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顱腦CT血管成像

第一節 顱腦血管解剖

一、顱內動脈系統
(一)正常解剖
顱內動脈(intracranial artery)來源于左、右頸內動脈和左、右椎動脈。頸內動脈及其發出的大腦前、中動脈等各級分支稱為頸內動脈系,兩側椎動脈和由其合成的基底動脈及其各級分支稱為椎-基底動脈系。以小腦幕為界,幕上部分接受頸內動脈系和大腦后動脈的血液供應,幕下小腦和腦干等結構由椎-基底動脈系供血。
1.頸內動脈系(system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平甲狀軟骨上緣起自頸總動脈,按其行程以顱底的頸動脈管外口為界分為顱外段和顱內段。根據Bouthillier分段法將頸內動脈分為C 1~C 7七段(圖5-1-1):C 1(cervical segment,頸段)從頸總動脈分叉處起至頸動脈管外口為止,是頸內動脈各段中最長的一段,該段無分支,起始部有頸動脈竇,為壓力感受器;C 2(petrous segment,巖段)全程均走行在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內,分為兩個亞段,垂直段(亦稱升段)向上走行,水平段彎曲向前內走行,兩段交界處為膝部;C 3(lacerum segment,破裂孔段)起自頸動脈管內口,沿蝶骨底的頸動脈溝上升,止于巖舌韌帶,通過一薄骨板或纖維板與三叉神經節相隔;C 4(cavernous segment,海綿竇段)位于海綿竇內,向上穿過海綿竇頂的硬腦膜環,由前床突內側出海綿竇;C 5(clinoidal segment,床突段)是頸內動脈各段中最短的一段,完全位于硬腦膜內,始于近側硬腦膜環,止于遠側硬腦膜環;C 6(ophthalmic segment,眼段)起自遠側硬腦膜環,止于后交通動脈起始處;C 7(communicating segment,交通段)起自后交通動脈起始處近側,于視神經及動眼神經之間穿過,終于大腦側裂內端的前穿質,然后分成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
圖5-1-1 頸內動脈的Bouthillier七分段頸內動脈顱內段的主要分支
(1)眼動脈(ophthalmic artery):
由C 6段發出,經視神經入眼眶,供應眶內結構。
(2)后交通動脈(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
由 C 7段發出,在距基底動脈分叉約10mm處連接大腦后動脈前壁,與大腦后動脈吻合,是構成Willis環的重要動脈之一。后交通動脈沿途發出一些中央支動脈,供應下丘腦、丘腦、視束前部、內囊后肢、灰結節等,各中央支之間沒有吻合,任意一支閉塞,將出現供血區梗死。
(3)脈絡膜前動脈(choroidal artery):
由C 7段發出,是頸內動脈末端前的最后一個細小動脈分支,多數在后交通動脈起始處外側1.5~4.5mm處發出,為視束、內囊后肢、外側膝狀體、蒼白內側部、尾狀核尾部、側腦室下角脈絡叢等供血。脈絡膜前動脈較細,直徑0.6~1.0mm,在蛛網膜下腔內行程較長,較易發生閉塞。
(4)大腦前動脈(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
是頸內動脈較小的終支,在視交叉外側由頸內動脈分出,向前內經視交叉的背面,沿終板的前方轉向上,進入大腦縱裂。繼而沿胼胝體嘴向前上,繞胼胝體膝向后可達頂枕裂的前方。左右大腦前動脈進入大腦縱裂前有橫支相連,稱為前交通動脈。大腦前動脈是大腦半球內側面的主要供血動脈。
(5)前交通動脈(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mA):
是連接左右大腦前動脈的短干,為最短的腦動脈,前交通動脈變異很多,可為單支或多支型,少數出現缺如,是動脈瘤的好發部位。前交通動脈中部發出纖細的穿支動脈,穿支動脈極其重要,供應垂體漏斗、視交叉、丘腦下部視前區等。
(6)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是頸內動脈發出大腦前動脈后的直接延續,是頸內動脈分支中最粗大的一支,是顱內循環中供血區域最廣的動脈,也是最易發生血液循環障礙的動脈,其供血范圍包括大腦半球外側面廣泛區域、基底節、額葉等。
2.椎-基底動脈系(system of vertebral and basilar artery)
