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內膜異位癥與不孕
- 孫瑩璞
- 10066字
- 2021-12-17 22:53:50
第二章 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腺肌病的發病機制
第一節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病變可以遠處種植、轉移并有再生能力的良性疾病,確切的發生機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其發生發展過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目前,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大致有以下幾種學說:
一、與生理、解剖異常相關的發病機制學說
(一)種植學說
種植學說是Sampson等學者在1921年提出的,主要認為經血可經輸卵管逆流入腹腔,經血中的間質細胞以及腺細胞可隨逆流的經血種植于盆腔鄰近臟器、腹膜,并在該處生長和蔓延。在子宮內膜細胞種植部位出現炎癥細胞聚集,新生血管形成,促使內膜細胞和間質細胞進一步增殖,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病灶。這一學說也稱為經血逆流理論,至今仍為大部分學者所接受。
支持種植學說的常見臨床現象有:①月經過多、先天性宮頸狹窄和陰道閉鎖等易致經血潴留的疾病,并發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風險增高;②子宮內膜的異位病灶多發生在盆腔內位置較低的部位,如直腸子宮陷凹和卵巢窩等;③開腹手術或者腹腔鏡顯示,幾乎所有的女性腹腔內均存在逆流的經血;④剖宮產、外陰側切、腹腔鏡等手術后,手術切口處可出現子宮內膜的異位病灶,這提示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子宮內膜細胞可能被攜帶并種植于手術切口處。
支持種植學說的實驗基礎有:①1953年Scott等將經血中提取的子宮內膜細胞移植入獼猴腹腔,成功建立了獼猴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這表明經血中可提取存活的子宮內膜細胞,并能成功進行體外培養,建立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②腹腔內異位病灶內能提取到子宮內膜細胞,并能繼續體外培養。③2005年,Hirata等人通過將轉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小鼠的子宮內膜碎片注入小鼠腹腔后證實,子宮內膜能在腹腔內種植并生長,進而形成子宮內膜的異位病灶。
雖然種植學說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并不能解釋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原因;雖然每位月經期女性均會發生經血逆流,但僅有10%~15%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這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還和其他機制相關。
(二)血源-淋巴性播散學說
雖然Sampson最早提出了子宮內膜細胞通過血管遠處轉移的假設,但1952年Javert的研究證實了29%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存在淋巴結內的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在此研究基礎上他提出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的“血源-淋巴性播散學說”。其主要內容為:進入血液循環的子宮內膜細胞經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后到達遠部組織,誘導局部漿膜組織的化生,形成遠處轉移病灶。這一學說也被動物實驗證實,將提純過的子宮內膜細胞注射到動物的靜脈后,可制造子宮內膜的遠處轉移模型,引起動物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但盆腔外組織如肺、鼻腔黏膜、皮膚及肌肉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率極低,說明這種良性轉移的發生率很低,可能尚與其他機制相關。
二、與內分泌異常相關的發病機制學說
(一)雌激素及其受體與子宮內膜異位癥
已有大量的臨床及實驗觀察證明,子宮內膜異位癥是雌激素依賴性疾病,雌激素對于異位內膜組織的生長及維持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幾種常見的臨床現象都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激素依賴性:①初潮前的少女不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無排卵月經的婦女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明顯低于有排卵月經的婦女;②假絕經治療是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癥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③絕經或者切除雙側卵巢組織后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可萎縮吸收;④雖然絕經后的婦女可能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但其主要原因是肥胖或者雌激素替代治療所導致的雌激素水平升高;⑤妊娠或者使用性激素抑制藥物(GnRH-a)抑制卵巢功能可暫時阻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展,但妊娠終止或者停止使用性激素抑制藥物后子宮內膜異位癥易復發;⑥含有孕激素的避孕藥可使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降低。
以下實驗研究也說明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激素依賴性:①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上皮和基質細胞均有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但在異位病灶內,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水平沒有周期性變化;②巨噬細胞表面有雌激素受體,雌激素能影響巨噬細胞分泌細胞因子;③異位內膜組織可在去勢的猴子體內存活4個星期,但其長期生長離不開雌孕激素的作用;④巨噬細胞能分泌IL-6,異位子宮內膜組織內有芳香化酶的表達,而IL-6也能上調芳香化酶的表達。
