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視路和視皮質解剖及影像定位

視覺通路(visual pathway)即視覺的傳導通路,簡稱視路,包括視神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和視放射,其中視神經、視交叉和視束為前視路,視放射為后視路,外側膝狀體是前后視路的中繼站,視覺中樞為枕葉皮質即視皮質。
視路損害的臨床表現:視力減退、視野變化、視網膜改變、視盤水腫及視神經萎縮。
一、視路和視皮質影像檢查方法
視路行程較長,位于眶內和顱內,視皮質位于腦內。眼眶解剖結構細小復雜,顱內神經系統需要高分辨力,因此臨床常用檢查方法為CT和MRI,MRI為首選檢查方法。由于解剖關系、各部分疾病種類的區別,在這里將視路和視皮質的檢查方法分為眶內部分的視神經和顱腔內的視路及視皮質兩大部分來敘述。
(一)視神經
1.CT掃描方法
三維容積采集數據,進行橫斷面、冠狀面及斜矢狀面重建,層厚和層間距2~3mm,FOV 12~15cm,軟組織和骨算法重建,軟組織窗觀察視神經及病變,骨窗顯示視神經周圍的骨質改變情況;視神經管掃描層厚和層間距1~1.5mm,骨算法重建,用來顯示視神經管有無擴大或侵蝕。對于視神經病變,CT增強掃描價值有限,現不提倡使用。如有特殊需要,如觀察視神經與眶內病變的關系,可采用MPR和CPR重建技術來顯示。
2.MRI掃描方法
常規采用橫斷面、冠狀面和斜矢狀面,層厚3~4mm,層間距0~0.5mm,正交頭線圈,FOV 14~16cm,矩陣 256 × 256,T 1WI和 T 2WI掃描。采用脂肪抑制技術的T 2WI和STIR不僅能清楚顯示視神經和蛛網膜下腔腦脊液,而且還能顯示視神經異常信號,是顯示視神經的最佳序列,但一般只有在高場強的MRI掃描儀上才能獲得質量較高的脂肪抑制后T 2WI,因此中低場強MRI掃描儀只能采用STIR。
3.掃描基線
橫斷面采用神經-眼球基線(neuroocular plane,NOP)(圖 2-1-1),斜矢狀面采用平行于視神經長軸的掃描基線,冠狀面垂直于視神經長軸。視神經管橫斷面基線采用鼻骨尖與后床突連線。
(二)視交叉后視路和視皮質
1.CT
常規三維采集,橫斷面、冠狀面及矢狀面重建,層厚3~5mm,以神經-眼平面(NOP)作為掃描的參考基線,從解剖學角度講,該平面在平視情況下通過晶狀體、視盤及視神經管。該成像平面把視神經的部分容積效應降至最低。若單純檢查視交叉,橫斷面采用視交叉-連合平面(chiasmatocommissural plane,CH-PC),即視交叉點(chiasmatic point)上緣與后連合下緣切點的連線,在正中矢狀面圖像上進行定位;冠狀面采用后連合-閂平面(posterior commissure-obex plane,PC-OB),即后連合前緣與閂后緣切點的連線,CH-PC的垂線,幾近垂直于后視路(圖2-1-2);層厚1.5~2.0mm。矢狀面為正矢狀面,觀察視交叉、視束與外側膝狀體相連接處佳。
圖2-1-1 神經-眼球基線NOP
圖2-1-2 后視路成像基線
a.CH-PC線;b.PC-OB線
2.MRI檢查
是視交叉后視路的首選檢查方法。
橫斷面采用CH-PC線,該線近似地平行于側腦室顳角、腦島的平分線、外側裂及與其平行的腦溝、海馬長軸、視放射及顳葉部分,垂直于腦干長軸,可在同一層面上同時顯示顱內段視神經、視交叉、池段及腳周段視束,外側膝狀體可顯示,但邊界欠清晰。冠狀面采用PC-OB線。這兩條基線近似平行及垂直于距狀裂,可較清晰地顯示枕葉初級視覺中樞的形態。掃描序列除常規T 1WI和T 2WI外,可使用IR序列顯示腦白質,以中長反轉時間較好。
二、視路及視皮質影像解剖
(一)視神經解剖
視神經位于視盤至視交叉之間,全程分為四段。
1.大體解剖
