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厲嘯,卷起陣陣塵沙,彌漫在秦都咸陽的上空,整個咸陽城都陷在一片昏天暗地之中。
秦國宗廟中,頭纏白巾、一身素服的秦昭襄王跪倒在列祖列宗的神位前,眼中流著痛苦的淚水。
陡然,他挺身而起,咬破手指,將鮮血灑向神位前的巨鼎中,放聲高呼——
寡人要踏平六國,以雪今日之恥!
宗廟大殿中,頓時響起一片轟然的回聲:踏平六國,以雪今日之恥!這聲音沖出宗廟大殿,和著呼嘯的寒風,久久回蕩在咸陽上空,回蕩在秦國每一個大臣、將軍、士兵的心中。
此時正值戰國末年,經過一百多年的爭戰,“戰國七雄”中楚、韓、魏、趙、燕、齊已漸漸衰落,真正的“雄者”其實只剩下一國——秦國。
秦國憑借山川之險,國力之強,兵將之勇,伐楚楚敗,攻趙趙恐,討韓韓懼,擊魏魏衰……
正當秦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躊躇滿志的秦昭襄王傲然自稱“西帝”,遣使命列國割地稱臣之時,東方六國忽然聯合起來,再行“合縱”之舉。
齊、楚、韓、魏、趙、燕六國推舉齊閔王為盟主,燕國相邦蘇秦掛六國相印,以“六國相邦”的名義主謀“合縱抗秦”大計。
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齊閔王率二十萬齊軍、二十萬楚軍、十五萬趙軍、十萬韓軍、十萬魏軍、十萬燕軍共八十五萬大軍,齊集成皋(今河南滎陽)之地,宰烏牛白馬,祭祀上天,誓師共擊秦國。
消息傳至秦國,引起國中上下一片恐慌。
秦昭襄王當即招來丞相魏冉、大將白起等人商議。面對六國空前的團結,秦國君臣做出了自立國以來最痛苦、最無奈也是最屈辱的應對之策——
一、秦王自除“西帝”名號,退還近年侵占列國的二十多座城邑、千余里土地、數十萬人口,讓六國不戰而勝。
二、送黃金美女給盟主齊閔王,并重金收買齊閔王的寵臣,勸齊王轉攻宋國,滿足齊王好大喜功的心理。
三、派遣勇士刺殺主謀“合縱抗秦”的六國相邦蘇秦,破壞六國“合縱”之計。
……
六國聞秦不戰而敗,欣喜若狂,爭先恐后從成皋撤軍,將軍隊開往秦國所退之地接收失去的城邑。齊閔王的八十五萬大軍一日之內剩下不足一半。
蘇秦在去勸阻齊閔王的途中身中十余劍,慘遭橫死。
齊閔王見強大的秦國竟然不經一戰就“威服”于己,不禁得意忘形,于是聽從寵臣之言,率大軍滅掉了只剩數百里土地、幾座城邑、躲在諸大國夾縫中勉強求生的宋國。
六國為瓜分宋國的土地和城邑又爭戰起來。
合縱抗秦的六國聯盟不攻自破。
一切都按秦國的既定之策進行,秦昭襄王卻沒有一點勝利的感覺。
堂堂大秦國竟然在六國的攻擊下毫無反抗之力,自命不屑于等同列國稱王,甚至要凌駕于周天子之上的“西帝”,竟然乖乖地自去帝號,回到王位上,要聽命于昏蠢的齊王,退回了將士血戰奪得的土地城邑。
秦昭襄王感到了深深的恥辱,他除去王冠、王袍,身著素服來到供奉列祖列宗的宗廟中,發出了血的誓言。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終于發出了反攻的詔令:拜白起為大將,發兵三十萬攻擊最大的鄰國——楚國。
由于秦國收斂兵鋒數年,列國似乎忘記了這個最危險的敵人。
自齊閔王滅宋后,先是燕國以樂毅為將伐齊,幾乎滅亡了齊國。齊國在困守兩座孤城即墨、莒城數年后,以“火牛陣”一仗而盡滅燕國精銳兵卒二十萬,收復齊國之地。只是此一戰之后,齊燕兩敗俱傷,再也無力對付秦國了。
韓魏二國今日你伐我,明日我攻你,雙方樂此不疲。
趙國則疲于應付來自北方匈奴的不斷騷擾。
只有楚國似乎還算太平,但朝中王公大臣爭權奪利斗得火熱,國勢一天天衰弱下去。
為防止列國出兵援楚,秦國先屯兵韓魏邊境,做出大舉進攻的樣子,迫使韓魏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