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又到中秋,你在香港還好嗎
書名: 寫給遠方的你(“水從黃河來”叢書)作者名: 鄧紅本章字數: 1589字更新時間: 2021-12-06 15:44:24
月到中秋分外明。阿萍,又到中秋節了,還記得我們在一起度過的中秋節嗎?轉瞬分別三十多年了,你在香港還好嗎?
阿萍是我剛入職時結識的同事,我們倆同一天入職。雖然我們只在一起共事了一年多,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報到那天是父親送我去的單位,看到阿萍身邊也有一個年長的男人,我以為是阿萍的父親,后來從別人的議論中得知那個男人是阿萍的丈夫,他們年齡相差近20歲,剛結婚不久。阿萍的丈夫是一位頗有名氣的雕塑家。那個時候,年輕貌美的阿萍與丈夫巨大的年齡差讓她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
阿萍是廣東人,說一口粵語,說“奶奶”都是“來來”,我們時常取笑她的口音。雖然阿萍比我大六歲,但我們很談得來,很快成了好朋友。阿萍不但長得漂亮,而且性格開朗,待人熱情,她把我當成親妹妹看待,她說跟我在一起特別放松,有什么話也都愿意和我說。
無聊的人們經常在背后對阿萍嘰嘰喳喳,說什么的都有。有時候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但阿萍卻滿不在乎,整日樂呵呵的,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樣,不時聽到她“咯咯”的笑聲。阿萍唱歌很好聽,沒人的時候,她會拿出兩顆花生,用手稍微捏開些縫,夾在耳朵上當耳環,再拿本雜志卷成話筒的形狀雙手舉在胸前,然后咿咿呀呀扭捏作態裝扮成歌星的樣子,載歌載舞表演給我看,常常把我逗得開懷大笑。那時我特別喜歡看電視劇《霍元甲》,阿萍便用粵語演唱《霍元甲》的插曲,我聽得如醉如癡,拉著她非要跟她學唱粵語歌曲。阿萍一句一句地教我,我還真學會了幾首粵語歌曲,直到現在依然會哼唱。
不知不覺到了中秋節,那時中秋節還沒有假期。不知為什么那天阿萍一直悶悶不樂,沒有了往日的歡笑。下午下班的時候,阿萍非要我去她家玩,我躊躇著不愿去,這個時候去她家多不合適啊,她丈夫威嚴的樣子讓我有些懼怕。可阿萍不容我分辯,拉著我就走。
到了阿萍家,她又笑靨如初,忙著給我拿水果、拿月餅,還要給我煮荷包蛋。我不喜歡吃荷包蛋,不讓她煮,可她不聽。她煮了荷包蛋,放上紅糖端給我要我吃,她說在她家鄉都是用荷包蛋來招待客人的。吃喝完畢,我開始參觀阿萍家,阿萍家被她收拾得干凈整潔清清爽爽。阿萍家有一處院落,角角落落放滿了造型各異的石膏像。看我對石膏像愛不釋手,阿萍隨手拿起一個說:“送給你啦!”
時間漸晚,我想趕在阿萍丈夫回來之前離開。阿萍看出我的心思,擺擺手對我說:“不用擔心他回來,他去陪他兒子了。”看到我不解的目光,阿萍沉吟了一下,給我講起她的故事。
阿萍和她丈夫是廣東老鄉,她傾慕他的才華所以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了他,并跟隨他來這里開創事業。他有一個正上高中的兒子,他兒子不接受阿萍,看見阿萍就像看到了敵人,處處和她作對。雖然離婚時兒子判給了前妻,但他畢竟是孩子的父親,應盡父親的責任。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阿萍最怕過節,越是團圓的日子她越孤單,所以今天硬是拉著我來她家過節,想讓我陪陪她。她說她都快要崩潰了。那個快樂的阿萍是她表演給別人看的,誰也不知道她私下里流了多少眼淚。我當時不知道該怎樣安慰她。我想起了自己喜歡的畫家徐悲鴻,我給她講了徐悲鴻和他夫人廖靜文的故事,當我說徐悲鴻比廖靜文大二十八歲時,阿萍吃驚地睜大了眼。得知我有一本廖靜文寫的回憶錄——《徐悲鴻一生》,阿萍激動地抓著我的手說一定要把這本書借給她看。
后來,阿萍的丈夫去了香港,她也隨丈夫去了香港。臨走前阿萍對我說不知道自己以后的命運會怎樣,但她永遠也不會忘記我這個妹妹。她說我是她見過的最善良、對人最真誠的女孩兒,她舍不得離開我,她說我們還會再見的。可是從那之后我和阿萍再也沒有見過面,那時通信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我和阿萍失去了聯系。
前些天我對女兒說起阿萍,看到我對阿萍滿滿的思念之情,女兒說要替我在中央電視臺的尋親節目報個名,讓強大的央視尋親團幫忙找找阿萍,讓我了卻心愿。
中秋之夜的明月寄托了人們的思念、懷念與想念。阿萍,又到中秋了,不知你可曾聽到我對你的呼喚……
(原載“河南思客”公眾號2019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