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正如法國大思想家蒙田所言,“健康是自然所能給我們準備的最公平最珍貴的禮物”。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為健康提出了一個三維定義,即“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和身體虛弱的現象,而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因此,精神(心理)健康與軀體健康同樣重要,精神障礙嚴重影響著個體健康,并給個人、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精神障礙患者多達2億人,總患病率約17.5%,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超過1 600萬人,發病率超過1%。當前全球精神障礙的診治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診斷和預測缺乏客觀指標,患者群體的臨床癥狀差異大且遺傳與環境風險因素各異,患者對藥物療效的反應不一且病情易反復。全球精神障礙的臨床診療亟待由傳統的醫生主觀判斷模式轉變為客觀的、精準的定量分析模式,即尋找客觀生物學標記用于精神障礙的早期診斷、治療方案選擇、風險及預后評估。
近30年來,以功能磁共振為代表的新興影像學技術快速發展,突破了傳統影像技術的限制,實現了無創性顯示人腦的精細結構和功能狀態,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人腦正常和異常活動神經機制的認識,同時也發現了精神障礙患者一系列大腦特征性微結構和功能的改變。2016年,我國學者在 Radiology雜志上發表特邀綜述,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精神影像學(psychoradiology)”的概念,這標志著影像學在精神病學的研究與應用中開始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實現通過影像學對精神障礙進行輔助診斷、指導治療提供了契機。
在臨床實踐中,精神影像學正逐步發展并推廣應用,同時也面臨著以下三方面主要的困難與挑戰。首先,精神障礙磁共振腦影像檢查掃描、質控方案和操作步驟亟待規范;其次,精神障礙磁共振腦影像表征用于輔助診斷和轉歸評估的臨床轉化亟待推進;再次,臨床醫師對精神影像的認識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國內研究團隊依據國內外從事精神影像學研究及應用的主要機構的資料編成此書,對精神影像技術學的磁共振數據采集、質量控制、數據處理的具體流程給予了詳細說明,力求推進精神影像學臨床應用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本書的編寫得到了各位編寫人員及其所在單位的支持與幫助,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此外,編者們深知責任重大,唯恐疏漏,但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誠請各位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使之日臻完善。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副院長
龔啟勇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