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影像醫學?乳腺卷(第3版)
- 周純武
- 3395字
- 2021-12-18 00:25:09
第二節 正常乳腺解剖和組織學表現
一、乳腺外部形態
乳腺(breast)是人類最大的皮膚腺體,位于胸骨兩側的胸大肌表面、胸前壁淺筋膜內、前鋸肌、腹外斜肌筋膜及腹直肌前鞘上端的淺層。
(一)具體位置
對不同年齡的婦女,乳腺位置存在一定差異。
1.成人乳腺
上界在2~3前肋,下達6~7前肋,內側緣在胸骨旁,外側緣直至腋窩前線,并可向上突入到腋窩內,稱之為乳腺的腋尾部(Spence腋尾)。
2.青年女性乳腺
乳頭位于第4或第5肋間水平,鎖骨中線外1~2cm處。
3.中年女性乳腺
乳頭位于第6肋間水平,鎖骨中線外1~2cm處。
(二)乳腺形態
成年未孕女性的乳腺多呈圓錐形或半球形;已生育及哺乳后婦女的乳腺多趨于下垂而稍見扁平;絕經期后的老年婦女乳腺趨向萎縮,體積縮小,且松軟。妊娠和哺乳期乳腺增生,乳房明顯增大,停止哺乳以后,乳腺萎縮,乳房變小。乳腺是好存積脂肪的器官,因此,婦女的胖瘦對乳腺體積影響頗大。
(三)乳腺分區
臨床上,以乳頭為中心人為地勾畫垂直線和水平線,再繞乳暈外作環形線,將乳腺分為5個區,即:外上象限、內上象限、外下象限、內下象限和乳暈中央區(圖4-2-1)。乳腺的外上象限組織往往較其他區域豐厚,因此,此區域的乳腺癌發生率較其他區域要高。
(四)乳頭
乳頭(nipple)位于乳暈的中央,一般呈筒狀或圓錐狀。年輕未生育的婦女,乳頭大致位于第4~5前肋間處,表面顏色一般呈粉紅色或棕色。乳頭頂端有15~25個小孔,為輸乳孔,下與輸乳管相連。乳頭由致密結締組織和平滑肌構成,平滑肌呈環形或放射狀排列,起括約肌作用,當機械刺激或神經信號來臨時,平滑肌擠壓輸乳管,可以使乳汁從乳頭流出。

圖4-2-1 乳腺分區示意圖
A.內上象限;B.內下象限;C.外上象限;D.外下象限;E.乳腺中央區;F.乳腺尾葉
(五)乳暈
乳暈(areola of breast)為乳頭周圍皮膚色素沉著較深的環形區,其直徑為3~6cm,乳暈的顏色隨著年齡增長有變化,青春期呈玫瑰紅色,妊娠期、哺乳期顏色加深,呈深褐色。一般乳暈較小而乳頭較大者,多見于乳腺發育較差的婦女;反之,乳暈較大而乳頭較小者,乳腺發育多較良好。乳暈處有散在針尖大小的小丘(5~12個),稱為乳暈腺或Morgagni小結,屬于皮脂腺。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的乳暈腺特別發達,它們可分泌脂性物質潤滑、保護乳頭。
(六)皮膚和皮下脂肪
乳腺皮膚(skin)的厚度一般為0.5~2mm,有時透過皮膚可以見到皮下淺靜脈。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厚度隨著年齡及胖瘦不同而各異,年輕致密型乳腺皮下脂肪層較薄,肥胖女性的乳腺則皮下脂肪層較厚。
二、乳腺的內部結構
在內部組織結構上,乳腺主要由輸乳管、乳葉、乳小葉、腺泡以及位于它們之間的間質(脂肪組織、纖維組織、血管及淋巴管等)幾部分所構成(圖4-2-2)。成人乳腺內共有15~20支乳管系統,它們起自乳頭皮膚開口部,向乳房內部呈放射狀延伸。