激素發揮生理作用需要與其受體相結合,經典的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是一種核受體,激素濃度及其受體的含量情況均能影響激素作用的強弱程度。ER主要分為ER-α和ER-β兩種亞型,在子宮內膜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ER-α,而ER-β則對ER-α起著介導和調節作用。在子宮內膜異位病灶中,其受體表達水平不具有上述周期性變化。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存在 ER- β基因啟動子的甲基化缺乏狀態,導致ER-β的高表達,繼之抑制ER-α的表達,使得ER-β/ER-α比例顯著升高。這種受體比例異常最終可導致異位病灶局部的雌激素功能紊亂,加之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本身也可以產生雌激素,在這種局部高激素的刺激下,異位的子宮內膜持續增生,最終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形成并增殖。
(二)孕激素及其受體與子宮內膜異位癥
目前的研究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僅是雌激素依賴性疾病,也是孕激素抵抗性疾病。孕激素主要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孕激素分泌增多可使子宮內膜由增殖期向分泌期轉變。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存在孕激素抵抗現象。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也是一種核受體,主要分為PR-A和PR-B兩種亞型,其中PR-B發揮著孕激素的生物作用,而PR-A則起著抑制PR-B和ER的作用。相關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異位內膜中PR-A和PR-B均有表達,但異位內膜中無PR-B的表達,削弱了孕激素的生理功能,使孕激素對于異位內膜增殖的抑制作用減弱,異位內膜異常增生,最終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異位病灶缺乏PR-B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孕激素抵抗形成的主要機制。
(三)激素代謝過程中各種酶的改變與子宮內膜異位癥
1.芳香化酶與子宮內膜異位癥
芳香化酶(aromatase)在人體多種組織和細胞中廣泛分布,能催化雄烯二酮(A)或睪酮(T)轉化為雌酮(estrone,E 1),雌酮在顆粒細胞經I型17β-羥甾脫氫酶(17β-HSD 1)的催化作用下轉變為雌二醇(estradiol,E 2)。芳香化酶介導著雌激素合成過程的關鍵步驟,是雌激素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酶。如前所述,子宮內膜異位癥是雌激素依賴性疾病,故芳香化酶的分布與表達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也息息相關。
正常子宮內膜和肌層不表達芳香化酶,但盆腔異位子宮內膜卻高表達芳香化酶,這表明,異位內膜組織的自分泌機制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進一步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宮腔內膜也表達芳香化酶mRNA,但其表達水平較宮腔子宮內膜為低。因此,經血逆流時,芳香化酶表達陽性的子宮內膜組織也隨經血逆流入盆腔,局部發生炎癥反應,一些炎癥因子如IL-6的分泌大量增加,致使芳香化酶的活性進一步加強,雌激素的分泌增加,維持異位內膜的生長。
研究發現,正常子宮內膜不表達芳香化酶而異位子宮內膜卻高表達芳香化酶的主要原因是分子調控機制的不同。正常與異位子宮內膜間質細胞芳香化酶的表達均依賴于cAMP激活啟動區Ⅱ,但兩種轉錄調節因子競爭性結合啟動區位點決定著芳香化酶基因轉錄信號的開啟。轉錄抑制因子(chicken ovalbumin upstream promoter transcription factor,COUP-TF)在正常和異位子宮內膜具有表達,而轉錄刺激因子ST-1只特異性表達于異位內膜,而不表達在正常子宮內膜上。因此,ST-1與啟動區Ⅱ位點結合后異位內膜芳香化酶基因表達信號被激活。正常內膜COUP-TF占領了啟動區IIDNA上的位點,抑制芳香化酶基因的表達。
2.17β-HSD2與子宮內膜異位癥
雌激素中E 1的活性很低,必須轉換為活性更強的E 2才能充分發揮雌激素作用。17β-HSD 1是催化E 1向E 2轉換的關鍵酶,而17β-HSD 2催化E 2向E 1轉換,孕酮有促進17β-HSD 2活性的作用。因此,17β-HSD2被認為是承擔著孕激素對子宮內膜保護作用的重要酶。異位子宮內膜異常表達芳香化酶,正常表達17β-HSD 1,而17β-HSD 2表達缺乏,因此相對于正常的宮腔內膜,異位子宮內膜處于E 2高產出、低滅活的狀態,促進異位子宮內膜的增殖、生長。
3.環氧合酶與子宮內膜異位癥
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花生四烯酸代謝的限速酶,是一種膜結構蛋白,目前所發現的環氧合酶主要有COX-1和COX-2兩種類型,其中COX-1表達于大多數正常組織中,參與維持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COX-2在組織損傷、炎癥等應激情況下的表達明顯增強,參與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腫瘤的發生、發展。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在位子宮內膜和異位病灶處COX-2的表達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子宮內膜。子宮腺肌病患者COX-2表達的升高使前列腺素E 2(prostaglandin E 2,PGE 2)的表達水平也明顯升高,這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痛經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PGE 2又可以通過激活體內環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通路使芳香化酶的生成增加,進而使雌激素的合成增加,生成增多的雌激素又正反饋促進COX-2的表達增加。上述正反饋調節環路促進了子宮腺肌病的發展。
三、與免疫因素相關的發病機制學說