視神經與腦白質相似,大部分為有髓鞘的神經纖維,但無神經膜(Schwann膜),少數為無髓鞘的神經纖維。管內段和眶內段視神經纖維周圍的鞘膜分為三層即外鞘、內鞘和軟膜鞘,是三層腦膜的延續。外鞘是硬腦膜內層的延續,起點為視神經管眶口,向前移行于鞏膜外2/3。內鞘續自細薄的蛛網膜,起點為視神經顱內段,在篩板處終止,與鞏膜內層相續。軟膜鞘續自軟腦膜,富有血管,緊密包繞于神經周圍,發出小隔進入神經束,大部分向四周連續于鞏膜,少數和脈絡膜及視神經邊界組織相延續。內鞘與外鞘之間有硬膜下間隙,與軟膜鞘之間為蛛網膜下腔,內充填腦脊液,兩層間隙均與顱內相同的腔隙相連。
2.分段
視神經全長42~50mm,可分為球壁段、眶內段、管內段和顱內段。
(1)球壁段:
從視盤到穿出鞏膜篩板的一段,長約1mm,可細分為三段:篩板前段、篩板段和篩板后段,篩板前方為無髓纖維,直徑為1mm,篩板后方為有髓纖維,直徑3mm。
(2)眶內段:
鞏膜后孔至視神經管眶口之間,長20~30mm,直徑(包括鞘膜)為3~5mm,視神經眶內段長度比眼球至視神經管眶口的距離長,呈“S”形彎曲,前段向下彎,后段向顳側彎,因此,視神經略能伸展。視神經眶內段長軸與正矢狀面的夾角約 36°。
(3)管內段:
視神經經過視神經管內的一段,長約9mm,三層腦膜在管的內上方緊密相貼,并粘連于骨管上,形成視神經的固定點,其意義在于避免視神經被拉入顱內或眶中。視神經管內段長軸與正矢狀面的夾角約40°。
(4)顱內段:
視神經入顱腔到視交叉之間的一段,由于視交叉有三種位置,長度變化較大(3~16mm),直徑約為4.5mm。
3.視神經內的纖維排列
黃斑區纖維位于視神經的顳側部位,黃斑區以外的纖維分為顳上、下區和鼻上、下區四個區,進入視神經相應的區域。視神經接近視交叉時內旋45°,顳上象限的纖維居正上方,鼻下象限者居正下方,顳下者位于顳側,鼻上者位于鼻側。
4.視神經血液供應
視神經的血管具有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的所有特征和性能,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沒有空隙且緊密相連,微血管床在解剖學上類似視網膜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血管,具有自身調節的生理特性和血腦屏障的性能,因而不受血壓和眼內壓的影響。視神經各段的血供不同,分述如下。
(1)球內段:
視盤為視網膜中央動脈的折返支供血;篩板前區接受脈絡膜小動脈供血;篩板區為睫狀后短動脈的向心支或Zinn-Haller動脈環供血;篩板后區為睫狀后短動脈及其分支以及視網膜中央動脈的分支供血。
(2)眶內段:
主要由眼動脈及其分支供血,其次也接受淚腺動脈及腦膜中動脈分支供血。中央部的血供來自軸心血管網(視神經中央動脈),周邊部分來自軟膜血管網。
(3)管內段:
頸內動脈直接發出的軟腦膜動脈供應。
(4)顱內段:
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及前交通動脈分別發出的分支供應。
5.正常視神經影像學表現
按照解剖分為四段。球內段包括視盤和眼球壁內段,正常時顯示的不是很清晰,如有病變累及時顯示較清楚。眶內段是從球壁后緣至視神經管眶口,CT表現為與腦白質等密度,視神經與周圍神經鞘及蛛網膜下腔密度不能區分。MRI T 1WI和T 2WI顯示視神經與腦白質等信號;環繞在視神經周圍蛛網膜下腔內腦脊液呈長T 1長T 2信號;硬膜鞘在T 1WI呈低信號,與腦脊液信號不易區分;質子密度加權像上,視神經與周圍腦脊液和神經鞘信號相似。由于視神經眶內段周圍脂肪多,影響了視神經與周圍腦脊液和神經鞘信號的顯示,而且由于脂肪產生的化學位移影響,視神經直徑的測量不準確,因此,對視神經眶內段及其病變的顯示在脂肪抑制序列上較好。STIR顯示視神經呈低信號,周圍腦脊液呈高信號,采用脂肪抑制的T 2WI顯示視神經與周圍腦脊液更清楚,但周圍脂肪信號被抑制呈低信號,低信號的硬膜鞘與呈低信號的周圍脂肪分界不清(圖2-1-3)。管內段和顱內段視神經與視神經管鄰近,CT顯示差,但MRI顯示較好,T 1WI和T 2WI顯示視神經與腦白質呈等信號,管內段和顱內段蛛網膜下腔內腦脊液很少,T 1WI和T 2WI均不能顯示(圖2-1-4)。Gd-DTPA增強后視神經與周圍神經鞘都不強化,聯合使用脂肪抑制技術顯示更清楚。由于目前MRI的分辨率有限,不能顯示視神經纖維束,也不能顯示正常球內段和穿過篩板的神經纖維束。