在輸乳管開口部有2~3個皮脂腺,然后為較窄的管腔,長約0.5cm,再往下為梭形膨大部分,稱為壺腹部。壺腹部以下為大輸乳管,它以樹枝狀分出許多分支,成為中、小輸乳管,最后為末端乳管,遂與腺泡相通。多數腺泡(可有10~100個)匯集成為乳腺小葉,乳腺小葉是乳腺解剖的一個結構單元,它由若干腺泡和與之相連的末梢導管匯集而成(圖4-2-3)。乳腺小葉數目、大小因發育、妊娠、哺乳及月經周期的變化而不同。年輕女性的乳腺小葉數量較多,體積較大;而絕經后女性的乳腺小葉數量減少,體積明顯減少。
自輸乳管開口部至壺腹部,均覆有數層鱗狀上皮,自壺腹以下,大輸乳管中有小部分為移行上皮,其后各級輸乳管皆為單層柱狀上皮,至腺泡時可呈立方狀。在各輸乳管和腺泡之間則充填有各種結締組織。
乳腺腺體周圍的脂肪組織稱為脂肪囊或乳腺脂肪體,其體積大小決定了乳腺外形的大小,脂肪囊厚度可因年齡、生育和肥胖等原因而發生變化。
乳腺的筋膜:乳腺組織位于皮下淺筋膜淺層(superficial layer of fascia)與皮下筋膜深層(deep layer of superficial fascia)之間。淺筋膜淺層纖維與皮膚之間有網狀束帶相連,稱之為乳腺懸吊韌帶(mammary gland suspensory ligaments)。由于此韌帶于1845年由Astley Cooper首先詳細描述,故又名為Cooper韌帶。在淺筋膜深層與胸大肌筋膜之間,組織疏松呈空隙狀,稱為乳腺后間隙。

圖4-2-2 正常乳腺解剖示意圖

圖4-2-3 終末導管小葉單位(TDLU)解剖示意圖
三、乳腺的血液供應
(一)乳腺的動脈血供
主要來自三部分:內乳動脈(internal mammary artery)分支、腋動脈(axillary artery)分支和肋間動脈(intercostal arteries)分支。
1.內乳動脈分支
自鎖骨下動脈發出,分出1~4穿支(perforating branches),主要供應乳腺的內側。此穿支經胸骨旁相應的肋間隙穿出,穿過胸大肌而達乳腺內側緣,其中,以第1~2肋間穿支比較粗大。
2.腋動脈分支
其分支從內到外依次為:胸最上動脈支、胸肩峰動脈的胸肌支和胸外側動脈支(亦稱外乳動脈,external mammary artery),主要供應乳腺外側部的血供。
3.肋間動脈分支
肋間動脈起源于胸主動脈,第3~5肋間動脈從各相應的肋間穿出,與內乳動脈和胸外側動脈分支相吻合,主要供應乳腺后部的血供。
(二)乳腺的靜脈引流
可分淺層與深層兩種。淺層者位于皮下與淺筋膜的淺層之間,前者向胸骨旁走行,注入內乳靜脈;后者則向鎖骨上窩引流,注入下頸部的淺靜脈,而后注入頸前靜脈。具體路徑如下:
1.淺靜脈的走行有橫向與縱向
橫向靜脈向胸骨旁引流,穿過胸肌進入內乳靜脈;縱向靜脈向上行走,注入頸根部的淺靜脈,再注入頸前靜脈。乳頭周圍有靜脈吻合環(Haller環),形成包圍乳腺的靜脈支,最后進入腋靜脈和乳腺靜脈。
2.深層靜脈則有三組
(1)內乳靜脈穿行支,多與動脈伴行,是乳腺內最大的靜脈,尤其是在上方三個肋間者。此組靜脈隨后注入同側的無名靜脈。癌栓亦可經此路徑到達肺臟,故為乳腺癌肺轉移的第一個途徑。
