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卒中綠色通道建設與實踐
- 陳國華 魏力
- 809字
- 2021-12-24 11:08:37
第二章 急性腦卒中院前急救
卒中正以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逐年增長的費用對我國造成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負擔,是嚴重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2019年3月在《柳葉刀——神經病學》雜志發表的對2007—2018年間中國卒中疾病負擔和防治相關的研究數據進行了時間和空間多重對比和全面分析,顯示每年我國有超過200萬新發卒中患者,在我國疾病譜中卒中位居首位,在過去20年間我國卒中患病率明顯上升,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致,而與發達國家相反。
急性腦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極強的時間依賴性,可以說“時間就是大腦”,其治療時間窗窄,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院前延誤導致AIS患者不能在時間窗內到達可開展溶栓和(或)取栓治療的醫療機構是造成AIS救治慢、救治少以及溶栓率低最重要的原因。
公眾教育尤為重要,患者及公眾引起的院前延誤主要體現在對卒中癥狀認識匱乏和未能及時撥打急救電話。為使急性卒中患者獲得及時救治,首先要讓公眾能夠迅速識別卒中;研究顯示公眾對急性卒中臨床表現的相關知識仍然十分匱乏。根據加利福尼亞州急性卒中登記(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CASPR)報告若所有患者能在發病后早期就診,則3小時內靜脈溶栓治療的總體比例可由4.3%上升至28.6%,因此開展更多形式的教育,使卒中患者更早尋求治療的宣傳活動是必要的。有效的社區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視聽節目、網絡宣傳、微信、社區宣講、板報以及電視廣告等。例如,制作和宣傳方言版“中風120”及靜脈溶栓視頻,旨在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卒中急救相關知識。卒中教育不應僅針對潛在的患者,也應包括他們的親屬、公共服務部門比如警察以及醫護人員,提高卒中早期識別能力,使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啟動急救醫療服務系統。
院前處理的關鍵是迅速識別疑似腦卒中患者并盡快送到醫院,目的是減少院前時間延誤,改善卒中患者的預后。日本一項納入6 780例AIS患者的登記研究顯示,無論是否接受靜脈溶栓或血管內治療,發病6小時內到達醫院的患者臨床預后更好,3個月后神經功能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