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藥物涂層球囊在支架內(nèi)再狹窄中的應(yīng)用

DCB的出現(xiàn),在ISR治療方面顯示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避免了于冠狀動脈內(nèi)植入另一層的金屬的同時,更避免靶病變區(qū)域有邊支需要保護的時候,再次植入支架導致邊支丟失情況的發(fā)生,從而為解決支架內(nèi)再狹窄問題“另辟蹊徑”,取得了積極的結(jié)果。研究證明,DCB 與普通球囊和DES相比,在治療ISR時顯示出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在ISR治療應(yīng)用方面,DCB得到專家建議和指南的強烈推薦,成為目前治療ISR的優(yōu)選適應(yīng)證,也是經(jīng)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SFDA)批準的臨床適應(yīng)證。目前DCB 在治療支架內(nèi)再狹窄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14年ESC/EACTS心肌血運重建指南推薦使用DCB治療各類ISR包括裸金屬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 -ISR、DESISR,證據(jù)等級為ⅠA級。同時,DCB成為第一個被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優(yōu)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評估項目推薦的器械。在ISR治療領(lǐng)域,DCB當有一席之地。目前關(guān)于DCB用于治療ISR的研究對象是獲準上市的2種紫杉醇藥物涂層球囊(Paccocath DCB和SeQuent Please),它們已經(jīng)在歐洲及加拿大獲準上市,但是尚未獲得美國FDA批準,AHA/ACC/SCAI仍建議DES用于ISR治療,無論初始支架是BMS還是DES。
PACCOCATH ISR Ⅰ研究是首個DCB(Paccocath DCB)用于ISR治療的研究,2005年完成,納入52例ISR患者,隨機接受紫杉醇DCB或常規(guī)球囊PTCA治療,6個月隨訪主要終點為晚期管腔丟失及“邊界內(nèi)”再狹窄。該研究發(fā)現(xiàn),兩項主要終點事件DCB組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球囊PTCA組:晚期管腔丟失DCB組為0.13mm,常規(guī)球囊PTCA組為0.82mm( P=0.002);“邊界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DCB組為8.7%,常規(guī)球囊PTCA組為40.9%( P=0.017);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組為0,而常規(guī)球囊PTCA組為24%。PACCOCATH ISRⅠ研究結(jié)果公布后繼續(xù)納入54例患者,隨訪2年時間,公布了PACCOCATH ISR Ⅰ/Ⅱ研究匯總結(jié)果,6個月時DCB組與普通球囊PTCA組相比,晚期管腔丟失顯著降低[(0.1±0.5) mm vs.(0.8±0.8) mm, P<0.01];“邊界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分別為6%和49%;MACEs發(fā)生率分別為11%和46%;2年隨訪期間未發(fā)生靶病變血栓事件,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11年公布的PACCOCATH ISR Ⅰ/Ⅱ長期(平均5.5年)隨訪結(jié)果:DCB組較普通球囊PTCA組TLR發(fā)生率顯著降低(9.3% vs. 38.9%, P<0.01);MACEs發(fā)生率在普通球囊組為59.3%,而DCB組為27.8%( P=0.002)。
PEPCAD-Ⅲ研究,納入131例BMS后ISR的患者,比較了DCB(SeQuent Please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及 DES(Taxus paclitaxel-eluting stent)治 療BMS-ISR的療效。ISR病變均是冠狀動脈植入BMS后,病變長度小于22mm,臨床診斷為穩(wěn)定型心絞痛或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肌梗死患者排除。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術(shù)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徑DES組優(yōu)于DCB組(2.56mm vs. 2.30mm, P<0.000 1),殘余狹窄率DES組優(yōu)于DCB組(11% vs. 20%, P<0.0001);主要終點事件(6個月晚期管腔丟失) DCB組(0.20mm)顯著優(yōu)于DES組(0.45mm),DCB治療組的晚期管腔丟失較DES組降低了50%以上( P=0.02)。