子宮內膜異位癥作為一種組織異常增生的良性轉移性疾病,免疫機制異常在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證實,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病變局部的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的分布等發生異常變化,局部IgG及補體C沉積率明顯高于正常婦女。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中,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風險也明顯高于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這些都提示免疫異常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之間存在某些關聯。子宮內膜細胞的種植、黏附及增殖中的每一個環節均涉及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細胞因子、補體系統等多項系統的復雜的網絡調控;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免疫系統的異常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種植學說中提及,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曾發生過經血逆流,但僅有少部分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正常的機體免疫機制可以將逆流經血內的間質細胞和腺細胞清除;若機體免疫監視及免疫殺傷機制異常,經血內的活細胞不能被清除,得以在其他部位存活,獲得黏附的機會,就有可能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免疫功能異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免疫監視及免疫殺傷功能的降低
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內NK細胞的活性及其分泌的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明顯低于正常女性,腹腔液中NK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下降更為明顯,導致對異位子宮內膜組織的免疫監視功能降低。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癥病情的進展,NK細胞的活性受到長期的抑制,最終出現不可逆的損害;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NK細胞存在原發功能缺陷,也是導致其功能減弱的原因;雌激素對NK細胞活性的抑制作用也在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病變局部T淋巴細胞及其亞群數量和功能的變化,如CD4 +/CD8 +比值降低,甚至出現倒置,使得機體的免疫殺傷功能受損,進而不能及時清除逆流經血內的活細胞,使之在異位黏附種植。
(二)免疫攻擊能力增強
在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作用下,異位病灶的內膜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及成纖維細胞能夠合成并分泌大量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在MCP-1的強大趨化作用下,遷移進入腹腔,使腹腔液中的巨噬細胞數目及活性明顯增加。巨噬細胞能夠分泌多種活性介質,參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子宮內膜分泌的巨噬細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inhibiting factor,MIF)的表達量也明顯增高,使得異位的子宮內膜細胞較易在局部黏附和種植。異位內膜組織中活化正常T細胞表達分泌的調節因子(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的高表達也促進了巨噬細胞的聚集,使得免疫耐受抑制細胞凋亡,起到促進子宮內膜間質細胞生長的作用。這些因素都能夠促進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和發展。
此外,在異位的子宮內膜病灶處活化的肥大細胞數量也明顯增加,并大多集中在血管及纖維間隙,參與異位病灶的纖維化和粘連的發生。此外,活化的肥大細胞通過脫顆粒作用釋放白三烯、組胺、神經生長因子等炎癥介質,誘導痛覺過敏,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的疼痛的發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自身免疫異常
自身免疫異常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外周血及腹腔積液中有多種器官非特異性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抗磷脂抗體等)及器官特異性抗體(抗子宮內膜和卵巢抗體)存在。其中抗子宮內膜抗體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不孕的一個重要原因。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于子宮內膜及異位病灶處,通過激活補體系統使患者的血清及腹腔積液中的C3、C4的表達水平明顯增高;并通過激活一系列的免疫反應,引起一系列異常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中的抗精子抗體的陽性率高于正常患者,可能是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不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四)黏附機制異常
子宮內膜細胞之間、子宮內膜細胞與細胞外基質之間主要通過位于細胞膜表面的多種細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dules,CAMs)的作用發生黏附,子宮內膜腺上皮及基底膜處有多種CAMs的表達,有些CAMs的表達隨月經周期呈同步性變化,受甾體類激素的調節。研究證實,異位病灶處細胞間黏附分子-1(CAM-1)的表達量明顯升高,推測升高的CAM-1使子宮內膜細胞的黏附性明顯升高,使隨經血逆流的子宮內膜細胞更易黏附于腹腔、盆腔的黏膜表面,進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病灶。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免疫抑制和免疫促進系統失衡導致的免疫系統失控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經血通過輸卵管逆流入腹腔,或者通過血液-淋巴系統遠處轉移,此時機體應表現為積極的免疫反應:NK細胞、巨噬細胞、T細胞數目增加,IL-2的濃度升高,使淋巴細胞的活性增強,細胞毒作用也增強,啟動多種途徑清除異位內膜殘片。但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通過釋放一些有害因子(如免疫抑制因子)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致使NK細胞、巨噬細胞的活性異常,T淋巴細胞的細胞免疫功能失調,免疫系統的自我監視功能異常,導致隨經血逆流入腹腔的子宮內膜細胞、基質細胞未能被及時識別和清除。