圖2-1-3 視神經冠狀面STIR
視神經呈圓形低信號,蛛網膜下腔呈環形高信號。1.蛛網膜下腔;2.視神經
圖2-1-4 視神經T 1WI NOP線橫斷面
清楚顯示視神經的三段,1.眶內段視神經;2.管內段視神經;3.顱內段視神經
(二)視交叉
視交叉位于鞍上池內,由兩側顱內段視神經在顱底交叉匯合而成。視交叉解剖構成復雜,位置深在,毗鄰許多重要結構,病變累及視交叉常引起復雜的臨床表現。
1.視交叉解剖
位于蝶骨視交叉溝的后上方,為第三腦室底的向前延伸。其橫徑約15mm,前后徑約8mm,厚3~5mm。由于顱內段視神經的長短不同,以及匯成視交叉的角度不同,視交叉與蝶鞍和垂體的位置關系亦不同。在尸檢中,常以蝶鞍或垂體為對比基點,把視交叉分為三型:①正常型,視交叉直接位于垂體和鞍膈中央部上方,占79%;②前置型,視交叉前緣至鞍結節或其前方,占17%;③后置型,視交叉的后緣位于鞍背或其后方,占4%。
視交叉前緣與鞍結節之間的間隙稱為視交叉前間隙。頸內動脈床突上段位于視交叉的兩側;鞍膈在視交叉下方,之間為交叉池;漏斗位于視交叉后方。視交叉上方為第三腦室,其底部在視交叉的前方和后方各有一個隱窩,前方者為視隱窩,后方者為漏斗隱窩。
2.視交叉的解剖構成
視交叉由交叉纖維和不交叉纖維組成。交叉纖維來自視網膜鼻側,下象限的纖維形成交叉前膝,上象限的纖維形成交叉后膝,共同進入對側視束;不交叉者來自顳側并位于視交叉的外側,向后進入同側視束;黃斑的纖維占據視交叉的中部,不交叉纖維于視交叉側部進入同側視束,交叉纖維于視交叉后部進入對側視束。
3.視交叉的血供
視交叉由基底動脈環即Willis環及其分支供血。其供血常分為兩組:上組起源于大腦前動脈,供應視交叉的外側部分;下組起源于基底動脈、后交通動脈、大腦后動脈以及頸內動脈,供應整個視交叉。視交叉中心部僅由下組供血。
4.視交叉正常MRI表現
與正常腦白質呈等信號。
(1)橫斷面:
視交叉下部層面,視交叉和部分顱內段視神經組成一個“U”字形結構;視交叉上部層面,視交叉與部分視束呈“回飛棒”(boomerang)形,中心有視隱窩形成的低信號影;視交叉中部層面,其形態介于“U”形和“回飛棒”形之間,由部分視神經、視交叉和部分視束組成。其前方兩側顱內段視神經之間為視交叉前間隙,兩側為頸內動脈由前向后呈弧形走行并向外移行為大腦中動脈,后方為漏斗起始部、灰結節及成對的位于中線兩旁的乳頭體(圖2-1-5)。
圖2-1-5 視交叉橫斷面形態及毗鄰
A.T 1WI;B.T 2WI
1.視交叉;2.顱內段視神經;3.視束;4.灰結節;5.乳頭體;6.側裂池;7.交叉前間隙;8.中腦大腦腳;9.中腦導水管;10.顳葉;11.蝶竇;12.大腦中動脈
(2)冠狀面:
視交叉后部層面,視交叉和鄰近下丘腦組成一個“V”形結構,視隱窩呈“淚滴狀”位于視交叉之上;視交叉前部層面,視交叉與顱內段視神經則呈“啞鈴狀”,視交叉之上的腦脊液由視隱窩向上延伸而成;視交叉中部層面,視交叉、漏斗和垂體組成一個“工”形結構。上方為鞍上池的視交叉以上部分,下方為位于垂體柄兩側的交叉池及其下方的垂體,外下方為頸內動脈斷面,兩側為側裂池的內側部分(圖2-1-6)。
(3)正中矢狀面:
視交叉呈條形,在第三腦室前下方、漏斗隱窩與視隱窩之間,由前下向后上斜行,通常與鞍結節呈45°角。下方以交叉池與鞍膈和垂體相隔。大腦前動脈位于視交叉前上方(圖2-1-7)。
(三)視束
1.大體解剖