同時,基于初始的“意向治療”(DCB組66例,DES組65例),“邊界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DCB組為7%,DES組為20%( P=0.06);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組為6.3%,而常規(guī)球囊PTCA組為15.4%( P=0.10)。但是基于“真實治療”(DCB組66例,DES組60例),DCB組“邊界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及MACEs發(fā)生率則顯著降低,但這可能與初始治療意向為DES,術(shù)中因支架無法通過病變而“轉(zhuǎn)移”到DCB組有關(guān);晚期管腔丟失DCB組為0.19mm,DES組為0.47mm;“邊界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DCB組為3.4%,DES組為20.4%( P=0.007);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組為3.1%,而DES組為16.2%( P=0.02);MACEs發(fā)生率DCB組為4.7%,而DES組為18.3%( P=0.02)。
PEPCAD Ⅲ研究是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比較DCB(SeQuent Please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與Cypher(西羅莫司洗脫支架)治療植入BMS后ISR患者的療效。2009年公布該研究未達到預期結(jié)果,節(jié)段內(nèi)晚期管腔丟失DCB組與Cypher組分別為0.20mm和0.11mm( P=0.06),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組與Cypher組分別為10.5%和4.7%。支架內(nèi)血栓發(fā)生率在兩組無顯著差異,DCB與Cypher支架的比較未達到預期結(jié)果,但DCB與目前的紫杉醇藥物支架的晚期管腔丟失結(jié)果是相近的。
PEPCAD-DES是一個隨機、單盲、多中心研究,目的是比較DCB(SeQuent Please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和普通球囊PTCA治療藥物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療效。110例患者按2: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DCB組和普通球囊PTCA組,6個月隨訪結(jié)果顯示,晚期管腔丟失在普通球囊PTCA組為(1.03±0.77) mm,DCB 組為(0.43±0.61) mm( P<0.001);“邊界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 DCB 組為17.2%,普通球囊PTCA組為58.1%( P<0.001);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組為15.3%,而普通球囊PTCA組為36.8%( P=0.005);DCB組MACEs發(fā)生率顯著減少,DCB組為16.7%,而普通球囊PTCA組為50%( P<0.001)。
DCB在治療ISR方面,因初始支架的區(qū)別而遠期療效區(qū)別較大。PEPPER(Paclitaxel Releasing Ballo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In-Stent Restenosis)研究評估了另外一種DCB(Pantera Lux balloon)在BMS或DES-ISR中的效果,6個月隨訪結(jié)果與先前的研究類似,尤其在治療BMS-ISR方面優(yōu)于DES-ISR,晚期管腔丟失下降明顯(-0.05mm vs. 0.19mm, P=0.001),使得1年隨訪再血管化治療率顯著下降(2.4% vs. 17.1%, P=0.001)。在西班牙DIOR研究及SeQuent Please注冊研究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jié)果。但是再細分DES-ISR的類型,紫杉醇DES與非紫杉醇DES合并ISR,DCB治療后的效果類似,1年隨訪再血管化治療率相似(8.3% vs. 10.8%, P=0.46)。這種區(qū)別可能是由于BMS-ISR的冠狀動脈是首次接受抗增殖藥物,而DES-ISR可能是發(fā)生于“耐藥”的冠狀動脈。
2013年一項關(guān)于DCB用于ISR治療的研究薈萃分析得出結(jié)論:DCB用于ISR治療較第一代DES及普通球囊PTCA顯著降低了主要終點事件。該研究納入了過去的5個研究,共801例患者,其中2項研究入選患者為BMSISR患者,3項研究中的入選患者是DES(第一代) ISR患者。患者分組接受DCB治療、常規(guī)PTCA治療或第一代DES治療(Taxus Liberté)。薈萃分析將常規(guī)PTCA及第一代DES治療患者設(shè)為對照組,隨訪時間從1年到5年,終點事件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目標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雙側(cè)“節(jié)段內(nèi)”再狹窄、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及死亡。