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東川行?二
- 踏破大清朝
- 中庭有嘉樹
- 3190字
- 2022-01-21 00:30:00
朱天賜也不回答,只是喝著茶,一邊的商人卻有一些著急:“是鄙人失言了,只不過心中有一些郁結之氣,不吐不快,還望海涵。”
朱天賜對他說的話表示沒有什么問題,但講無妨,二商人反而沉吟了一會兒,繼續說道:“我聽聞,天子已經棄國?”
“這事我是不知道的。”朱天賜說道。他當然知道在1658年的時候永歷天子就會跑到緬甸去,然后一堆大臣在緬甸打麻將,可是現在不是說這個的時候。
“我看大人應該是能夠在四川說上話的。”那商人深吸了一口氣,目光炯炯,而且朱天賜注意到,商人從一開始的足下,然后是閣下,到現在變成了大人。
“先生過譽了,我不過是一個無名小人罷了,如何能夠左右朝廷呢?”朱天賜嘆了一口氣。
“大人文采風流,智計頻出,若不是無名小卒,草民是無論如何都不敢想新的。”看見朱天賜打起了太極拳,商人有一些心急。
“若我是你口中的大人物,如何能夠親自來到這里做這種事情?何至于來到這里做這種差事?”看著眼前的商人,朱天賜心中暗暗嘆息。
商人一陣沉默,這時間仿佛也變得濃稠了一些,讓人有一些窒息,過了良久——或許是不久,那商人才嘆了一口氣說道:“大人才思敏捷,寫得一手好字且出口成章,鄙人以為就算是飽學之士也不過如此;且美色當前而面不改色,鄙人自認閱歷數十載,閱人無數,如大人一般的人物也是不多見的。”
聽到這些話,朱天賜微微握緊拳頭,頭上也有一些冷汗:若是自己被吳三桂還有他手下的將領見到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那么恐怕是兇多吉少了。
見到朱天賜不說話,商人繼續說道:“若是有朝一日,大人能夠面見天子,見到督師大人,萬望告訴他們,莫要忘記光復神州故土,小人就算是碎尸萬段,化為野鬼也是安心了。”
朱天賜聽得心里面堵得慌,回頭看了看商人,他滄桑的眼睛里面已經有了隱隱的淚光,心中也是凄然有感,只好出言安慰道:“閣下請寬心,若是有朝一日能夠見到君父、晉王殿下和督師大人,我定然會告知他們,光復神州故土,解民倒懸。”
商人聽了立刻翻身下跪大聲說道:“多謝大人,鄙人代昆山全體百姓謝過大人!多謝大人,萬望大人兵出漢中,攻略江南,救生民于水火,扶社稷于東虜!草民就是碎尸萬段、挫骨揚灰亦是無怨無悔!”
“閣下昆山人?”
“大人明鑒,歸爾禮【歸莊,文學家歸有光之孫】乃是我師,昆山之悲,非人所可為!”說著,已經伏地痛哭流涕的商人從祖宗堂下的隔板里面拿出一張紙,上面非常整齊,但是字字如血:
悲昆山!昆山有帛數萬匹,銀十余萬斤。
百姓手無精器械,身無完衣裙。
乃至傾筐篋,發竇窖,叩頭乞命獻與犬羊群。
嗚呼,昆山之禍何其烈!
良由氣懦而計拙。身居危城愛財力,兵鋒未交命已絕。
城啤一旦馳鐵騎,街衢十日流膏血。
白晝啾啾聞鬼哭,鳥鳶蠅吶食人肉。
一二遺黎命如絲,又為偽官迫懾頭半禿。
悲昆山,昆山誠可悲!死為枯骨亦已矣,那堪生而俯首事逆夷!
拜皇天,禱祖宗,安得中興真主應時出,救民水火中!
殲郅支,斬溫禺。重開日月正乾坤,禮樂車書天下同!