視束(optic tract)是指從視交叉向后至外側膝狀體之間的視路,長約4cm,外觀呈扁圓形,狀如條帶。起自同側視交叉的后外側角,雙側夾角呈銳角,內緣以一條窄纖維束與第三腦室外側壁相連,其他各緣游離,之后分別從左右的前穿質和灰結節之間穿過,越向后行越分開,向后外側行走組成腳間窩的前外側界、環池的上界,緊靠大腦腳上部的前面,然后繞到外側,與大腦后動脈接近,這時僅有較小的前部位于腦底,較大后部視束被大腦顳葉所掩蓋,并且在內囊與豆狀核的下方向后行走,沿丘腦的后外側緣進入外側膝狀體。視束在外側膝狀體水平分為較大的外側支和較小的內側支,外側支止于外側膝狀體的外側部分,內側支止于外側膝狀體的內側部分。
圖2-1-6 視交叉冠狀面形態及毗鄰
A.T 1WI;B.T 2WI
1.視交叉;6.側裂池;10.顳葉;12.大腦中動脈;13.頸內動脈;14.垂體柄;15.第三腦室;16.下丘腦;17.鞍上池
圖2-1-7 矢狀面視交叉形態及毗鄰
A.T 1WI;B.T 2WI
1.視交叉;5.乳頭體;11.蝶竇;15.第三腦室;17.鞍上池;18.直回;19.垂體;20.腳間池;21.腦橋;22.中腦;23.后聯合;24.大腦前動脈;25.四疊體;26.基底動脈
2.視束分段及解剖關系
根據其走行位置及毗鄰結構,可將視束分為二段。
(1)腦池段視束,可再分為二段,除起始段的內緣借一條很窄的纖維束與第三腦室外側壁相連外,其余均游離于腦池內;前段為視束池段,行于鞍膈之上,并由內向外越過動眼神經。在視束上方,有前穿質的后部以及第三腦室底部,內側為灰結節;后段位于海馬旁回及大腦腳之間。
(2)大腦腳周段,自分界處至外側膝狀體,此段與大腦腳關系緊密,位于環池內、海馬溝深部,內側為大腦腳、脈絡膜前動脈,下方為后交通動脈;上方為內囊及蒼白球;外下方為顳葉海馬回及鉤、脈絡膜前動脈。
3.視束纖維分布
視束為白質纖維束,其內含有交叉纖維和不交叉纖維,在每一側視束中都包含有來自對側眼鼻側視網膜交叉后的纖維和來自同側眼顳側視網膜未交叉的神經纖維。視覺神經纖維在視束中的排列位置是與其在視網膜的位置相對應,視束同側眼視網膜顳上象限和對側眼視網膜鼻上象限的纖維位于視束腹內側部分;同側眼視網膜顳下象限和對側眼視網膜鼻下象限的纖維位于視束腹外側部分;黃斑區纖維位于視束背側部分。視束的纖維在進入外側膝狀體前分為兩根,其中外側根較大,所含視覺神經纖維終止于外側膝狀體,所含瞳孔反應的傳入神經纖維與視覺神經纖維分開后經四疊體上丘臂終止于中腦頂蓋核;視束的內側根較小,所含纖維為雙側視束的聯合纖維,稱為Gudden聯合,終止于內側膝狀體,一般認為這些纖維與視覺活動無關。
4.視束血供
視束由基底動脈環(即Willis環)及其分支供血。最主要的供血動脈為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在行程中與視束兩次交叉,發出多個分支至視束,供應視束前半的后1/3及后半部分。視束前半的前2/3由頸內動脈系統供血。其次由上下兩組動脈供血,上組起源于大腦前動脈或前交通動脈,下組起源于后交通動脈及來自大腦后動脈的脈絡膜內、后動脈,均為穿通支動脈。大部分動脈分支先進入視束周圍軟膜下方,形成血管網,然后進入視束實質;每側視束中部均有1~2支較粗大的中央小動脈穿入視束內部,而在表面沒有分支。
5.視束的MRI解剖
視束在IR T 1WI顯示為偏高信號,STIR相顯示為中等略低信號,與腦白質信號強度一致。
(1)橫斷面:
視交叉-乳頭體-后連合層面(chiasmato- mammilla- postocommissural plane),雙側視束與視交叉及雙側視神經顱內段組成一個“X”形結構,或者雙側視束與視交叉組成一個“飛鏢(boomerangshaped)”樣結構(圖2-1-8)。腳周段視束環繞雙側大腦腳,并向后逐漸緊密附著于大腦腳,直至最終匯入雙側外側膝狀體;雙側視束向前續于視交叉,內側為漏斗、第三腦室底部的漏斗隱窩及位于中線兩旁成對的乳頭體,外側為海馬及鉤,外后方為大腦后動脈及后交通動脈,后內方為雙側大腦腳。同時顯示其前外側為頸內動脈由前向后呈弧形走行并向外移行為大腦中動脈。
圖2-1-8 中反轉時間恢復序列橫斷面
掃描基線CH-PC線,箭頭所示為視束全程,包括腦池段和腳周段
(2)冠狀面:
