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君臣共治的天下(這就是中國歷史)
- 何孝榮主編
- 1603字
- 2021-12-30 14:10:54
踏滅北漢,征討大遼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時,南方只剩下福建的陳洪進和吳越國的錢俶,而他們其實早已臣服于大宋。在大宋周邊有威脅的勢力只有北方的北漢了。
此時的北漢,國力羸弱不堪,一直依靠遼國救濟。宋太宗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向大宋子民證明自己是個合格的好皇帝,決定出兵攻打北漢。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任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兵分四路,同時攻打太原。為鼓舞士氣,顯示必勝之心,二月,宋太宗御駕親征。
◆知識鏈接
兵貴神速
“兵貴神速”多用在兵法上,指統兵作戰貴在行軍迅速。
《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記載:“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嘉言曰:‘兵貴神速。’”
得知大宋出兵,遼景宗趕忙調兵遣將,派大將耶律沙為都統,率部救援北漢,還派出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樞密副使抹只等率精兵跟進。
為阻擊遼軍,宋太宗早就做好了安排。他派云州觀察使郭進帶領精兵,事先占領了有利地形白馬嶺,并在這里等候遼軍前來。白馬嶺附近有一條寬闊的河流,也是遼軍救援北漢的必經之路。遼軍趕到時,郭進已在此等候多時了。
耶律沙見宋軍有備而來,就想等耶律斜軫的援軍到了再發兵,但其他將領卻堅持兵貴神速,不宜拖延。耶律沙爭論不過,只好提前向宋軍發起進攻,結果被郭進打得落花流水。耶律沙也險些丟了性命,遼軍元氣大傷。
白馬嶺之戰使遼軍見識到了宋軍的厲害。遼國決定放棄北漢,不再參與北漢與大宋的戰爭,北漢徹底陷入了困境。
之后,宋太宗率軍抵達太原城下,指揮大軍全面攻城,晝夜不息。面對宋軍的猛烈進攻,太原城內的北漢軍堅持抵抗,不肯投降。不久,太原城內局勢急劇惡化,防御工事被打得破爛不堪,水和糧食也出現短缺,一些高級將領、官員開始陸續向宋軍投降。

▲宋元通寶

北漢皇帝劉繼元見此情景,終于死了心,決定投降。至此,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全面結束。
北漢皇帝投降之后,北漢的一名大將卻始終不肯屈服,仍然與宋軍作戰,這名大將就是劉繼業。他的驍勇善戰和忠誠之心讓宋太宗十分動容。宋太宗覺得這是一位忠勇雙全的人才,不忍心殺害,就讓劉繼元去招撫他。最后在劉繼元的勸說下,劉繼業歸順了大宋。
得到這樣一員虎將,宋太宗非常高興。宋太宗任命劉繼業為大將軍,讓他出任鄭州刺史,還讓他恢復原來的“楊”姓,改“繼業”為“業”。劉繼業就是楊業,也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楊令公。
為能超越前人,證明自己是個偉大的君主,宋太宗認為很有必要再把征討事業向前繼續推進一步。于是,他決定繼續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坐落在燕山山脈,分為以燕京(幽州)為主導的山前七州和以云州為重心的山后九州。燕云地區是中原各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防線。
公元938年,后晉的石敬瑭為了獲得遼國的支持,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中原仿佛頭懸利刃,時刻都會受到嚴重的威脅。中原政權也曾多次出兵,想奪回燕云十六州,但都無功而返。
宋太宗統一了中原后,想奪回燕云十六州,給自己的政治生涯畫上最為完美的一筆。于是,宋太宗在攻克太原后沒多久,就下詔要求大軍從太原出發,征討遼國。
◆知識鏈接
交子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發行于北宋仁宗年間。最初它只是一種存款憑證,后來四川的商人們為了避免攜帶大量銅錢去交易,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紙幣來流通。
公元1023年,宋仁宗對交子進行了整頓,發行了“官交子”。
一開始,宋軍獲了一些小勝利,但當兩軍在高粱河相遇后,宋軍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實際上,遼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早已是兵強馬壯、軍事人才眾多。
在高粱河,宋軍就遭遇了一個名叫耶律休哥的遼軍將領。耶律休哥智慧超群,用兵詭異,將宋太宗親自督戰、兵力占據優勢的宋軍打得潰不成軍,甚至還差點要了宋太宗的命!
宋軍大敗,無奈只能轉攻為守。但宋太宗的進攻卻惹怒了遼景宗,遼景宗下令攻打大宋。
為阻擊遼軍,宋太宗急忙派出人馬迎戰,雙方各有勝負。于是遼景宗任命耶律休哥全權負責對北宋的戰爭,在以后的戰爭中,大宋逐漸見識到了耶律休哥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