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科惡性腫瘤臨床實踐指南(第6版)
- 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
- 2070字
- 2021-12-17 22:52:34
一、診斷
1.病史
子宮內膜癌多見于絕經后婦女(70%)和圍絕經期婦女(20%~25%),40~45歲以下婦女占5%~10%。詢問病史時應重視以下發病高危因素:
(1)初潮早、絕經晚者。
(2)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生殖內分泌疾病患者。
(3)不孕、不育患者。
(4)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
(5)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等功能性腫瘤患者。
(6)長期使用外源性雌激素者,特別是應用無孕激素對抗的雌激素替代治療(ERT),或長期應用他莫昔芬(tamoxifen)者。
(7)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有乳腺癌、卵巢癌病史,或多發癌、重復癌傾向者,林奇綜合征者等。
對有發病高危因素的女性應密切隨訪,對其應進行常規篩查,若有陰道不規則流血等癥狀出現時應及時行子宮內膜活檢以明確診斷。
2.癥狀
有的子宮內膜癌早期患者可無任何臨床癥狀,子宮內膜癌常見癥狀如下:
(1)陰道流血
1)絕經后陰道流血:
大多數患者有絕經后陰道流血,絕經期越晚,發生子宮內膜癌的概率愈高。
2)圍絕經期和40~45歲以下婦女陰道流血:
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血量增多或不規則陰道流血。
(2)陰道排液:
陰道分泌物流出增多,可為漿液性或血性。
(3)下腹或腰骶部疼痛及其他癥狀:
下腹或腰骶部疼痛可由宮腔積液或積膿引起,晚期則因癌腫擴散可導致下肢腫痛、靜脈血栓形成甚至消瘦、貧血和低熱等惡病質表現。
應重視陰道流血、排液等癥狀。有以上癥狀女性均應考慮有無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應及時進行婦科檢查及其他相關檢查。
3.體征
(1)全身檢查:
注意有無貧血、淋巴結腫大、靜脈血栓形成,有無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其他重要臟器疾病。
(2)婦科檢查:
排除陰道、子宮頸病變的出血,以及因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早期盆腔檢查多正常,晚期可有子宮增大、附件腫物、宮旁增厚以及遠處轉移的相應體征。
4.輔助檢查
(1)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是子宮內膜癌首選的輔助檢查方法,屬于篩查方法。超聲檢查包括經腹超聲檢查和經陰道超聲檢查。臨床推薦經陰道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可了解子宮大小、宮腔內有無異常回聲、內膜厚度、肌層有無浸潤、附件腫物大小及其性質等。絕經后婦女內膜厚度<5mm時,其陰性預測值可達96%。
(2)細胞學檢查:
細胞學檢查是子宮內膜癌篩查方法。子宮頸和陰道脫落細胞學涂片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癌陽性率很低,子宮腔細胞學涂片檢查陽性率較高,推薦非月經期或陰道出血量少時應用子宮內膜刷進行子宮內膜取樣,制片方式推薦使用子宮內膜細胞學法(ECT)。
目前不主張對普通女性進行常規子宮內膜癌篩查,推薦用于有發病危險因素的高危患者。
(3)子宮內膜活檢:
為確診子宮內膜癌的標準方法,包括內膜吸管活檢、診斷性刮宮和宮腔鏡下活檢。
子宮內膜活檢的指征包括:絕經后或生育期女性不規則陰道出血排除宮頸病變者;持續陰道排液排除陰道和子宮頸炎癥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增厚(絕經后>5mm)或宮腔贅生物者;對有發病危險因素,懷疑子宮內膜癌者。
子宮內膜吸管活檢,有10%左右的假陰性,吸管活檢是目前歐美國家門診患者的常用方法,在國內開展較少,尚需積累臨床應用經驗。
診斷性刮宮和宮腔鏡下活檢是最可靠的內膜活檢方法,若高度懷疑子宮內膜癌,或者患者具有典型癥狀,即使子宮內膜活檢陰性,仍應考慮在麻醉措施下再次全面診刮或宮腔鏡檢查,以免漏診。
宮腔鏡檢查已廣泛應用于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可直接對可疑部位進行活檢,提高診斷準確性,避免常規診刮或吸管活檢的漏診。經超聲檢查子宮內膜無明顯增厚或病變者;呈內膜息肉樣變者;或經診刮活檢陰性,仍有反復出血者適宜采用宮腔鏡檢查活檢。膨宮液可致部分癌細胞經輸卵管進入腹腔,是否導致腹腔種植尚存爭議。
(4)MRI、CT、PET-CT影像學檢查:
為準確評估病情應選用MRI、CT或PET-CT等檢查。
MRI能夠清晰顯示子宮內膜及肌層結構,對于判斷肌層浸潤深度和是否累及子宮頸的準確度優于CT,應為評估子宮內膜癌肌層侵犯深度和子宮頸間質累及的首選方法。
CT檢查對子宮早期病變診斷價值有限,對盆腹腔淋巴結轉移診斷較為敏感,診斷價值與 MRI相似。
盆腹腔MRI、CT檢查,應選用強化方式。為排除胸部病變可選用普通CT檢查。
PET-CT較少用于初診患者,可疑出現復發轉移時可考慮PET-CT檢查。
(5)腫瘤標志物檢查:
子宮內膜癌無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在有些晚期患者或漿液性癌患者,CA125可能升高。CA125明顯升高者,提示有可能存在子宮外病變,治療前升高者應作為術后監測指標。CA125升高需與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腹膜炎癥、其他器官上皮性腫瘤、放射性損傷等相鑒別。
(6)其他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包括血液常規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肝腎功能檢查、心肺功能檢查等,應特別注意血糖、糖耐量、血脂、血凝指標。
5.確診依據
子宮內膜活檢、轉移病灶活檢、術后切除標本病理學檢查是診斷子宮內膜癌的金標準。
6.鑒別診斷
子宮內膜癌需與子宮頸癌、子宮肉瘤、輸卵管癌、卵巢癌、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子宮肌瘤、異常性子宮出血、老年性陰道炎等相鑒別。
7.遺傳咨詢和檢查
5%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與遺傳有關,此類子宮內膜癌平均發病時間要比散發性子宮內膜癌提前10~20年。對于年齡<50歲,尤其是有子宮內膜癌和/或結直腸癌家族史的患者,應考慮進行遺傳咨詢和檢查。
首選免疫組化方法檢測腫瘤是否存在DNA錯配修復缺陷(d-MMR),或者是檢測腫瘤是否存在微衛星不穩定(MSI)。d-MMR需要涵蓋所有的錯配修復蛋白,包括:MLH1、MSH2、PMS2,以及 MSH6。 上述檢查出現異常的患者,需要進一步行林奇綜合征的基因突變檢測。如果患者有明顯的子宮內膜癌和/或結直腸癌家族史,即使上述檢查結果正常,也需行遺傳咨詢和基因檢查。
普通女性一生中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在2.6%左右,而林奇綜合征女性則高達50%~60%。因此,對于林奇綜合征女性,每年都應常規進行婦科查體、經陰道超聲檢查以及子宮內膜活檢。林奇綜合征女性完成生育之后,可考慮施行預防性子宮切除術。林奇綜合征女性每年亦應常規進行結直腸鏡檢查排除結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