視束各組斷面均呈橢圓形。池段視束的起始部位于鞍上池內,中間上方為第三腦室,下方為視交叉池,外側為側裂池;腳周段視束位于環池,內側為皮質脊髓束,外側方為海馬旁回及杏仁體,可顯示視束與外側膝狀體腹側核相融合。
視束起始段層面:視束位于鞍上池內,呈“啞鈴”狀外觀,即中間較扁為視交叉的后緣,兩側較厚為視束的起始部;上方為第三腦室,下方為視交叉池,外側為側裂池(圖2-1-9)。
圖2-1-9 視束起始段
A.T 1WIR;B.STIR;C.STIR反相
1.視束;2.內囊;4.尾狀核;5.豆狀核;6.胼胝體;7.大腦中動脈;17.視交叉池
黑箭頭:終板旁回 白箭頭:終板池
視束池-前連合層面:雙側視束被第三腦室分開,視束內緣與腦室外下壁分界不清;雙側外上方為基底核區,中線第三腦室上方為前連合,外側為側裂池、前穿質及杏仁體,下方為視交叉池、雙側大腦后動脈起始部(圖2-1-10)。
圖2-1-10 視束池-前連合層面
A.T 1WIR;B.STIR;C.STIR反相
1.視束;4.尾狀核;5.豆狀核;6.胼胝體;8.前連合側支;9.蒼白球;10.前連合;11.前穿質
長箭頭:第三腦室 短箭頭:穹隆前柱
乳頭體層面:相當于腳周段視束的起始部,雙側視束間距加大,內側緊鄰皮質脊髓束,外側為前穿質,上方為基底核區,下方為側裂池及海馬(圖2-1-11)。
圖2-1-11 乳頭體層面
A.T 1WIR;B.STIR;C.STIR反相
1.視束;2.內囊;5.豆狀核;6.胼胝體;9.蒼白球;12.第三腦室;13.海馬旁回
黑箭:基底動脈及大腦后動脈分叉;空心箭:乳頭體;白箭:穹窿
側腦室室間孔層面:視束毗鄰結構同上(圖2-1-12)。
圖2-1-12 側腦室室間孔層面
A.T 1WIR;B.STIR;C.STIR反相
1.視束;2.內囊;12.第三腦室;14.海馬;15.大腦腳;16.丘腦束;18.腳間窩
白箭:穹窿;黑箭:室間孔
(3)旁矢狀面:
海馬-杏仁體層面,視束的末段及其與外側膝狀體腹側核相融合;上方為內囊及蒼白球,后上方為丘腦枕,前方為杏仁體,前下方為海馬頭,下方為側腦室顳角(圖2-1-13)。
圖2-1-13 旁矢狀層面-海馬層面
14.海馬;19.外側膝狀體箭:視束近外側膝狀體段
(四)外側膝狀體
外側膝狀體(lateral geniculate body,LGB),是后丘腦的一部分,內含特異性中繼核,是前后視路的中繼站。
1.LGB大體解剖
LGB呈橢圓形帽狀團塊,是后視路的前1/3部分,位于環池后外側隱窩內,中腦的外側和丘腦枕的下外側,是后丘腦的外側部分。LGB長軸為矢狀方向,以前柱(anterior pole)與視束融合,是視神經纖維的終止部位,視覺通路的最后中繼站,視放射的起始部位。
2.LGB解剖構成
LGB接受同側視束80%的神經纖維。LGB含有灰質層和白質層,白質層接受同側視束的有髓視神經纖維,但向內旋轉90°,即視網膜上半部投射于內側,視網膜下半部投射于外側;灰質層由構成第一級視覺中樞的神經細胞的細胞核構成,其發出的視覺纖維組成視放射,向外旋轉90°,恢復原來的投射方向。此外,LGB還通過上丘臂與四疊體的上丘相連。
3.LGB血供
來自頸內動脈系統的脈絡膜前動脈主要供應LGB前外側部分;來自椎動脈系統的大腦后動脈的中央支、脈絡膜后動脈和丘腦膝狀體動脈,主要供應LGB后內側部分;黃斑纖維由二者共同供血。
4.LGB正常MRI解剖
LGB同時含有神經元和白質纖維,與周圍的灰白質結構分界不清,雖然在MRI圖像上主要顯示為灰質信號,但在T 1WI和T 2WI上很難顯示清晰;而在質子密度加權像上LGB呈高信號,信號較周圍白質束高。
(1)橫斷面:
前連合-后連合基線下方4mm的上丘層面,LGB略呈楔形,位于環池的后外側隱窩,外側緣銳利,為視放射,內緣為內側膝狀體,前內側緣為內囊后肢,后方為丘腦枕,下外方為海馬回,其直徑為4~6mm。
(2)冠狀面:
后連合-閂層面(PC-OB基線層面),LGB于內囊的下方,內側膝狀體的外側,脈絡裂的上方,膝距束的內方(圖2-1-14)。
圖2-1-14 后連合層面
A.T 1WIR;B.STIR;C.STIR反相
