拉拉升職記,她簡直就是杜拉拉升天記。她在世時,與寇準斗、與丁謂斗,跟無數朝堂大臣尤其是宰執不對付,朝臣對她評價都沒什么好,可就是在她當政時期,北宋國家太平,朝政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真宗的天書運動在她手中徹底結束,任何對國家對百姓不利的政策統統取締,從這個角度講,她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屢屢僭越卻又盡心輔政,奪人愛子卻未加害其母,充滿爭議的劉娥走完了她的一生。她親自帶大的仁宗已年介二十三歲,天子已經成熟,國家將繼續繁榮穩定發展下去。
她的后半生,沒有辜負真宗皇帝。
劉娥病逝后,仁宗非常傷心,可紙里包不住火,加上劉娥已死,仁宗終于從身邊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親生母親竟然幾十年不得相認,如今知道了卻又天人兩隔,一下子悲慟過度,好幾天上不了朝。
悲慟過后,仁宗安排禮部重新規劃真宗陵寢,要求自己圣母李宸妃也進入真宗永定陵。接著仁宗強打起精神去母親墳前探望,出發之前,他罕見的派兵圍住了劉娥娘家的府邸。
善良的仁宗怒火攻心,誰害我娘,我殺誰全家。
因為要與真宗合葬,李宸妃的棺材必須打開換一口新的規格能夠進入帝陵的棺材才行,棺材打開后,大家吃驚的發現,由于棺材里加注了水銀,李宸妃病逝之后面容、身體肌膚都與生前一樣,栩栩如生,神態端莊。
經辦的官員把李宸妃的情況匯報給了仁宗,仁宗聽后又是一陣悲慟,感嘆自己錯怪了劉娥,撤走了包圍劉府的所有軍隊,并下詔以后所有人不得議論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