相較對照組,DCB主要終點事件均顯著降低:MACEs發(fā)生率,DCB較對照組的RR為0.46( P<0.001);TLR發(fā)生率,DCB較對照組的RR為0.34( P=0.006);冠狀動脈造影雙側(cè)“節(jié)段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DCB較對照組的RR為0.28( P<0.001);DCB組死亡率也顯著下降,RR為0.48( P=0.034)。心肌梗死發(fā)生例數(shù)有所下降,但是未達到統(tǒng)計學差異(RR=0.68, P=0.337),支架內(nèi)血栓事件組間差異也不顯著,但是此類事件發(fā)生率極低,薈萃分析的病例數(shù)較少,可能難以比較出組間此類事件的真正差異。亞組分析發(fā)現(xiàn),DCB治療BMS-ISR稍優(yōu)于DES-ISR,在治療DESISR方面,DCB與DES效果相當,不過DCB避免了多層支架植入體內(nèi)。作者認為,下一代DCB將會進一步提高藥物“輸送”特性,從而可能取得優(yōu)于目前DCB的臨床效果。
ISAR-DESIRE 3(Intracoronary Stenting and Angiographic Results:Drug Eluting Stents for In-Stent Restenosis Three Treatment Approaches)研究納入的是使用新一代莫司類(依維莫司、西羅莫司、佐他莫司)藥物洗脫支架后發(fā)生ISR的患者,共納入402例患者,納入標準為支架內(nèi)再狹窄大于50%并有缺血癥狀或檢查結(jié)果,排除標準包括左主干病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及心源性休克。患者隨機分為DCB 組(SeQuent Please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DES組(Taxus paclitaxeleluting stent)及常規(guī)球囊PTCA組,計劃隨訪5年。術(shù)后6~8個月,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隨訪主要終點提示DCB組支架狹窄區(qū)域直徑狹窄38%,DES組支架狹窄區(qū)域直徑狹窄37.4%( P 非劣效性=0.007);常規(guī)球囊PTCA治療后支架狹窄區(qū)域直徑狹窄平均54%,DCB及DES治療ISR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球囊PTCA( P<0.001);研究的次要終點包括“節(jié)段內(nèi)”再狹窄及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及DES治療ISR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球囊PTCA,兩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再狹窄(≥50%)發(fā)生率,DCB組為26.5%,DES組為24%( P=0.61),常規(guī)球囊PTCA組為56.7%;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組為22.1%,DES組為13.5%( P=0.09),常規(guī)球囊PTCA組為43.5%。死亡及心肌梗死的復合終點事件及靶病變血栓事件率,三組間沒有顯著差異。
在ISAR-DESIRE 3研究后,進一步進行的ISAR-DESIRE 4研究著眼于“病變準備策略”對DCB效果的影響,旨在評估不同的PCI策略對ISR治療預后的影響,其結(jié)果發(fā)布在2015年TCT大會上。該研究是一項前瞻性、隨機、主動對照、多中心試驗。從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在德國4個醫(yī)療中心共入選了252例藥物洗脫支架再狹窄患者,納入標準為支架內(nèi)再狹窄大于50%并有缺血癥狀或檢查結(jié)果,排除標準包括左主干病變、急性STEMI及心源性休克。患者均接受DCB(DIOR Ⅱ,Pantera Lux)治療,主要終點為造影隨訪“節(jié)段內(nèi)”直徑再狹窄發(fā)生率。研究人員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用積分球囊加紫杉醇藥物涂層球囊( n=125)或紫杉醇藥物涂層球囊( n=127)治療。共有203例(80.4%)患者在6~8個月完成血管造影隨訪。隨訪時間為12個月。兩組在基線、臨床或人口學特征方面無顯著性差異。這項研究的主要終點是血管造影隨訪時直徑狹窄的百分比。次要終點包括再次支架內(nèi)再狹窄、靶病變再血管化、死亡/心肌梗死和靶區(qū)血栓形成。積分球囊(Scoring balloon,SCB)加紫杉醇藥物涂層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組狹窄率為(40.4±21.4)%,單純DCB 組為(35.0±16.8)%( P=0.047)。使用 SCB 加DCB,患者的再次再狹窄發(fā)生率也比單純DCB低(18.5% vs. 32%, P=0.03)。SCB加DCB組與單純DCB組在靶病變血管重建中的相似率分別為16.8%和22.6%。死亡/心肌梗死分別為3.3%和3.4%( P>0.99)。