2.內囊(后肢);6.胼胝體(壓部);12.第三腦室;19.外側膝狀體;22.丘腦各組核群;23.內側膝狀體;24.韁連合;25.后連合
(五)視放射
1.大體解剖
視放射(optic radiation)又名膝距束(geniculocalcarine tracts),由LGB背外側核換元后發出的新纖維組成,稱為后視路。其起點在側腦室下角前緣,為密集的纖維束,稱為視腳(optic peduncle);隨后呈扇形展開行成一個凸面向外的“新月”,并分別在顳葉、頂葉及枕葉形成一個明顯的類帶狀薄層,寬約2mm,最后終止于視覺皮質。
2.視放射的走行及纖維構成
視放射纖維呈平行排列,上半部纖維經頂葉下部、下半部纖維經顳葉,最終共同聯合于枕葉皮質,形成初級視覺中樞。視放射主要分為三個解剖-功能柱(anatomic-functional bundles),即背側束、外側束和腹側束。背側束纖維代表同側視網膜上半部黃斑外區域,由LGB下方發出后經內囊向后上方,在顳、頂葉內繞側腦室下角的上壁,投射到距狀裂上唇,即楔回;腹側束纖維代表同側視網膜下半部黃斑外區域,由LGB外下方發出向前下稍延伸后,再向后方越過側腦室下角前部,投射到距狀裂下唇,即舌回;外側束走向后外方,代表周邊視網膜區域,輸送黃斑區沖動的纖維自LGB尾端發出,向上行再轉向后方,行至“新月”外側并位于視放射中間部,構成視放射的大部分,這些纖維共同到達枕葉上極的紋狀皮質。
除上述投射至皮質的纖維外,視放射還包含有從皮質至LGB、丘腦、四疊體、上丘及動眼神經核的纖維。
3.視放射血供
有三個來源,前部(內囊后部之前)接受來自脈絡膜前動脈的穿支動脈;中央部(側腦室旁的放射狀纖維)由大腦中動脈的深支動脈供血;后部主要接受大腦后動脈,特別是距狀裂動脈分支的血液供應。
4.視腳、視放射MRI解剖
視腳為LGB發出的纖維組成,是視放射的起始段,呈帶狀板層結構,寬約2cm,于T 2WI和STIR像旁矢狀層面顯示,與腦白質呈等信號,與周圍結構分界清晰。然后,視放射組成側腦室三角區(主要位于枕葉區)外側矢狀層的絕大部分,由前向后走行,與內側矢狀層相比,在自旋回波擴散加權像(S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上呈較低信號,在intravoxel-incoherent-motion成像上為較高信號,在質子密度加權像上呈低信號,在T 2WI略呈中-高信號,顯示層面與冠狀面成像幾乎垂直(圖2-1-15);厚度為0.9~1.4mm(平均1.1mm),外側矢狀層的內緣與側腦室之間的距離為2.8~4.1mm(平均3.2mm)。此后,視放射分為三支,分別為背側束、外側束和腹側束,經顳、頂葉到達枕葉皮質。其中腹側束可有顳袢(Meyer袢)的變異。
老年人視放射的側腦室旁段(外側矢狀層)及其周圍白質結構在T 2WI可表現為線狀和層狀高信號,Kitajima等研究表明是因為該區的水分增加或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主要包括髓鞘脫失、小梗死灶和(或)缺血灶以及血管周圍間隙的擴大,與患者視野的改變沒有關系。
圖2-1-15 視腳
A.旁矢狀面IR T 1WI,顯示視腳為略高信號;B.旁矢狀面STIR,顯示視腳為略低信號;C.橫斷面T 2WI,顯示視腳為略低信號(箭)
(六)視覺中樞
1.視覺中樞大體解剖
視覺中樞(visual center)即指Brodmann17區,占據大腦枕葉內側面的距狀裂上下唇,位于楔回和舌回之間,皮質呈紋狀,因此又名紋狀皮質(striate cortex)。紋狀皮質在距狀裂的下部比上部大,進一步向前延伸2cm。其前界為頂枕溝,后界為月狀溝,并可延伸到距半球枕極1~1.5cm處,這種在枕極內后側的延伸有個體變異。紋狀皮質相對較薄,根據Von Economo和Koskinas所述平均約為2.2cm。
2.視皮質內的功能解剖