在異常表達的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異位的子宮內膜細胞與腹腔、盆腔臟器發生黏附。隨后免疫系統調節作用失控,由弱化了的免疫監視、免疫殺傷和免疫清除轉化為免疫促進。巨噬細胞大量募集,炎癥介質、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大量分泌,各類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血管生成因子、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等均參與調控異位子宮內膜細胞增殖的過程;M-CSF促進細胞的增殖、MMPs/TIMPs參與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對周圍組織的侵蝕過程中,表達量顯著上升的VEGF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也均促進異位內膜細胞的進一步增殖、生長,進而形成異位病灶。
四、凋亡與子宮內膜異位癥
細胞的正常死亡與更新是多細胞生物生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機體內細胞死亡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細胞的凋亡。細胞凋亡的過程中有4種重要的蛋白分子家族:細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s)、銜接蛋白(adapter proteins)、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和B淋巴細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基因。在正常月經周期中,上述各類蛋白及分子的表達水平隨月經周期而出現周期性波動,保證了子宮內膜周期性剝落、出血及增生。研究顯示,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其在位子宮內膜及異位病灶處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和間質細胞凋亡基因及蛋白的表達量并不隨月經周期的變化而出現波動,因而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內膜及異位病灶細胞對凋亡信號的敏感性較弱,導致疾病的發生。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異位病灶和在位子宮內膜細胞均存在 Bcl- 2基因的異常表達,并且對于異位到不同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其 Bcl- 2基因的表達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在病灶異位至腹腔及盆腔深部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其在位及異位內膜均高表達 Bcl- 2基因;而異位至卵巢形成巧克力囊腫的患者,其異位病灶處 Bcl- 2基因并不存在高表達的現象。而Bcl-2家族的凋亡促進基因 BAX在卵巢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卻高表達。上述結果說明, Bcl- 2基因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但由于目前的研究尚局限,其中具體的調節機制尚不清楚。
五、基因與遺傳學說
病例報道和回顧性分析研究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具有家族傾向性。有學者通過回顧性分析孿生姐妹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情況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單卵雙胞胎姐妹的發病率為75%~88%,而異卵雙胞胎姐妹的發病率則明顯降低。因此,子宮內膜異位癥與高血壓、糖尿病及哮喘等類似,是一種多因素疾病,由多重基因位點與環境共同作用而引起。免疫系統的異常調控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免疫監視功能紊亂的遺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一級親屬的發病率顯著高于人群的發病率;家族史陽性的患者其痛經的嚴重程度明顯增高;家族中有多個患者時,患者的疼痛癥狀及發病年齡相近。因此推測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多個基因位點致病作用累積,在環境的繼發作用下產生相應疾病表現型的多因子遺傳性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體細胞可能存在染色體的異常,最常見的異常類型包括:1p、22q、17q序列的丟失,其他異常表現主要包括 5p、6q、7p、9q序列的丟失以及 6q、7q、17q序列的插入等。在位子宮內膜基因也存在表達的異常,如細胞增殖能力增強、凋亡能力減弱的 Ki67基因表達異常升高;代表DNA復制壽命的端粒酶的活性增強;抗凋亡基因 Bcl- 2的表達升高,促凋亡基因 Bax的表達下降;以及促血管形成的基因如 VEGF、 Ang- 1等的表達升高等。異位子宮內膜組織也可見染色體的異常,主要有:16號染色體單倍體的發生頻率增高,單倍體核呈明顯的克隆擴增,11號染色體三倍體、17號染色體非整倍體等改變。在上述常見的異常染色體中,孕激素受體基因位于6號染色體,腫瘤抑制基因和致癌基因則位于11、16、17號染色體。因此,基因的異常可能導致了上述基因的異常表達,當女性擁有閾值數量以上的致病基因后就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發展。也有學者提出,異位病灶中孕激素受體等基因的異常甲基化也可能導致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解毒相關基因如 GSTM- 1和 NAT- 2的突變使機體自身解毒能力減弱,致使環境中毒素(如TCDD)的長期作用,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然而,目前尚未找到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相關的代表性基因改變,上述理論仍需進一步實驗證實。
六、體腔上皮組織化生學說
Sampson的“經血逆流”理論已為大家所接受,但這并不能合理解釋所有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機制。Meyer和Novak等人提出了體腔上皮化生的理論。他們認為,米勒管、生發上皮、盆腔腹膜均由具有高度化生潛能的體腔上皮細胞分化而來,在某些免疫性、炎癥性因素的誘導作用下被激活分化為內膜組織。近來,一項病理學研究報告指出,在卵巢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早期病灶組織中,可以發現體腔上皮轉化成的內膜腺上皮以及卵巢間質轉變而成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的間質部分。這一發現雖然能支持Meyer的化生學說,但化生是指一種成熟的細胞轉化為另一種成熟細胞的過程,目前尚無學者能證實分化的腹膜細胞具有進一步分化的能力,同時,這一學說也不能解釋病灶形成后子宮內膜異位維持及發展的機制。
