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從臨床醫學的角度考慮,精神障礙無疑是最復雜的一類疾病。精神障礙以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異常為臨床表現,由于其發病人數多,治療困難,給個人、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雖然醫學界對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由于對腦科學和認知學科相關的基礎研究尚不夠充分,精神障礙腦異常和發病機制的研究從理論和方法上都亟需有新的突破。
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為現代醫學的進步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磁共振成像技術的進步,從傳統的T 1、T 2加權等形態學成像,到基于血氧水平依賴成像提供大腦功能激活的功能成像,從彌散加權成像到通過高分辨率的彌散張量成像對腦白質纖維進行追蹤與量化評估,從磁共振波譜成像到結合造影劑的磁共振分子影像,無疑為精神障礙的研究提供了系列的可視化和可量化的檢測手段,讓過去長期被認為是“非器質性疾病”的精神障礙的腦異常在醫療人員的眼里變得可見。
但是,由于通過磁共振成像對精神障礙進行檢查的操作難度較大,檢查指標如血氧水平依賴成像信號的信噪比較低、患者配合程度與檢查質量不高、數據后處理方法復雜等技術原因,目前精神影像檢查在臨床上尚未普遍開展,相關研究也主要以論文的形式在學術期刊發表,缺乏相應的設備要求、操作規范、成像指標、質量保障、數據分析的系統性、程式化的介紹。一本側重技術與實踐操作的教材類書籍,無疑會給通過用磁共振成像影像技術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臨床檢查和評估的醫務人員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實踐的指導。
本書是長期從事精神影像技術學研究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龔啟勇教授團隊的最新力作,書中系統全面地介紹了精神影像技術學從理論基礎知識到實踐操作的具體方法、步驟,還包括了該領域基礎研究的前沿成果。龔教授團隊在精神影像技術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被國際同行譽為該領域的引領者。本書也是該團隊集理、工、醫的多年研究成果和經驗的匯集,相信從事精神障礙臨床實踐與基礎研究的相關讀者能夠從本書中獲得幫助,學會利用精神影像技術這一有力工具進行研究和臨床轉化,促進精神障礙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中的發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醫學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
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高家紅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