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2章 蒙古內戰

開慶元年十一月,久攻鄂州不下后,忽必烈大軍師老兵疲軍糧不濟,為了取得突破,他派偏師前往江西一帶劫掠,一方面試探南宋腹地虛實,另一方面搶點兒糧食緩解緊張的軍需。

偏師進入江西,當地宋軍與其他地區宋軍一樣一觸即潰,蒙軍搶的盆滿缽滿,按這種以戰養戰的打法,蒙軍都不用打臨安,再這么耗下去都能把南宋耗死。

但也正是與此同時,兩名忽必烈親信使者帶來了遙遠北方和林的密報,妻子察必給他帶來一句讖語,“大魚的頭被砍斷了,只剩下兩只小魚,你快回來吧”。

除了讖語,使者還帶來一個消息,忽必烈弟弟阿里不哥已經準備稱汗了。

蒙哥死時未留遺詔,幾個兒子都還不成氣候,根本不具備角逐汗位的實力,所以當時具備爭奪汗位的就三個同母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老三旭烈兀遠在中東跟埃及人作戰沒工夫回來爭汗位,故而汗位最終也就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兩人的。

按實力對比,忽必烈經營漠南多年,手下能征善戰部將眾多兵力也足夠強大,遠非阿里不哥能比的,但問題就在于蒙哥在位期間按照蒙古傳統“幼子守灶”,長期把阿里不哥留在和林監國,包括自己親征四川期間都是阿里不哥坐鎮和林監國。

阿里不哥監國,意味著和林的王庭大臣王公都跟阿里不哥關系密切,你忽必烈實力再強,整天在和林人都見不著,憑什么擁戴你?只要阿里不哥一切準備就緒,把所有王公都籠絡好,忽里臺大會一開就是大汗了,到時候忽必烈啥都沒了。

原本忽必烈想以滅宋的蓋世功勛得勝回朝,順理成章繼承汗位,可妻子托人帶來的消息打亂了他的計劃,什么滅宋不滅宋的,你就是有天大的功勞,一旦忽里臺大會召開阿里不哥即位,你忽必烈就是臣子,臣子始終是臣子,再無翻盤可能。

和林的局勢到了這份兒上,忽必烈不敢再等了,就在他安排好前線部署準備率主力北上之時,賈似道的使者來了,提出了南宋稱臣納貢議和的請求。

就坡下驢一向最好做,忽必烈一口答應了賈似道的議和請求,留下張柔退守長江北岸,然后火速率部北返。

雖然大家都沒有發聲,但所有人都知道忽必烈此次北上的意圖。蒙古雖大,但真正能夠決定汗位鹿死誰手的也就幾股勢力:

和林王庭黃金家族勢力,包括蒙哥幾個兒子、窩闊臺系幾個孫子、察合臺系幾個孫子,這些人支持阿里不哥;

和林王庭大臣勢力,包括之前曾經主持鉤考局審計忽必烈賬目的阿藍答兒等人,這些人也支持阿里不哥;

川陜蒙軍軍方勢力,包括六盤山大營蒙軍主帥渾都海、四川蒙軍主帥乞臺不花,這些人也支持阿里不哥;

除了以上勢力外,遠在中亞的察合臺汗國、遠在東歐的欽察汗國基本上也都支持阿里不哥。

以當時的汗位爭奪形勢來看,除了忽必烈核心幕府和部分旁系王公外,其他蒙古宗王幾乎都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常年居于和林監國處理朝政,跟所有人都熟,熟人好辦事兒,蒙古人也不例外。為了防止阿里不哥在熟人擁戴下即位,忽必烈星夜兼程,開慶元年閏十一月到達燕京,迎來了阿里不哥派來的使者,請他速回和林為蒙哥大汗發喪。

為前任大汗發喪原本沒毛病,可萬一阿里不哥借著全體王公都在,喪事辦完后接著開忽里臺大會怎么辦?和林是他阿里不哥的主場,支持者眾多,到了和林如何與阿里不哥抗衡?