七、子宮內膜干細胞決定論
人體內所有組織的細胞均由其干細胞或者原始多能干細胞分化而來,那么子宮內膜細胞也由相應的干細胞分化而來。人類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的再生是由位于內膜基底層的干細胞介導的;子宮內膜干細胞是來自于胚胎發育時期中腎管殘留下來的少量未分化細胞,該細胞位于子宮內膜基底層,這種細胞隨激素的周期性變化而不斷增殖、分化,進而形成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近年來,隨著對子宮內膜干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了子宮內膜干細胞學說。該學說可以通俗地比喻為“種子”與“土壤”的關系,逆流經血中的干細胞或者胚胎期遺留下來的干細胞,或是血液循環中的骨髓干細胞,都是“種子”,當遷移至合適的局部微環境“土壤”后,種子得以扎根發芽,形成子宮內膜的異位病灶。
子宮內膜干細胞是子宮內膜基底層內原始未分化的細胞,具有高度的增生和分化能力;骨髓干細胞是血液循環中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干細胞,當機體受到損傷時,骨髓干細胞可隨血液進入損傷組織,在局部微環境的調控下分化成為特定的組織細胞。子宮內膜干細胞學說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是子宮內膜干細胞和骨髓干細胞的異常增生、分化所致。當干細胞由于某種原因遷移至其他組織時,干細胞會在組織局部分化為子宮內膜細胞,進而與周圍組織黏附、增殖,形成子宮內膜的異位病灶。但由于個體間遺傳、免疫、營養等方面的差異,病變程度輕重不一、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
曾有體外實驗發現,異位內膜組織中存在著子宮內膜干細胞,而且這種子宮內膜干細胞主要來源于胚胎時期殘留的干細胞。但其具體來源尚存爭議。研究發現,異位病灶處干細胞數量的變化可能與遺傳學改變有關,如微小RNA表達失衡、DNA和染色體畸變、組蛋白的變化。雖然子宮內膜干細胞決定論的發展尚不完善,但可以解釋多種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學說:①內膜基底層的子宮內膜干細胞隨經血逆流入腹腔黏附、種植、增殖進而形成異位病灶,這與經血逆流的學說相一致;②體循環中的骨髓干細胞在腹腔及遠處組織器官分化為功能性的子宮內膜,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這與血源-淋巴學說相一致;③干細胞持續存在于殘余的淋巴管中,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形成異位內膜并種植、生長,符合胚胎殘余學說;④來源于骨髓、內膜及其他組織的干細胞在腹腔局部微環境改變的情況下可分化為子宮內膜的異位病灶,這也支持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子宮內膜干細胞學說雖然能解釋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機制,但該學說仍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其中的具體機制尚需進一步實驗證實。
八、在位內膜決定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與子宮內膜細胞在異位生長、發育、出血,進一步引起臨床癥狀;必須通過突破腹膜及器官防線,完成黏附、侵襲和血管形成的“三部曲”,即“3A”(attachment-aggression-angiogensis)發病模式。該學說由我國著名婦產科學專家郎景和教授提出。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在位子宮內膜在許多方面與正常女性的子宮內膜存在著不同的特質:①組織形態和超微結構上,與正常的子宮內膜相比,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在位子宮內膜有著更強的血管增生、遷徙和侵襲能力,有著更為活躍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胞質中細胞器的增多,微絨毛的增多變長、分泌的增加。②通過分子生物學、蛋白組學和動物實驗的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內膜在細胞的凋亡、侵襲、轉移以及血管形成等方面都存在著眾多基因差異和蛋白表達的異常,如Bax、Fas、FasL、骨形態蛋白拮抗劑TIMP-1、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1表達的增強或減弱。③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子宮內膜對雌激素的反應與正常子宮內膜明顯不同,其腺體、間質和血管內皮細胞的雌激素受體的表達普遍增強,體外試驗中使用雌激素對其進行刺激,可表現出超敏反應。④基因質譜表達分析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子宮內膜組織和內膜上皮細胞的基因表達與正常女性存在明顯差異。⑤前列腺激素合成的限速酶Cox-2能增加侵襲性、誘導血管形成,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在位內膜,其表達量明顯增高,使其有助于內膜細胞的黏附與侵襲。⑥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RANTES的活性增強,RANTES可使單核巨噬細胞游走、激活,發生異常的免疫應答,進而促進細胞黏附和血管的形成,形成子宮內膜的異位病灶。⑦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在位子宮內膜的芳香化酶P450的表達量也明顯高于正常女性。
“在位內膜決定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大部分人存在經血逆流卻只有少部分人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這一學說是對Sampson的“經血逆流學說”的重要拓展和補充。然而,雖然已有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在位子宮內膜與正常人的在位子宮內膜存在一定的差別,并找出了相應的差異蛋白,但這些差異蛋白通過何種途徑影響著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發展,尚待進一步探究。
九、其他因素
