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基礎與應用
- 趙國生 王健 宋一兵主編
- 2026字
- 2021-12-15 16:00:23
1.6 大數據時代的新機遇
互聯網高端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今后數十年全球將步入大數據新時代,面對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我們該如何發現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呢?
1.6.1 數據價值
眾所周知,企業數據本身就蘊藏著價值,但是將有用的數據與沒有價值的數據進行區分可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顯然,企業所掌握的人員情況、工資表和客戶記錄對于企業的運轉至關重要,但是其他數據也擁有轉化為價值的力量。一段記錄著人們如何在商店瀏覽購物的視頻、人們在購買服務前后的所作所為、如何通過社交網絡聯系客戶、是什么吸引合作伙伴加盟、客戶如何付款以及供應商喜歡的收款方式,所有這些場景都提供了很多指向,將它們抽絲剝繭,透過特殊的棱鏡觀察,將其與其他數據集對照,或者以與眾不同的方式分析解剖,就能讓企業管理者的行事方式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
企業需要向創造和取得數據方面的投入索取回報。近年來產生的數據在數量上持續膨脹;音頻、視頻和圖像等媒體需要新的方法來發現;電子郵件、IM、Tweet和社交網絡等合作和交流系統以非結構化文本的形式保存數據,必須用一種智能的方式來解讀。但是應該將這種復雜性看成是一種機會而不是問題。處理方法正確時,產生的數據越多,結果就會越成熟可靠。數據的價值在于將正確的信息在正確的時間交付到正確的人手中。未來將屬于那些能夠駕馭所擁有數據的公司,這些數據與公司自身的業務和客戶相關,通過對數據的利用,發現新的洞見,幫助他們找出競爭優勢。
1.6.2 應用價值
大數據技術可運用到各行各業。宏觀經濟方面,IBM日本公司建立經濟指標預測系統,從互聯網新聞中搜索影響制造業的480項經濟數據,計算采購經理人指數的預測值。印第安納大學利用谷歌公司提供的心情分析工具,從近千萬條網民留言中歸納出6種心情,進而對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變化進行預測,準確率達到87%。制造業方面,華爾街對沖基金依據購物網站的顧客評論,分析企業產品銷售狀況;一些企業利用大數據分析實現對采購和合理庫存量的管理,通過分析網上數據了解客戶需求、掌握市場動向。
在農業領域,硅谷某氣候公司從美國氣象局等數據庫中獲得幾十年的天氣數據,將各地降雨、氣溫、土壤狀況與歷年農作物產量的相關度做成精密圖表,預測農場來年產量,向農戶出售個性化保險。在商業領域,沃爾瑪公司通過分析銷售數據,了解顧客購物習慣,得出適合搭配在一起出售的商品,還可從中細分顧客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在金融領域,華爾街“德溫特資本市場”公司分析3.4億社交賬戶留言,判斷民眾情緒,依據人們高興時買股票、焦慮時拋售股票的規律,決定公司股票的買入或賣出。阿里公司根據在淘寶網上中小企業的交易狀況篩選出財務健康和講究誠信的企業,對他們發放無需擔保的貸款。
在醫療保健領域,“谷歌流感趨勢”項目依據網民搜索內容分析全球范圍內流感等病疫的傳播狀況,與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提供的報告對比,追蹤疾病的精確率達到97%。社交網絡為許多慢性病患者提供臨床癥狀交流和診治經驗分享平臺,醫生借此可獲得通常在醫院得不到的臨床效果統計數據。基于對人體基因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實現對癥下藥的個性化治療。在社會安全管理領域,通過對手機數據的挖掘,可以分析實時動態的流動人口來源、實時交通客流信息及擁堵情況;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搜索引擎,可以收集熱點事件,挖掘輿情,還可以追蹤造謠信息的源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通過對十多萬人手機的通話、短信和空間位置等信息進行處理,提取人們行為的時空規律性,進行犯罪預測。在科學研究領域,基于密集數據分析的科學發現成為繼實驗科學、理論科學和計算科學之后的第四個范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材料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等正在興起。
1.6.3 發展前景
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前景是十分光明的。當前,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任務很重,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是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保證。大數據分析對我們深刻領會世情和國情,把握規律,實現科學發展,做出科學決策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數據的重要價值。
為了開發大數據這一金礦,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首先,大數據分析需要有大數據的技術與產品支持。發達國家一些信息技術(IT)企業已提前發力,通過加大開發力度和兼并等多種手段,努力向成為大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國外一些企業打出免費承接大數據分析的招牌,既是為了練兵,也是為了獲取情報。過分依賴國外的大數據分析技術與平臺,難以回避信息泄密風險。有些日常生活信息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從中也可摸到國家經濟和社會脈搏。因此,我們需要有自主可控的大數據技術與產品。
大數據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據Gartner預測,到2019年,全球將新增440萬個與大數據相關的工作崗位,且會有25%的組織設立首席數據官職位。2018年2月,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吳永薇教授透露在未來3~5年內,中國需要的大數據人才達180萬人,但目前國內大數據人才僅有約30萬人。由此可見,能理解與應用大數據的創新人才是當今社會的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