和林的鴻門宴忽必烈不愿去,又不能不去,打發使者回去之后,忽必烈裝出繼續出發的樣子,扭扭捏捏接著往北走,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走到開平,不走了。

開平是一座新城,就在桓州以東的金蓮川草原上,當年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手下的金蓮川幕府跟隨自己多年出謀劃策忠心耿耿,忽必烈很器重大家。但時間久了,發現大家生活上都有諸多不便,最重要一條就是金蓮川幕府多為金國人,金國經過一百多年農耕文化熏陶已經成為一個中原王朝,人民也早已習慣了定居生活,跟著忽必烈住在大帳里,住不習慣。

忽必烈本人雖然是個地道的蒙古族,但長期管理漢地使得他也習慣了漢人習慣,住帳篷也行,住房子也行,既然兄弟們都習慣住房子那好說,建一座城,在城里建房子給大家住就行了。

天下都是蒙古人的,漢地更是忽必烈一人說了算,于是在忽必烈老板的授意下,謀士劉秉忠成了建造新城的項目經理,經過一番緊張有序的施工,開慶元年項目完美交付,一座氣勢恢宏的大城拔地而起,即為開平城。

新家建好了,忽必烈卻沒時間待,當年九月領命南征,沒想到在長江邊仗還沒打完就遇上蒙哥暴斃,只能北返。

燕京再好,那是蒙古的燕京,官員都是經過蒙古王庭冊封過的官員,只有開平,從內到外全部是自己金蓮川幕府的人,忽必烈已經不打算回和林了,先到開平搶占先機。

景定元年三月,忽必烈召集窩闊臺庶長子合丹、察合臺孫阿只吉等西道諸王,塔察兒等東道諸王來到開平,率先召開忽里臺大會,即蒙古大汗之位。

合丹、阿只吉兩位西道王公當時封地在西夏故地一帶,此前多承蒙忽必烈在漢地照應,而塔察兒作為東道王公封地在遼東,與漢地尤其是燕京地區往來密切,與忽必烈也早就結下了戰略同盟。

沒有無緣無故的擁護和忠誠,一切都是利益交換罷了。

景定元年忽必烈這次的忽里臺大會堪稱乞丐版忽里臺大會,窩闊臺系的合丹不是嫡系汗王,察合臺系的阿只吉也不是嫡系汗王,術赤系更是人都沒來,東道諸王老大塔察兒倒是來了,可黃金家族里東道諸王本來就不是核心成員,最多只能算是重要參與者,份量跟嫡系王公相比差遠了。

忽必烈長期執掌漢地,對漢人那一套玩兒法熟得很,為了爭取中原臣民支持,他在忽里臺大會上不僅即位為蒙古大汗,還即位為蒙古皇帝,塔察兒、合丹幾個人配合忽必烈連續三次“勸進”,忽必烈也學中原皇帝一樣連續謙讓最后三次最后才同意稱帝,并在即位后立即發布即位詔書,改元中統。

不管怎么樣,不正規的乞丐版忽里臺大會也是忽里臺大會,這玩意兒就跟契丹人的柴冊禮一樣,什么地方什么人都是次要的,只要你柴火燒了,大會開了,大汗也好皇帝也好,事實就已經形成了。

忽必烈懂這個道理,阿里不哥自然也懂這個道理,只是沒想到二哥會這么不講武德,只好被動接招,三月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大汗,四月阿里不哥便在和林召開忽里臺大會也即位大汗。

一山不容二虎,蒙古也容不下兩位大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率先在川陜地區開打,由于陜西京兆一帶曾經是忽必烈封地,忽必烈在當地根基深厚,而蒙哥南征時帶到川陜一帶的許多大將又與阿里不哥關系密切,所以川陜地區矛盾極為尖銳,阿藍答兒率軍從和林南下來到六盤山與渾都海會師,兩人起兵北上準備直取開平。

阿里不哥在川陜有渾海都這張牌,忽必烈在川陜也有牌,金蓮川幕府成員之一的廉希憲時任京兆、四川兩地宣撫使,渾都海起兵后立即下令時任鞏昌蒙軍主帥的汪良臣率兵討伐渾都海。

廉希憲是個維吾爾人,蒙古西征時其父布魯海牙投奔鐵木真,后來到了燕京生活并生下廉希憲。廉希憲自幼飽讀群書,儒學造詣深厚,忽必烈在燕京時將其收入麾下,長期以來十分倚重。

一個維吾爾人,因為儒學文化深厚,被蒙古領導賞識重用,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容萬象,從古至今都不缺文化自信。

南宋寶祐二年,因為搞不清楚弟弟忽必烈到底姓蔣還是姓汪,蒙哥把忽必烈總領漢地職務罷免,只留下陜西河南作為封地。廉希憲在此形勢下走馬上任京兆宣撫使,到任之后,他興辦學校抑制豪強,大力整治京兆府當地不法行為,很快便使得當地社會風貌煥然一新。

京兆府管理得好,蒙哥南征之后順道就也將四川交給了廉希憲管理,但管理的州府再多,廉希憲手里畢竟沒有兵權,渾都海起兵之后,川陜地區唯一有能力與之抗衡的就是鞏昌的汪良臣了。