盡管DCB與Paclitaxel-DES相比獲得了令人鼓舞的結(jié)果,2015年發(fā)表的RIBS-Ⅳ(藥物洗脫支架內(nèi)再狹窄:紫杉醇洗脫球囊 vs.依維莫司洗脫支架)試驗結(jié)果顯示,DES的ISR治療用Everolimus-DES優(yōu)于DCB。該實驗比較了第二代依維莫司洗脫支架和DCB治療DES-ISR的療效。1年隨訪,DES組明顯增大最小管腔直徑獲得,有更大的管腔凈獲得,更少的直徑狹窄,且由于Everolimus-DES組更少的靶血管重建率,從而使不良臨床結(jié)果發(fā)生率更低。在預擴張方面,由于研究者的謹慎操作,更好地避免了地理缺失現(xiàn)象。血管造影和臨床結(jié)果都傾向于第二代DES而非DCB,因此這表明在沒有明確禁忌證的情況下重復植入支架,DES策略可能是首選方案。然而,該研究把DCB組<50%的狹窄認為是可接受的結(jié)果,而在大多數(shù)中心<30%的狹窄才被認為是可接受的結(jié)果。
盡管大量已發(fā)表的數(shù)據(jù)描述了ISR的多種治療方式,但大多數(shù)研究是將一種至多兩種治療方式與新的治療方法進行比較,因此確定哪種治療方案是黃金標準是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的。
兩項大型meta分析,試圖明確哪種治療的證據(jù)最充分。Siontis等對27個試驗進行了薈萃分析,共5 923個患者,主要終點是隨訪結(jié)束時(6個月至1年)的直徑狹窄百分比,次要終點包括雙側(cè)再狹窄(是否存在狹窄)、靶病變血管再狹窄發(fā)生率、心肌梗死或死亡。ISR的治療包括單純球囊擴張(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消斑技術(shù)、近距離放射治療、BMS、DES和DCB。在主要終點再次再狹窄發(fā)生率和靶病變血運重建方面,經(jīng)依維莫司洗脫支架重復支架植入術(shù)均優(yōu)于其他方法。DCB似乎是第二理想的方法,但與西羅莫司和紫杉醇洗脫支架相比,DCB沒有達到顯著差異。Giacoppo等對包括4 880個患者的24個試驗進行了薈萃分析,研究設(shè)定的主要終點包括了一個臨床結(jié)果(靶病變血運重建)和一個造影結(jié)果(晚期管腔丟失)。納入的ISR治療方法與Siontis評估的方法類似,根據(jù)預先設(shè)定的臨床結(jié)果,DCB和DES均優(yōu)于其他治療方案,在頭對頭的比較中無顯著差異。血管造影結(jié)果再次支持DCB或DES優(yōu)于所有其他方法,但DCB組晚期管腔丟失似乎比DES組稍低。
PEPCAD CHINA ISR研究是國內(nèi)完成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結(jié)果于2013年EUROPCR公布,研究比較DCB(SeQuent Please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和DES(Taxus paclitaxel-eluting stent)治療藥物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療效,國內(nèi)17家中心納入220例DES-ISR,患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DCB組和DES組,DCB組糖尿病患者占40.4%,5例患者退出研究。9個月造影隨訪率為80%(DCB組為83.5%,DES組為76.4%),晚期管腔丟失在DES組為(0.55±0.61) mm,DCB 組為(0.46±0.51) mm( P 非劣效性=0.000 5),“邊界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DCB組為18.6%,DES組為23.8%( P=0.507 8);12個月臨床隨訪率為100%,結(jié)果顯示,缺血驅(qū)動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組為14.7%,而DES組為10.4%( P=0.34);24個月臨床隨訪率為97%,ITT缺血驅(qū)動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DCB組為15%,而DES組為11.8%( P=0.50);糖尿病亞組DCB組晚期管腔丟失為(0.49±0.48) mm,小血管亞組DCB組晚期管腔丟失為(0.50±0.55) mm;該研究第一次在中國人群中給出了DCB(SeQuent Please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治療藥物洗脫支架合并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數(shù)據(jù)。
RESTORE ISR China試驗(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STORE DEB and SeQuent Pleas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In-stent Restenosis)是一項在中國的冠狀動脈ISR患者中進行的比較新一代藥物涂層球囊(Restore)與目前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的DCB(SeQuent Please)的療效對比研究。它是第一個頭對頭采用現(xiàn)代介入技術(shù)治療ISR的隨機對照研究。該研究共納入了我國國內(nèi)12家介入中心的240例首次出現(xiàn)DES-ISR的患者,與其他DCB試驗入選患者對比,這些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和病變情況相似。本試驗中幾乎所有病變均是單一、簡單(60%為Mehran Ⅰ型ISR)且相對短(長度<16mm)的病變。主要終點為9個月造影隨訪結(jié)果。在1年中,盡管靶病變的血運重建率相似,但在新的DCB組中有更高靶血管重建率。研究的DCB含有新一代的涂層(蟲膠銨鹽輔料),有望改善涂層的安全性。控制裝置為性能良好的以碘普羅胺為基礎(chǔ)的DCB。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兩種藥物涂層球囊使用了相同含量3μg/mm 2的紫杉醇。
