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君臣共治的天下(這就是中國歷史)
- 何孝榮主編
- 1833字
- 2021-12-30 14:10:58
宋夏戰爭
當時在中國的西部和北部邊陲分布著一些少數民族的部落,其中的一支名叫黨項,他們占據了現在的陜北、寧夏還有甘肅一帶,不過之前因為實力不強,名義上還接受大宋王朝的統治。
不過到了仁宗元寶元年(公元1038年),事情有了變化。
這一年,黨項人的首領李元昊雄心勃勃,決定脫離宋朝,建立自己的政權“夏”(史稱“西夏”),又寫信給宋朝,希望得到他們的承認,從此以后雙方是平起平坐的關系。
這封信震驚朝野,即便宋朝不喜歡動用武力,但是朝中還是有不少的大臣支持對這個西夏進行討伐,收回政權。宋仁宗也當即下詔,將之前曾經賜予李氏的各種職位頭銜通通革去,又準備集結大軍,進攻西夏,就這樣,持續三年的第一次宋夏戰爭由此爆發。
◆知識鏈接
互市
“互市”又叫“關市”,就是中原王朝在邊疆地區開辟的交易市場,保護官府或者私人和邊疆上的那些游牧民族進行商品貿易活動,互通有無,這樣可以讓游牧民族通過買賣、交換的方式獲得自己生活所需的各種用品,也就減少他們對邊境地區的襲擾。
不許宋使入夏都
慶歷和議達成后,雖然李元昊向宋稱臣,承認自己是“夏國主”,但是北宋每次派遣使臣到西夏,李元昊都不讓他們進入到夏國的都城來,這樣他就可以不用以臣子的禮節接待宋朝的使者了。
在這次仁宗朝的對夏戰爭中,先后出現了一大批宋代著名大臣的名字,比如范仲淹、韓琦等,后來都當上了宰輔的他們在這場戰爭中運籌帷幄,為將來執掌整個國家的權力積累了經驗。
從1040年開始,宋朝和西夏之間一共有三次大的戰役,分別是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砦(zhài)之戰。
宋康定元年(1040年)初,李元昊率大軍進攻延州,宋朝馬上命令將領劉平、石元孫前來救援,但這兩萬援軍卻在三川口陷入了西夏軍的包圍,最終全軍覆沒,隨后元昊又乘勝猛攻延州七天,沒想到天降大雪,擔心后方有失的李元昊這才撤了軍。這就是三川口之戰。
第二年,李元昊又率十萬大軍進攻渭州,在遇到宋朝將領任福的迎擊后,率領西夏軍詐敗,一路將宋軍引入了好水川的埋伏圈,宋軍再次大敗,主將任福也死在了戰場上。這就是好水川之戰。
宋慶歷二年(1042年),李元昊又興兵進攻宋朝疆土,這次的經歷和好水川之戰很像,宋軍又一次在定川寨陷入元昊的包圍圈,全軍覆沒,史稱定川寨之戰。
戰爭打了三年,三次戰役都是西夏獲得了勝利,宋朝損兵折將。但是西夏畢竟只是一個游牧部落的小國,連年征戰已經耗盡了西夏的財力,而在定川寨之戰之后,李元昊派出奇襲關中的部隊又被宋軍消滅,宋朝這邊已經將局勢穩住了。所以,這時交戰的雙方都在考慮握手言和。
雖然戰場上獲得了勝利,李元昊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雙方一打仗,宋朝就將邊境上的互市關閉了,這導致西夏境內的糧食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奇缺,社會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而宋朝那邊連吃三次敗仗,雖然口頭上喊著要重整軍隊、再來決斗,但是實際上早就不想再打了。
于是,慶歷二年(1042年),李元昊將西夏皇族李文貴派去了宋朝京城——東京,和宋朝開始和談,這邊宋仁宗也暗示可以接受西夏議和的建議,并讓太師龐籍全權進行議和。

經過反反復復的交涉,宋朝和西夏在慶歷四年(1044年)達成和議:西夏取消之前自立的帝號,向宋稱臣,并接受宋朝的封號,李元昊稱夏國主;宋朝每年要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的各大節日時,宋朝還要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雙方重開邊境貿易。
這次議和,因為發生在宋朝的慶歷年間,所以史稱“慶歷和議”。
◆知識鏈接
慶歷增幣
宋朝屢敗于西夏,北方的老對手——遼國也來趁火打劫,他們派大軍壓境,又派使者向宋朝索要關南十城,聲稱如果不給,那就不能繼續“澶淵之盟”了。宋朝只好妥協,最終談判的結果是將給遼國的歲幣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史稱“慶歷增幣”。
“慶歷和議”達成以后,宋朝和西夏雙方結束了戰爭狀態,宋朝通過互市也可以獲得一部分河西良馬,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西夏也得以休養生息。雙方這樣相安無事的局面持續了二十多年,一直到宋仁宗去世。
此后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的時候,宋朝和西夏之間戰事又起,和宋仁宗時屢戰屢敗不同,后來的宋朝在對西夏的戰爭中甚至逐漸掌握了主動權,但是到了宋徽宗的時候,北方邊境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勁敵遼國已腐朽不堪,被逐漸興起的金國取代,而和遼國仇深似海的宋朝聯金滅遼,這就讓西夏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而在靖康元年(1126年),滅亡了遼國的金國人撕毀了和宋朝的盟約,大舉南下,滅亡了北宋王朝。而那個已經奄奄一息的西夏,居然又恢復了往日的疆域,宋朝和西夏的戰爭,最終也就以宋的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