汪良臣是汪世顯第四子,蒙古大將汪德臣弟弟。汪德臣戰死釣魚城后繼承了哥哥爵位繼續擔任鞏昌一帶蒙軍主帥。汪德臣雖然戰死釣魚城,但鞏昌的軍隊都是當年汪世顯在金國時候的舊部,除了汪德臣帶走南征之外還保留了相當一部分兵力,依然有著很強的實力。

廉希憲找到汪良臣討伐渾都海,汪良臣卻犯難了:忽必烈是大汗,阿里不哥也是大汗,他們兄弟倆打架旁人進來摻和,萬一押錯了寶以后豈不是要吃不了兜著走?

兵貴神速汪良臣卻不愿出兵,廉希憲急中生智,將自己所帶虎符、印信取下交給汪良臣作為信物,稱奉皇命任命汪良臣為陜西所有蒙軍主帥,率軍討伐叛軍,詔書就在路上馬上就到。接著又取府庫一萬五千兩銀子交給汪良臣作為軍餉,命令其速速發兵。

汪家是從金國過來的,金國是正統封建王朝,發布命令得用正規詔書。蒙古大汗怎么下令的汪良臣不懂,但是廉希憲一番話說得他不得不信服,人家宣撫使把虎符印信都拿下了作為信物了還有什么好怕的,不管誰當皇帝,他只認正規詔書,既然廉希憲說了詔書馬上到,那就相信廉希憲,畢竟在陜西跟著廉希憲混了多年了,不陌生。

再說了,人家領導連軍餉都提前給咱考慮好了,不跟這么貼心的領導還跟誰去?

打消了后顧之憂的汪良臣立即點起鞏昌軍隊北上,而當時渾都海和阿藍答兒的進軍也不順利,剛剛北上不久后就在涼州被合丹擊敗,進軍受阻后又被汪良臣追上,蒙古中統元年九月,汪良臣在耀碑谷(今甘肅山丹縣東樂鎮)堵住了渾海都和阿藍答兒。

阿藍答兒此前很少帶兵,阿里不哥派他前來原本只是作為渾都海的策應,主要以渾都海所部作為主力進攻忽必烈,可他沒想到渾都海這貨指望不上,雖然此前跟隨乞臺不花征伐四川,可他單獨帶兵打仗能力根本不行,先是被合丹擊敗,到了耀碑谷又被汪良臣圍上。打也打不過突圍也突圍不出,數萬大軍最終被汪良臣全殲,渾都海和阿藍答兒兩人被擒殺。

陜西方面忽必烈勢力勝出的同時,四川方面也沒停下,廉希憲派汪德臣兒子汪惟正率軍秘密前往四川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市高坪區青居鎮),發動突襲擒殺了四川蒙軍主帥乞臺不花,至此,川陜一帶蒙軍勢力全部由忽必烈勢力占據。

西夏故地的西道諸王支持忽必烈,遼東的東道諸王支持忽必烈,川陜歸了忽必烈,河南是忽必烈基本盤,山東軍閥李璮又是塔察兒的妹夫也就跟著老丈人支持忽必烈,忽必烈基本統一了漢地和遼東,可以放開手來北上與阿里不哥一決高下了。

中統元年七月,忽必烈召集史天澤、塔察兒等人趕赴開平,起兵十五萬北上進攻和林。阿里不哥派出木哈爾、合剌札率軍南下抵抗,雙方和林南方不遠處遭遇,忽必烈派前鋒移相哥出擊,移相哥是蒙古有名的神箭手,還是東道王公之一,曾隨塔察兒南征,作戰非常勇猛。移相哥率軍出擊后輕松擊敗木出哈爾和合剌札所率大軍,忽必烈隨即率大軍乘勝追擊,于十一月進抵和林城下。

沒費什么勁就拿下了和林,忽必烈卻沒拿下阿里不哥,原來就在木出哈爾兵敗之后阿里不哥就知道和林守不住了,于是帶著親信出奔,逃到了唐努烏梁海一帶,接著派使者向哥哥投降,稱希望等休整之后約上旭烈兀等兄弟共同回到和林朝拜。

阿里不哥是自己親弟弟,忽必烈也不想趕盡殺絕,于是同意了阿里不哥的請求,留下移相哥駐守和林,自己率主力返回開平。

返回開平之后的忽必烈原本以為汗位之爭已經結束,沒想到接下來左等右等等不到阿里不哥前來朝拜,到了中統二年十月,阿里不哥得到察合臺汗國的支持,在得到察合臺汗國和多個部族援軍后,再次起兵南下,以朝拜為名突襲和林,移相哥未做防備倉皇出逃,和林再次落入阿里不哥手中。