RESTORE ISR China試驗具有值得關(guān)注的重要價值。首先,在PBC時代初期,球囊在輸送過程中發(fā)生的藥物丟失被認為是臨床療效的決定因素。早期的研究,估計至少有1/3的藥物在球囊輸送過程中丟失,特別是通過小直徑的導管輸送器械。在這項研究中,90%的患者使用了橈動脈路徑,是首次驗證了通過這種血管路徑使用DCB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其次,該研究假設(shè)了“積分/切割預擴張技術(shù)”可能在DCB使用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管腔直徑,并改善藥物攝取。然而本研究中,與其他的DCB試驗相比,50%的患者在術(shù)后急性管腔獲得和晚期血管造影結(jié)果中未見顯著差異。第三,DCB在膨脹時發(fā)生的遠端涂層沖蝕,可能導致顆粒栓塞,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安全問題。在這項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圍術(shù)期心肌梗死發(fā)生率都非常低(0.8%),這支持了該技術(shù)在這一冠狀動脈應(yīng)用中的安全性。最后,1年的低支架血栓發(fā)生率繼續(xù)支持了DCB在臨床應(yīng)用中的長期安全性。
PATENT-C(Gary Gershorry presented at ICI 2013:a Paclitaxel Coated Scoring Balloon Versus a Standard Scoring Balloon for Treatment of Coronary In-Stent Restenosis)研究是2013年公布的一項DCB用于BMS-ISR治療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與以往研究主要的不同點是研究中使用的是“Scoring”藥物涂層球囊,該球囊外表面軸向均勻螺旋狀分布有三條金屬絲,再覆蓋以紫杉醇,球囊釋放時金屬絲嵌入冠狀動脈內(nèi)膜,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球囊滑動及遠期導致的“地理丟失”現(xiàn)象,同時可以獲得更好的即刻管腔擴張效果,從而減輕了即刻回縮程度并使初始植入的支架更充分地擴張。這種DCB由于金屬絲的切割效應(yīng),使得藥物進入血管壁更為有效,減少了夾層形成的風險,從而降低了“補救性”支架植入的風險。該研究納入61例患者,28例隨機入非藥物涂層“Scoring”球囊組,33例隨機入藥物涂層“Scoring”球囊組,主要終點是6個月“邊界內(nèi)”晚期管腔丟失,次要終點為24個月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及支架血栓事件等。6個月時隨訪發(fā)現(xiàn)晚期管腔丟失僅0.07mm。
RIBS-Ⅴ研究比較DCB及第二代DES(Xience Prime)治療BMS-ISR的療效。納入189例植入BMS后ISR的患者,隨機分入DCB(SeQuent Please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組及第二代DES(Xience Prime)組,DCB組95例,DES組94例,9個月造影隨訪率為92%。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術(shù)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徑DES組優(yōu)于DCB組(“節(jié)段內(nèi)”區(qū)域,2.36mm vs. 2.01mm, P<0.000 1;病變區(qū)域,2.44mm vs. 2.03mm, P<0.000 1);1年時,DES組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生存率達到94%,而DCB組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生存率為91%,沒有顯著差異( P=0.63)。
RIBS-Ⅳ研究是比較DCB及DES治療DES-ISR的研究,但是該研究使用的是第二代DES(Xience Prime)治療DES-ISR,既往無任何相關(guān)的研究資料。該研究納入309例患者,隨機分入DCB(SeQuent Please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組及第二代DES(Xience Prime)組,DCB組155例,DES組154例,9個月造影隨訪率為90%。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8個月主要終點(“節(jié)段內(nèi)”最小管腔直徑)及12個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DES組均優(yōu)于紫杉醇DCB組,DCB組“節(jié)段內(nèi)”晚期管腔丟失顯著高于DES治療組,DCB組MACEs發(fā)生率高于DES組2倍,主要是由于DCB組高于DES組3倍的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所致;1年時,DES組無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達到96%,而DCB組無靶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率為87%。
