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證候現代研究理論與實踐
- 唐健元 王忠 申春悌
- 2589字
- 2021-12-17 23:11:52
第一節 證候的分類與構成
在中醫古代醫籍中,證候的命名、術語及分類繁多而不統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政府組織出版的國家規劃教材《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及一些行業或國家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逐步對證候的命名、分類及常見證候的定義與臨床表現特點等進行了闡述與規范。
一、證候的分類與命名
(一)證候的命名
中醫文獻中,證候的命名有多種方式,包括以病因命名(如食滯證、驚恐證、風寒證等)、病位命名(肺虛證、心膽不寧證等)、病性命名(氣虛證、血虛證等)以及病位與病因病性的相互組合而構成的證名(如脾陽虛證、腎陰虛證)。鑒于既有病位,又有病因病性構成的證作為治療的依據,因此,現代臨床上將由病位與病因病性的相互組合而構成的證名作為比較完整、規范的名稱已成為共識,有時為了構成習慣的四個字的證名,常加入某些病理連接詞,例如:困、阻、襲、束、結、蘊、犯、虛、虧、少、衰、損、盛、熾、停、擾、上炎、不攝、不足、虛脫等。
中醫證候名稱術語的標準化研究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各成果之間,證候名稱遠未統一。有研究者對《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以及吳蘭成主編《中國中醫藥學主題詞表》、鄧鐵濤主編《中醫證候規范》等6種書中近1 700個常用證候名稱進行粗略統計,各書均使用統一表述的證候名稱不到10%。由于這些相對比較權威的成果關于證候名稱還很不統一,讓使用者很困惑,不知該如何選擇。因此,證候名稱的規范仍任重道遠。
(二)證候的分類
對證候分類的研究,實際上是在尋找各種證候的共同點、隸屬關系及差異等規律的基礎上,制訂明確的劃分原則和統一的分類標準,對證候進行科學劃分,以便于進一步探索證候的規律。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在證候的歸納、分類方面作了一定努力。
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中,歸納、提煉臨床上常用的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等,并在每種方法下列有相應的證。如八綱辨證下有表證、里證、虛證、實證等,病因辨證的六淫辨證包括有風淫證、寒淫證等,氣血津液辨證下有氣虛證、氣滯證、血虛證、血瘀證、痰證等,臟腑辨證下有心氣虛證、肝膽濕熱證等,經絡辨證下有手太陰肺經病證等,六經辨證下有太陽病證、少陽病證等,衛氣營血辨證下有衛分證、營分證等,三焦辨證下有上焦病證、中焦病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對證候分為6大類:病因證候類、陰陽氣血津液痰證候類、臟腑經絡證候類、六經證候類、衛氣營血證候類、其他證候類。病因證候類又分為風證類、熱證類、燥證類等,每類下列有具體的證,如熱入胞宮證、熱熾腑實證等;陰陽氣血津液痰證候類又分為陰證類、陽證類、血證類等,其中陰證類又包括亡陰證、陰閉證等;臟腑經絡證候類包括心證類、肺證類等,心證類包括心神不寧證、心神惑亂證等;六經證候包括太陽證類、陽明證類等,太陽證類包括太陽中風表虛證、太陽傷寒表實證等;衛氣營血證候包括衛分證類、氣分證類等,衛分證類包括衛分證,氣分證類包括氣分證;其他證候類包括稟賦不足證、上盛下虛證等。
趙金鐸主編的《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從層次結構上劃分證候,分為核心證候(如虛、實、寒、熱、氣、血、陰、陽等為證候的核心)、基本證候(由核心構成的比較基礎的證候,如氣虛、血瘀、濕熱等)及具體證候(由基本證候與心、肺、衛、氣等病位證候構成)。在具體描述每證的特點時,則按全身證候(相當于八綱、氣血津液等辨證方法下的證候)、臟腑證候、溫病證候、傷寒證候、專科證候(婦科證候、兒科證候、外科證候、耳鼻喉科證候、眼科證候)分類。
從現在所頒行的比較具有權威性的證候規范成果來看,證候分類仍處于完全不統一的狀態。究竟如何分類證候才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證候的構成要素
臨床上病人的疾病是千差萬別的,證候的表現是復雜多樣的,由于中醫主要依賴病人的宏觀征象識別疾病,臨床上醫者所采取的辨證方法、思路也會因人而有差異。因此,明確與規范辨證的基本內容,有助于把握證候的實質,提高臨床辨證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們對證候概念的澄清與界定,將辨證的基本內容逐漸規范為辨病位與病性,即病位與病性是構成證候的基本要素。如“脾氣虛證”的構成要素包括病位“脾”和病性“氣虛”兩個證候要素。證候要素即證候的最小分類單元,包括病位類證候要素(肝、大腸等)和病性類證候要素(氣滯、血虛等)。證候要素之間的組合便構成證候,如證候要素風、寒、肺之間的組合,就構成了風寒襲肺證;肝、脾、氣滯、氣虛之間的組合,便構成了肝郁脾虛證。相對于繁雜的證候系統而言,證候要素分類簡單而且組合靈活,因此,進行證候規范化研究,從證候要素入手進行研究可能是一個突破點。
近年來,從證候要素入手開展的證候研究越來越多。①證候要素分布和組合規律研究:如有研究者分析了375例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的病性類證候要素分布特點及證候要素的組合特點,結果發現PCOS患者病性類證候要素出現頻率前五位的依次為血瘀、痰濕、氣滯、火(熱)、陰虛;證候要素組合以1~7個證候要素組合的形式出現,其中以1~4個證候要素組合最多,并以是否肥胖分組,對2組的證候要素及其組合進行比較,證候要素痰濕的出現頻率在肥胖組高,而火(熱)、寒凝的在非肥胖組中的出現頻率高;證候要素組合痰濕、痰濕+血瘀、痰濕+氣滯均在肥胖組的出現頻率高。還有學者對175例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證素進行分析,發現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病人病位證素涉及廣泛,主要在肺、脾、胃、腎等;病性虛實夾雜,以虛為主,證素涉及痰、濕、熱、氣虛、陽虛、血虛、陰虛、血瘀等。②證候要素診斷標準研究:有研究者采用文獻分析、專家咨詢、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結合多種數據分析方法,并應用于臨床反復檢驗,制定了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痰濁、陰虛、陽虛、氣滯等8個證候要素診斷標準,已推廣應用到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研究及多家醫院的臨床工作中,為臨床醫生提供更為實用的冠心病心絞痛證候診斷標準,提高了臨床診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