(2)引流至腋靜脈組,此組靜脈的粗細及分布可有變異,自腋靜脈再經鎖骨下靜脈、無名靜脈而到達肺,為乳腺癌轉移至肺的另一途徑。
(3)乳腺靜脈直接引流入肋間靜脈,此組靜脈也很重要,因為它與脊椎靜脈相通,最后進入奇靜脈,癌栓可經此途徑造成脊椎、顱骨、盆骨、脊髓等處的轉移。另外,此組靜脈血流亦可注入奇靜脈,再經上腔靜脈而到達肺部,故為乳腺癌肺轉移的又一途徑。
四、乳腺的淋巴引流
(一)乳腺內部淋巴回流
乳腺內部的淋巴管極其豐富,起始于腺泡周圍的毛細淋巴間隙,引流方向與乳管系統排列相同,由腺泡開始沿各級乳管引流達乳暈下,組成乳暈下淋巴叢。其后即向乳腺周圍引流,主要引流到腋窩部淋巴結;乳腺內側淋巴部則主要引流到內乳淋巴組,少數可引流到鎖骨上淋巴組。
乳腺的淋巴引流亦可分成深淺兩組:
1.淺組淋巴網
收集皮下淋巴液,匯集至乳暈下淋巴叢,再引流至腋下淋巴結,亦可向對側乳腺和/或對側腋下淋巴結引流。乳腺癌累及淺層淋巴管時,匯流受阻,可以發生淋巴水腫,使皮膚出現“橘皮樣”外觀。
2.深組淋巴網
主要引流至腋窩外側組淋巴結,再到鎖骨上淋巴結。乳腺內側的癌常引流至內乳區淋巴結,然后到縱隔淋巴結;乳腺下方區域的癌多數轉移至腋窩淋巴結,少部分可通過腹直肌及其前鞘到達膈肌和腹腔。
(二)乳腺外部淋巴回流
1.腋窩淋巴結
是乳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據統計,約75%的乳腺淋巴液引流至腋窩淋巴結。一般可分為6群或組,即:①乳腺外側群,位于胸大肌外側緣深面;②中央群,位于腋窩中央的脂肪組織中;③胸肌間群,位于胸大、小肌之間;④腋靜脈群,分布于腋靜脈外側周圍;⑤鎖骨下群,為腋窩淋巴結最內側的一群;⑥肩胛下群,位于肩胛下脈管周圍。但從實用角度,一般分為三組,即:①胸小肌外側淋巴結,亦稱外側組;②胸小肌后面淋巴結,簡稱后組;③胸小肌內側淋巴結,亦稱內側組或內乳淋巴結,分布于相應的肋間隙之中(圖4-2-4)。

圖4-2-4 乳房的淋巴管與淋巴結
2.內乳淋巴結
位于胸骨兩側的肋軟骨間隙后方,與內乳動脈伴行,一般由4~9個淋巴結組成。如果乳腺癌出現內乳淋巴結轉移,一般提示乳腺癌預后不良。乳腺中央部及內側部的淋巴管流向內側,穿過胸大肌,匯流于內乳淋巴結(圖4-2-4)。除此之外,內乳淋巴結還接受上腹壁深層組織、肝臟上部及前胸壁深部的淋巴結引流,注入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的交界處,右側內乳淋巴結的淋巴液可以引流至胸導管。
3.鎖骨上淋巴結
位于胸鎖乳突肌下端外側緣下及鎖骨后緣,屬于頸深淋巴結的最下群,位置較深,不易觸及。
4.膈下淋巴結
乳腺內側及下部淋巴管及內乳淋巴結鏈通過深筋膜淋巴管、腹直肌筋膜淋巴管與膈下淋巴結溝通,乳腺癌往往通過此途徑轉移至肝臟和腹腔。
5.肋間后淋巴結
位于脊柱旁、肋骨頸附近,當乳腺癌侵犯胸壁時,乳腺或胸壁的淋巴液可沿伴隨肋間血管穿支的淋巴管匯入肋間后淋巴結,然后,通過淋巴導管或胸導管及鎖骨上淋巴結引流至血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