Hachinohe等回顧性比較了200例接受RA治療的ISR患者,因RA后采用不同的處理策略而分為3組:單純球囊擴張組(90例),再次植入DES組(55例),DCB組(55例)。進而觀察3組患者12個月的臨床結(jié)果和TLR。3組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因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都很低,3組患者中均未觀察到明確的血栓形成,TLR發(fā)生率在3組分別為40.7%、35.0%和27.3%。結(jié)果顯示,單純RA治療ISR效果不佳,對于需要處理的ISR病變,RA后應(yīng)用DCB治療為最佳的治療策略。
對于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PCI研究不斷增加,臨床效果可期,但是藥物涂層球囊用于治療支架內(nèi)再狹窄取得良好療效的機制又是什么呢?Agostoni等通過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shù)測定技術(shù)聯(lián)合冠狀動脈光學相干斷層成像對這一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研究共納入25例患者(22例為裸金屬支架植入后合并支架內(nèi)再狹窄),所有患者在冠狀動脈造影后對靶病變進行QCA分析、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shù)測定(支架近緣外及支架遠緣外分別測定,以計算“支架冠狀動脈血流儲備”階差)及冠狀動脈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然后進行常規(guī)球囊PTCA完成病變準備,使用In.Pact Falcon DCB完成靶病變治療(如合并靶病變邊緣夾層形成,則植入“補救”裸金屬支架),所有患者再次接受靶病變QCA分析、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shù)測定及冠狀動脈光學相干斷層成像;6個月造影隨訪患者再次接受靶病變QCA分析、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shù)測定及冠狀動脈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2例患者植入“補救”支架,6個月晚期管腔丟失(0.01±0.43) mm,“邊界內(nèi)”再狹窄發(fā)生率為12%,“支架冠狀動脈血流儲備”階差[(0.05±0.05) mm]較術(shù)后即刻[(0.06±0.04) mm]沒有增加;研究者推測DCB治療ISR的可能機制包括:①機械作用:破壞或壓縮冠狀動脈內(nèi)膜及進一步擴張既往植入支架;②藥物作用:抑制冠狀動脈內(nèi)皮增殖;③冠狀動脈內(nèi)膜重構(gòu):夾層愈合的同時內(nèi)皮組織進一步減少,并使“支架冠狀動脈血流儲備”階差進一步下降。
ISR仍然是我們心血管醫(yī)生必須要面對的臨床挑戰(zhàn)。雖然已經(jīng)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很少有能帶來持續(xù)的血管造影和臨床改善。DES-ISR再干預的較差預后與理想治療間仍存在爭議。目前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支架植入沒有明確禁忌證的情況下,重復植入第二代DES仍然是可選方法。一些研究表明,與DCB治療相比,使用第二代DES能帶來更好的長期血管造影和臨床結(jié)果。一些初期研究顯示,使用DCB似乎會導致血管造影和臨床結(jié)果略差,但1年內(nèi)支架血栓率較低。DCB領(lǐng)域的隨機對照研究因人群樣本較小、混合/簡單的ISR病變(BMS及DES)、臨床隨訪期短等而受限。未來還需要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明確DCB和BVS在ISR治療中的作用。然而,多層支架的存在及其潛在的血栓形成效應(yīng)是臨床關(guān)注的問題。另外,如果需要避免額外的支架植入或減少出血可能等情況時,DCB血管成形術(shù)是一個合理的替代選擇。
(艾 輝 喬 巖 聶紹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岑溪市| 黎川县| 黑龙江省| 浦北县| 梁平县| 周至县| 闻喜县| 金湖县| 邹城市| 旬阳县| 洛扎县| 莱西市| 通山县| 闸北区| 保康县| 郸城县| 铜陵市| 连江县| 晋中市| 乐都县| 佛山市| 武穴市| 怀宁县| 张家川| 边坝县| 福清市| 万安县| 平定县| 大悟县| 承德县| 安陆市| 奇台县| 长宁区| 江永县| 卓尼县| 东至县| 昭平县| 类乌齐县| 奉新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