視皮質內的神經元與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是一一對應的,因此視網膜的各代表區在此有著嚴格分布。中心視野(10°以內)占據紋狀皮質后部50%~60%;單眼顳側半視野鄰近枕頂溝和距狀溝聯合區;黃斑區投射于枕極和蓋(operculum)聯合區。根據影像學,枕葉病變可定位于三個部位:前、中、后部;前部指枕頂溝附近,所占表面積不足10%,對應于單眼對側視野顳側半;后部位于紋狀皮質后部50%~60%,即枕極和蓋,此區病變累及黃斑區-中心視野10°以內;中部指前后部之間,主要接受對側半視野10°~60°之間傳入的視神經纖維。
3.視皮質血供
枕葉血液供應主要來源于大腦后動脈的距狀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的分支,大約有50%正常腦的紋狀皮質完全由距狀動脈供血。大腦后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分支有較廣泛的吻合,當其中一支動脈發生阻塞時,臨床可出現“黃斑回避”現象。
4.視覺中樞MRI解剖
紋狀皮質是位于距狀裂上下唇的灰質部分,呈紋狀,接受視放射的纖維。距狀裂全程于正中矢狀面位于枕葉的內側面,始于枕極,向前成銳角止于頂枕溝,此點在冠狀面和矢狀面均可觀察到,并且距狀裂位于頂枕溝的下方、雙側側腦室后角的內側(圖2-1-16)。
在T 2WI圖像上,老年人紋狀皮質的成像時間變短,信號減低;根據Korogi等經試驗得出這種信號的改變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腦實質內鐵的沉積所致,而腦血管病并不引起紋狀皮質的信號減低。
圖2-1-16 視皮質區T 1WI
A.矢狀面;B.冠狀面,距狀溝兩側的視皮質區(白箭)
三、視覺癥狀及體征與相關視路疾病定位
與神經眼科相關的視覺癥狀主要是視力改變(根據程度不同包括視力下降和失明)和視野的損害,其次可以有幻視或閃光等,外部表現有瞳孔異常、眼球突出、眼位不正,眼底檢查可有視盤水腫或蒼白。引起上述改變的病變可以是視路及視皮質本身的疾病,也可以是外壓性病變。疾病類別主要是腫瘤、血管性病變、炎癥、外傷及先天性疾病。
(一)視力下降
視力下降分為短暫性和持續性。
1.短暫性視力下降
癥狀通常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表現為眼前有幕樣遮擋、暗點、視野中淡藍色或紫色褪色、色覺減退或色覺飽和度下降。
單眼:多見,因眼部循環障礙或急性炎癥所致。常見于以下幾種情況:①視網膜中央動脈或靜脈閉塞;②視網膜大量出血和(或)玻璃體積血;③視盤炎或急性球后視神經炎;④視網膜脫離累及黃斑部;⑤眼球內容炎;⑥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⑦頸內動脈血栓形成;⑧急性缺血性視神經病變;⑨顱腦外傷、視神經管骨折。
雙眼:除外傷外,極少雙眼視力同時突然喪失。多為單眼視力障礙后,再累及另一眼,視力減退的程度不一。常見原因為:①各種視神經炎,特別是脫髓鞘疾病中的多發性硬化和視神經脊髓炎;②尿毒癥性黑矇;③顳動脈炎;④視皮質血管性病變;⑤中毒性弱視,如鉛、甲醇等;⑥顱腦外傷;⑦眼型偏頭痛,一般為單眼,偶發雙眼交替;⑧癔病或詐病。
只有當視力下降的同時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或者視力下降是伴隨于其他體征時才需要影像學檢查,以便明確是否有頭頸部或眼眶的疾病,如頸動脈夾層動脈瘤患者,單眼視力下降可達30分鐘,同側出現Horner綜合征;再者,眼球運動相關視力下降時高度提示偏向側眼眶內腫物壓迫血流供應所致。
2.持續性視力下降
無論單眼還是雙眼,多見于屈光間質病變或視交叉前的視路病變。包括:①近視或糖尿病引起的屈光改變;②角膜病變,如圓錐狀角膜、炎癥或變性所致的角膜渾濁;③房水渾濁;④晶狀體渾濁或脫位;⑤玻璃體渾濁;⑥葡萄膜炎癥、出血或腫瘤;⑦開角型青光眼;⑧視神經病變。