手下敗將的弟弟還敢跟哥哥使詐,忽必烈得到和林失陷的消息后這次連大軍也不召集了,直接率開平駐軍北上,看哥哥怎么把弟弟打服。

阿里不哥是個不服輸的人,原本不管是調兵遣將還是親自上戰場領兵作戰,跟哥哥忽必烈差得都很遠,但忽必烈率軍北上之后他卻毫無退意,率軍南下與忽必烈決戰。

領兵作戰跟干工程差不多,干工程哪種隊伍最好干?一個村兒出來的,老大哥兒帶班,一聲號子下去就是干,工人之間不過多計較活兒多活兒少,干凈利索把活兒干完再去干下個活兒,這種隊伍做起來是掙錢的。

阿里不哥這次帶出來的兵就是完全的反面例子,隊伍里有吉利吉思部的、有察合臺汗國的、有乃蠻部的、還有自己和林的親兵,士兵與士兵之間,將領與將領之間語言不通,習慣不同,阿里不哥下達軍令都要靠專人傳話才能執行下去,說好聽點兒這是支多國部隊,說難聽點兒就是一支雜牌軍。

兵貴精不貴多,中統二年十一月,阿里不哥率軍與忽必烈在斡難河旁的昔木土腦兒展開會戰,阿里不哥看起來兵力強大,可全軍還未開戰麾下的斡亦剌惕部士兵便臨陣脫逃,忽必烈趁勢掩殺,阿里不哥陣中其他部族一看有人先逃了,生怕自己逃得不夠快被敵人干掉,于是就如雪崩一樣成了大潰敗,阿里不哥攔都攔不住,只好跟著一起逃。

弟弟戰敗逃跑了,忽必烈卻不愿罷休,又親率輕騎繼續追擊,一直追到失烈延塔兀,追上阿里不哥殘部,雙方接著開打。

失烈延塔兀是個什么地方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查到,但是既然忽必烈從斡難河邊又往北追了很久才追到失烈延塔兀,估計這地方已經到了西伯利亞。忽必烈輕騎追擊兵力較少,阿里不哥身邊僅剩一部分親兵,如此一來兵力上的幾乎沒什么差距,兵員素質也都差不多,忽必烈跟阿里不哥兩人率軍居然打了個旗鼓相當,打了好幾天誰也干不掉誰,雙雙退兵。

親兄弟就是親兄弟,還是有感情,既然誰也滅不了誰干脆各退一步來日再戰,可不能玉石俱焚給別人撿了便宜。可問題是雖然失烈延塔兀之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看似打了個平手,但忽必烈在和林還留著主力,阿里不哥此戰過后僅剩的親兵也快打完了,忽必烈退回了和林,阿里不哥卻在接二連三損兵折將后退無可退,西北各部都不再擁戴他,沒地方可去了,只好遠赴察合臺汗國以求立足。

徹底打跑了阿里不哥,忽必烈也在和林站穩了腳跟,于當年宣布免除和林及其周邊部族一年賦稅,以休養百姓生息。

阿里不哥此番遠赴察合臺汗國之后再也無力反攻和林,一直到中統五年正月,在察合臺汗國流竄作戰的阿里不哥部眾幾乎全部叛逃,窮途末路之下只好回到和林投降,之后被忽必烈幽禁,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死于和林。

分裂勢力被平定,忽必烈又開始籌劃滅宋事宜,漠北、遼東、中原甚至四川都已經是囊中之物,天下十分有其九,又豈能容忍偏安一隅的南宋在臨安礙眼?趙匡胤曾經說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調兵遣將南下伐宋,忽必烈志在必得,可就在他要伐宋前夕,山東傳來軍情,軍閥李璮反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平凉市| 马鞍山市| 乌拉特前旗| 东阿县| 桂林市| 绵阳市| 丘北县| 昭通市| 鹿邑县| 五常市| 周宁县| 吉隆县| 永顺县| 喀喇沁旗| 武威市| 阜宁县| 自治县| 高清| 平和县| 新津县| 玉龙| 阿克苏市| 安达市| 崇州市| 翁源县| 台中市| 呼图壁县| 诏安县| 通河县| 灌南县| 汽车| 贵港市| 扶余县| 陕西省| 瑞昌市| 拉萨市| 夏津县| 莫力| 贵港市|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