椎動脈及其分支、兩側椎動脈合成的基底動脈及其分支構成椎-基底動脈系,或稱后循環。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一般起自鎖骨下動脈,椎動脈是椎-基底動脈系的主干動脈,左右各一,通常左側椎動脈為優勢血管(達60%)。
(1)椎動脈顱內段的主要分支
1)脊髓前正中動脈:左、右椎動脈匯合前各發出一分支,沿延髓的腹側面,向內下行,至延髓下緣,左右兩支匯合成脊髓前正中動脈,走行在脊髓前正中裂的內下,貫穿脊髓全長,主要為脊髓前部供血。
2)小腦后下動脈:椎動脈在未匯合前,在延髓的兩側各發出一條小腦下后動脈,各自進入延髓及小腦,并為其供血。
3)脊髓后動脈:由左、右椎動脈發出,亦有些由小腦下后動脈發出,其轉向延髓的背外側向下走行,稱脊髓后動脈,分別沿脊髓的后外側下行,主要為脊髓后部供血。
(2)基底動脈的主要分支
1)腦橋動脈:包括腦橋旁中央動脈、腦橋短周邊動脈及腦橋長周邊動脈,這一動脈組屬于皮層動脈,通常所指的腦橋出血系腦橋旁中央動脈破裂所致。
2)迷路動脈:又名內聽動脈,可自基底動脈下段發出,但80%以上經由小腦前下動脈發出,迷路動脈有兩個終支,耳蝸支和前庭支,主要為內耳供血,半規管感覺非常敏感,血流量或血壓稍有下降就可以引起平衡障礙,出現眩暈、惡心與嘔吐,所以迷路動脈是椎基底動脈病變的一個信號。
3)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向后外方斜行橫過聽神經和面神經,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
4)小腦上動脈:分為蚓支和半球支,蚓支終于小腦上蚓部,主要供應小腦上蚓部腦組織,半球支終于小腦后葉。
5)大腦后動脈:是基底動脈的終末支,與頸內動脈發出的后交通動脈吻合,組成大腦動脈環。
3.大腦動脈環(Willis circle)
Willis環位于腦底下方、蝶鞍上方,環繞視交叉、灰結節和乳頭體周圍,此環使兩側頸內動脈系和椎-基底動脈系相交通。由成對的兩側大腦前動脈起始段、頸內動脈終段、大腦后動脈交通前段及不成對的前交通動脈圍成的環。該環個體變異大,國人約48%的大腦動脈環發育不全或異常。動脈瘤好發生于動脈環,特別是血管連接處。
(二)解剖變異
顱內動脈變異的發生率極高,其中以腦底動脈環變異最為多見,大腦后動脈及大腦前動脈A1段發生率尤為多見。頸內動脈與椎-基底動脈的變異極少見,主要為永存三叉動脈;大腦前動脈變異包括大腦前動脈A1段缺如或發育不良、大腦前動脈A2段共干等;大腦中動脈的變異主要為大腦中動脈M1段雙支;大腦后動脈變異包括胚胎型大腦后動脈、典型胚胎型大腦后動脈、由基底動脈發出的大腦后動脈P1段缺如或發育不良、雙大腦后動脈等。
二、顱內靜脈系統
1.正常解剖
腦靜脈系統由腦靜脈和硬腦膜竇兩部分組成,腦靜脈系統有以下幾個特點:腦靜脈與腦動脈不伴行;靜脈壁菲薄、缺乏平滑肌;硬腦膜竇結構獨特,與顱骨關系密切,有蛛網膜顆粒長入部分區域;腦靜脈與硬腦膜竇內無瓣膜。
腦靜脈系統分為淺靜脈系統、深靜脈系統和靜脈竇。淺靜脈系統主要收集大腦半球的皮質和皮質下髓質的靜脈血,匯成許多淺靜脈后分別注入頂部的上矢狀竇、顱底部的海綿竇、橫竇、巖上竇和巖下竇。深靜脈系統主要收集大腦半球深部的髓質、間腦、基底動脈節、內囊以及腦室脈絡叢等處的靜脈血,最后匯成一條大腦大靜脈,在胼胝體壓部的后方注入直竇。大腦淺、深靜脈之間有大量吻合支存在。靜脈竇是體內獨特的靜脈,位于顱骨下硬膜的骨膜層與腦膜層之間,內面為一層內皮細胞。靜脈竇收集顱內所有的靜脈血,主要由上矢狀竇、直竇、橫竇、乙狀竇、海綿竇及其他顱底諸竇組成,最后穿出頸靜脈孔,續為頸內靜脈。
2.解剖變異
正常人顱內靜脈竇存在較大的變異,尤其是橫竇和竇匯。一般情況下,右側橫竇多連接于上矢狀竇,而左側橫竇與直竇相連接,但也可共同起于竇匯,或由上矢狀竇與直竇分叉分別形成左、右橫竇。右側橫竇偏粗者多見,左側橫竇缺如,約24%的正常人橫竇流動間隙或竇腔發育不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沙河市| 泰安市| 遂溪县| 台东市| 北票市| 交口县| 定结县| 清流县| 新泰市| 光泽县| 龙南县| 安丘市| 万盛区| 原阳县| 汾阳市| 礼泉县| 青岛市| 临海市| 大连市| 亚东县| 大田县| 乳山市| 拜城县| 湄潭县| 全椒县| 志丹县| 铜山县| 大姚县| 和林格尔县| 黄陵县| 大港区| 博爱县| 清远市| 阜平县| 抚顺市| 无锡市| 巴楚县| 新闻| 和林格尔县| 道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