有報道稱,黑人婦女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較低,黑人與白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并沒有明顯統計學差異,但日本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白種人。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首先,復雜的遺傳學機制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生活方式的不同(如結婚年齡、生育次數、是否服用避孕藥、運動因素及是否吸煙等)都影響著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但其中具體的機制及利弊關系尚需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單一機制并不能合理全面的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它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關于各種機制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的各個環節中所起的具體作用仍需進一步針對性的實驗證實。
(孫瑩璞 胡琳莉)
參考文獻
1.Vietri MT,et al. CYP17 and CYP19 gene polymorphisms in women affected with endometriosis. 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9.
2.Reis FM,Petraglia F,Taylor RN. Endometriosis:hormone regulation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chemotaxis and apoptosis.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13,19,406-418.
3.Forte A,Cipollaro M,Galderisi U. Genetic,epigenetic and stem cell alterations in endometriosis:new insight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 Clinical science(London,England:1979),2014,126,123-138.
4.郎景和. 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的新里程.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3-4.
5.Cramer DW,et al. The relation of endometriosis to menstrual characteristics,smoking,and exercise. Jama,1986,255:1904-1908.
6.Leyendecker G,Herbertz M,Kunz G. Endometriosis results from the dislocation of basal endometrium.Human reproduction(Oxford,England),2002,17:2725-2736.
7.Koks CA,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heir tissue inhibitors in antegradely shed menstruum and peritoneal fluid. 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0,73,604-612.
8.Schindl M,Birner P,Obermair A. Increase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adenomyosis uteri. 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1,75,131-135.
9.McLaren J.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endometriotic angiogenesis.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00,6,45-55
10.Kang S,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1 and FGF2 and risk of endometriosis and adenomyosis in Chinese women. Human reproduction(Oxford,England),2010,25,1806-1811,.
11.Yang JH,et al.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killer cell inhibitory receptors on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eutopic endometrium in women with adenomyosis. Human reproduction(Oxford,England),2004. 19,1974-1978.
12.Ulukus EC,Ulukus M,Seval Y,et al.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8 and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in adenomyosis. Human reproduction(Oxford,England),2005,20,2958-2963.
13.Yang JH,et al. Altered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in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 of women with adenomyosis.Human reproduction(Oxford,England),2007,22:945-952.
14.Arnold LL,Ascher SM,Simon JA. Familial adenomyosis:a case report. Fertility and sterility,1994,61:1165-1167.
15.Pandis N,et al. Chromosome analysis of uterine adenomyosis. Detection of the leiomyoma-associated del(7q)in three cases. Cancer genetics and cytogenetics,1995,80: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