無論起病急緩,與視路直接相關的各類疾病,可行相關影像檢查,主要包括急慢性視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外側膝狀體后病變導致的視力下降、眼眶占位性病變等。
(二)視野缺損
視野缺損患者自覺區域性灰色或黑色,在這些區域沒有視覺,可以稱之為負性視覺現象。視野缺損有單眼和雙眼之別,單眼視野缺損由同側視網膜或視神經病變所致,雙眼視野缺損可歸因于雙眼視網膜或視神經病變、視交叉或視交叉后病變。視野缺損依視路及視皮質受損的部位不同而表現不同,因此可根據不同的視野受損征象來進一步判斷病變位置。
1.同側單眼視野缺損
①水平方向分布單個象限提示視網膜或視神經病變;②中心暗點提示黃斑病變;③弓形暗點見于青光眼,也可見于其他視神經及視網膜病變;④水平性視野缺損多見于缺血性視神經病變,但非特異性表現,可見于任何視神經病變或視網膜疾病后發生。
2.連合性視野缺損
表現為同側單眼視野缺損并對側顳上象限缺損,視神經與視交叉接合處的病變所致,提示壓迫性病變。
3.雙眼顳側偏盲性視野缺損
對稱性雙側顳側半視野缺損沿垂直中線分布,病變部位一般均在視交叉水平。
4.同向偏盲性視野缺損
視交叉后病變位于偏盲性視野缺損的對側。完全性者病變可在視交叉后視路的任何位置,因此不具有定位價值。不完全性者缺損越一致,病變在視交叉后視路中的定位越靠后(如枕葉),相反,缺損表現越不一致,病變在視交叉后視路中的定位越靠前(如視束)。
(1)視束病變:
不一致性同側偏盲,對側傳入性瞳孔障礙,視神經帶狀萎縮。
(2)外側膝狀體血管性病變:
雙眼不一致的楔形缺損。
(3)顳葉病變:
雙眼不一致,上部較一致,常有定位于顳葉的其他神經系統體征。
(4)頂葉病變:
雙眼不一致,下部較一致,常有定位于頂葉的其他神經系統體征。
(5)枕葉病變:
非常一致的同向性視野偏盲,可單獨發生而無其他神經系統缺陷,枕葉的距狀裂皮質導致單眼顳側新月形視野缺損。
(三)陽性視物現象
陽性視物現象是患者獲得的簡單或復雜的一致或固定的圖像,根據圖像的類型,可將病因歸類。
1.視覺持續(visual perseveration)
多伴隨枕葉或頂葉病變,如腦炎、癲癇發作、多發性硬化、局灶性腦部疾病或腫瘤、偏頭痛等。
2.視幻覺
種類很多,與影像密切相關的是大腦腳性幻覺,常由中腦腹側梗死引起。
3.視物變形癥
單眼最常出現于視網膜病變,而腦性視物變形癥多見于癲癇發作、腦梗死及腦腫瘤。倒置或傾斜常見于延髓缺血或梗死。
(四)視盤水腫
視盤水腫是指伴有視網膜水腫、滲出、出血以及靜脈怒張等繼發性變化的視盤腫脹,檢眼鏡下表現為隆起、充血及邊緣模糊。這是一個多病因的體征,常由視盤本身、眶內、顱內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發。多見于顱內高壓性、炎癥性、缺氧性、淤血性、壓迫性、低眼壓性等原因。
(五)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萎縮表現在三個方面:視盤色淡或蒼白、視力減退和視野改變。臨床上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者多見于炎癥、變性、外傷、腫瘤及中毒等;繼發性者多由視盤炎或視盤水腫引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县| 项城市| 芒康县| 南充市| 宁国市| 浦江县| 和静县| 郧西县| 大名县| 西林县| 宝山区| 揭阳市| 藁城市| 湖北省| 佛教| 泰宁县| 湖南省| 江孜县| 漾濞| 涡阳县| 剑阁县| 湟源县| 平阴县| 禄丰县| 宽城| 平泉县| 桐乡市| 福州市| 东丰县| 新田县| 福泉市| 永平县| 永修县| 鄱阳县| 宝清县| 河津市| 甘德县| 乾安县| 白玉县| 牙克石市|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