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 (美)魏斐德
- 1458字
- 2021-12-17 20:03:38
序言
20世紀中國經歷了至少三次革命。第一次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以袁世凱為總統的軍閥統治的共和國。第二次是1927年的革命,國民黨統一了中國南部,與共產黨分裂,建立了以蔣介石為主席的一黨統治的共和國。第三次革命發生在1949年,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建立了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人民共和國。
本書述及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時段為國民黨統治時期1927年到1937年與日本開戰前的十年間。在這十年中,蔣介石主持著南京的中央政府,他試圖將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未竟的建國計劃付諸實施。這個計劃的一個中心點是在上海——20世紀的第二個二十五年中中國唯一真正的大都市,建立上海特別市政府。當時上海的一部分還處于外國的統治下,蔣介石決心在這個城市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國民黨政府,其部分原因是為了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有能力恢復對條約口岸的主權并加以管理。
上海特別市政府由此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國民黨統治的實驗地。對于上海這樣一個動蕩不定、法治不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城市,國民黨是否真正有能力建立一套適應近代化城市的管理制度?在蔣介石和他所任命的上海市市長看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中國警察隊伍的建設。在致力于維持城市不同租界、地區和區域法制的幾個執法機構中,這是唯一的中國執法機構。國民黨能否建立起一支近代警察隊伍,仿效世界上最好的執法機構,有效地解決上海的公共衛生、住房、交通、工商執照、娛樂業、工會以及綁架、新聞書刊檢查、貧困、吸毒、賣淫和搶劫等問題,同時又推進收回租界的中國主權計劃,控制上海華界普遍存在的無序和動蕩呢?
南京政府認為,上海一方面長期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本主義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是共產黨工人運動的堡壘,公安局是國民黨用以在這個中國最大都市確立新的革命政治秩序的基本工具。本書旨在研究國民黨如何在十年中依靠中國警察力量,將上海轉變成一個國民黨表現自身的舞臺,并希望澄清國民黨政權其他方面的問題,包括中央的黨國體制與民國地方勢力間的關系,秘密組織和犯罪集團在腐蝕國家政治機構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間勢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軍事入侵和占領的巨大壓力下上海政治組織的演變。
我們應該看到,任何對國民黨統治十年中的革命目標的探究,都很快會偏離到日本人在這個關鍵性十年中所造成的結果上來。因為知道了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行將發生,歷史學家就很難在研究1927年時,對1937年國民黨遭受的軍事大潰敗視而不見。當時在上海戰場中國軍隊就傷亡了25萬人。但如果我們能在回顧這十年時暫時不要考慮以后的事態,就能理解國民黨如何對上海復雜的社會施加影響,而其政權本身,甚至中央政府,也反過來受到這個城市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事實上,我們將看到,民國政府體制化了都市社會的某些方面,而社會的深刻而重大的變化也相應地改變了統治其上的政府當局。我希望我們能因此了解中國第二次革命最終注定要失敗的原因。
西方歷史學家對20世紀中國的政治史有許多詮釋方法,但有四個命題頗為流行:清帝國瓦解后出現的軍事混亂和分裂;國民黨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進程被1937年日本入侵所打斷;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領導的民眾革命運動的加強;對新國家性質的探索因城市民主運動的失敗而打斷。由于近代中國出現的不穩定,這四種歷史觀都強調這段歷史的不連續性和不完整性。
與之相反,本書要確立一種相關性和連續性:晚清改革、國民黨的統一和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間的聯系;搶劫者和革命者之間的聯系;警察和罪犯之間的聯系;不同背景的特務之間的聯系;從1910年的天津警察、1931年的上海公安局到共產黨中國之間的聯系。概而言之,我所研究的是行政專制權力是如何可悲地在近代警察國家中制度化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