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報告(2020)
- 中國工程院化工 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編寫
- 1230字
- 2022-01-13 15:01:10
1.2 構筑健康的新材料產業生態鏈
據測算,2011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僅為0.8萬億元,到2019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已增長至4.5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了20%。目前,新材料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從追求大而全向高精尖轉型。總體上,我國新材料產業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水平。一是現有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低,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二是中高端產品比重小。究其關鍵原因和“卡脖子”的瓶頸:
一是部分關鍵性技術瓶頸不能突破:所需要關鍵性基礎原料無法完全自給,引進的國外生產技術和基礎設計吸收不良,導致部分裝置運行情況不佳。
二是大部分生產企業技術和設備單靠引進:導致產品相對單一,企業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足。
三是戰略規劃不盡科學并與市場需求脫鉤:產業雷同,產能過剩;自主研發少,研發創新乏力,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薄弱。
四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盡管我國專利申請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企業科研創新投入驅動力仍嚴重不足。
上述這些因素,使我國包括新材料企業在內的產業,基本上遵循了代工廠、引進、反向工程模仿等運行模式,在發展初期取得了短平快的效果。但在經歷了40余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后,新材料產業規劃千人一面,多為“模仿”,鮮有“創新”,已嚴重不適應我國產業體系現代化的前進步伐。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該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轉換觀念,夯實科學基礎,激勵技術創新,盡快構筑起健康的新材料產業生態鏈。
一是持續推進原創性基礎研究。用“養孩子”的長期投入模式,堅持不懈地投入到材料基礎科學和相應的社會科學研究,明確材料科學研究與材料技術研發的界限和范疇,使原創性材料基礎性研究為2030—2050年提供必要的科學基礎。
二是加強集成性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投入。對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活動,鼓勵以材料企業為主體的投入模式,從政府無償撥付項目經費向購買科技服務轉變,進一步改革政府資金運行和績效考核機制,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技術和產業發展經費審計管理制度。
三是科學調控相關的技術創新活動責權利。鼓勵企業為主承擔技術創新活動,改變企業獲取政府資金造成新的市場不公平競爭狀態;理順實體產業與金融投資的關系,改革實體經濟或制造業-銀行金融業之間利差過大的問題,形成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進步的基本條件。
四是健全嚴格的知識產權與專利保護制度。健全知識產權制度,加強材料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推進材料技術標準工作,培育和提高材料領域自主創新能力。運用知識產權制度進一步形成激勵創新、加速創新成果擴散和應用的體制和機制。
五是加強新材料發展戰略和體制機制科學研究。明晰政府與市場界限,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改善發展環境,引導培育材料骨干企業,扶持中小創新企業,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在我國經濟整體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階段過渡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用好“創新推動力”和“市場驅動力”。
六是進一步試點新材料系列改革新措施。繼續積極推進新材料產業折子工程、發展指南、首臺套裝備應用、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機制、重點平臺建設、新材料標準領航行動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