“此我師作悲昆山,草民代昆山百姓謝過大人,愿大人看在昆山百姓的面子上,佐真主,攘逆夷!”商人說著就要跪下,然而朱天賜連忙把他扶起來,隨后就說道:“若是真要感謝我,等到昆山光復的時候也是不遲的。”
“好說,如今我來這里也是有要事辦理的,閣下還是……早一點睡去罷,你好好保重,看著我華夏子民光復神州故土那一天,到時候你再來感謝督師大人,感謝那些為國捐軀的戰兵們。”
“多謝大人。”
第二天早上吃完了飯,朱天賜就帶著人出去了,因為之前的緣故,朱天賜楚門還是比較順利的,加上朱天賜為了行事方便,也換上了那邊綠營官兵的甲胄,一路上的行軍都非常順利。
在路上,他們還通過沿途的驛站補充了武器,可笑的是,這個驛站還是在清軍控制中的。
在文安之的計劃里,為了獲得軍功,必須要把防鎖線打崩,這樣才能夠獲得足夠的軍功,才能夠讓闖營諸將服從自己的安排。
一路無話,這次行軍的目的地在東川,這條封鎖線的重中之重也是在東川,所以文安之的意思就是讓朱天賜帶領小隊打破封鎖線,同時打破之后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只不過現在還需要時間。
看著不遠處高大巍峨的烽火臺,朱天賜思索著心中的辦法。
……
……
綠營的千總楊清是站在烽火臺上向著西北方向眺望。
他的長官是吳三桂,他已經跟隨了吳三桂走南闖北很多年了,從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小兵逐漸到了現在的地位,都是吳三桂給他的。
他被拍到東川來鎮守,自然是因為吳三桂的意思,他是少數幾個知道東川封鎖線真正意圖的人,表面上修建這個烽火臺是為了防備西南和四川的明軍,實際上是為了進攻建昌做準備。
而且吳三桂也私下里表示,自己期望在這半年到八個月的時間里能夠修建一批倉庫,儲藏供應三千到五千軍隊和一千匹馬的糧草。
而在靠近建昌的地方,更是需要儲備同樣規模人馬戰斗需要的資重。
不過眼下已經完成得差不多。
他還想到當初吳三桂聽見重慶之事時候的表情,有一點驚訝,不過還是智珠在握的表情。
楊清看著巍峨高大的烽火臺,想著四川這邊的戰事也漸漸輕松了,忍不住感慨我大清真的是天命所歸,同時感慨自己真的是跟對了人,不然也只是這茫茫農夫的一份子,或許早就死在亂兵中了。
戰爭快要結束了吧,自己就能夠頤養天年了,抱孩子,升官,百年之后擇一吉壤安葬。
這個時候突然有使者來報,打開信件,里面只有短短幾句話,說四川發生了重大變故,必須要摧毀沿途所有的的倉庫和資重,并且進行堅壁清野,要把所有能夠看見的、能夠提供給明軍休息的建筑給摧毀。
“這是什么荒唐的指令?!”楊清簡直是怒不可遏,這些東西花費了他大量的心血,而且如果建昌不投降,這肯定是能夠當做抵御的墻頭堡的,怎么能夠拆除?不光光是心理上不能夠接收,昆明那邊肯定也是不會接受的。
“我不會下令的,除非我能夠看見大人的親筆信和令箭。”楊清現在恨不得立刻飛到吳三桂面前把這其中的利害關系訴說清楚。
使者也能夠理解,畢竟辛辛苦苦修建的烽火臺一次都沒用上確實是讓人感覺惱火,而且這個使者心中也有同樣的想法,打算暫時堅守,若是明軍沒有殺到那就保住據點,若是明軍真的來到再執行不遲。
使者自稱之所以前來楊清這里,是因為他的長官不能截留命令。
不過若是楊清的反應是立刻燒毀據點的話,使者還會設法勸說他采用和他長官一致的態度。
這個消息讓楊清稍稍感到寬慰,當然他同樣不敢截留命令,就把這個命令向下一站發去,但同樣讓自己的使者帶去自己的個人意見。
派走了使者后,楊清一夜無法入睡,他命令清兵取出好多天沒有披戴過的盔甲,擦去武器上的灰塵。天亮后他登上高臺,一個勁地向西北方眺望。
整個上午都還沒有什么變化,到了下午的時候,正當自己的親衛準備叫自己吃飯的時候,昨天的那個使者風塵仆仆地來了——顯然是比較著急,楊清看他比較憔悴和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他一定是不分晝夜趕過來的。而同時到來的還有他長官的親筆信以及令箭。
看見這個東西,楊清感嘆了一聲,又看了看自己親手督促建造的烽火臺,然后說道:“我能夠晚一些焚毀么?”
使者說可以。不一會兒,西北方向騰起一陣輕煙,起初還比較淡,后面越來越濃,隨后直沖云霄,仿佛要把蒼穹割裂成兩半。
楊清終究是嘆了一口氣,繼續看了一眼自己親手督促建造的烽火臺,隨后下令焚毀,自己遠遠地就出了烽火臺。
看見烽火臺被點燃,使者拱了拱手說自己還有任務在身,就不方便繼續逗留,還望海涵之類的話。楊清不無不可,也隨他去了。
手下的親兵得到命令立刻拿起干材和干燥的松針點火。火勢很快就起來,隨后煙霧越來越濃,熱浪也一陣一陣傳過來,楊清遠遠地看著正在燃燒的烽火臺,一時間思緒紛紛,很想吟一首詩,無奈不識幾個大字,只好一聲一聲地嘆氣。
正當楊清準備走的時候,遠遠地過來了一隊步兵,約莫七八個人,身上的鎧甲同自己的希望,手里打著清軍的綠旗。
“前面發生了什么事情?”楊清問身邊的一個親衛。
“誰是管事兒的?出來相見!”為首的是一個魁梧的漢子,他高高地舉起令箭,手里面拿著一張公文:“我是保寧千總林梧山,今日奉保寧總督李大人的命令過來,總督大人有命令,過來聽我說,時間比較緊急,我待會兒還要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