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血液的功能
血液是在心臟和血管里流動著的一種紅色的、不透明的黏稠液體,它具有運輸、調節、免疫、防御及止血功能,液態的血漿和有形的血細胞組成全血。血細胞分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一、全血功能
1.運輸功能
機體進行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物質(氧、糖類、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電解質、水等)自外界經消化器官攝入后,通過血液輸送到各組織器官;機體在物質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肌酐、酸性代謝產物以及過多的水分也通過血液經腎、皮膚、呼吸器官及腸道排出體外。此外,血紅蛋白攜帶氧、運鐵蛋白攜帶鐵等方面也很重要。
2.調節功能
機體各組織要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需要一個適宜的物理、化學環境,包括適宜的溫度、酸堿度、滲透壓以及離子濃度等。當這些物理、化學條件改變時,機體活動將不能正常進行。
血漿具有比較恒定的酸堿度,pH為7.35~7.45。細胞內的新陳代謝要求適宜的酸堿度,而血漿酸堿度可通過組織間液影響全身組織細胞酸堿度,故保持血漿酸堿度的恒定極為重要。人體不斷產生酸性物質(如乳酸、碳酸、硫酸、磷酸、丙酮酸等)和堿性物質(有機酸鹽),但血液pH值僅在小范圍內變動,這是因為血液中有強大的酸堿緩沖系統。
血漿滲透壓包括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兩種,前者來自血漿中的晶體物質(電解質、葡萄糖和尿素等),后者由血漿蛋白形成,白蛋白是維持膠體滲透壓的重要因素。血漿不但可以維持血漿本身及細胞外液的酸堿平衡,而且可以通過膠體滲透壓調節體液平衡。
另外,血液能吸收體內產生的熱量,通過血液循環運送到體表散發,保持體溫恒定。
3.免疫、防御功能
① 白細胞能直接吞噬、殺滅和清除微生物及其毒素,分泌抗體和細胞因子參與免疫反應,釋放組胺擴張毛細血管,提高毛細血管通透性,便于吞噬細胞發揮吞噬作用。
② 紅細胞具有免疫黏附作用。
③ 血漿中補體、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白介素、溶菌酶等有免疫作用。
4.凝血、止血、抗凝血功能
① 止血和凝血功能主要由血液中的血小板和血漿中的凝血因子完成。
② 抗凝血功能主要由血液中的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和嗜堿粒細胞釋放肝素參與抗凝血完成。
二、血細胞和血漿功能
1.紅細胞
(1)形態 雙凹圓盤形、無核、邊緣厚、中央薄、淡紅色。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紅蛋白。
(2)生理功能 運輸氧與二氧化碳,調節酸堿平衡,維持體內pH值恒定。
(3)生成與破壞 出生前不同時期紅細胞分別在卵黃囊、肝臟、脾臟和骨髓中生成,出生后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成年后椎骨、胸骨和肋骨是終身產生紅細胞的場所。紅細胞從生成到成熟要經過原始、早幼、中幼、晚幼、網織紅細胞和成熟紅細胞幾個階段,這一過程約需5d。紅細胞的壽命約120d,衰老的紅細胞由肝、脾中的巨噬細胞吞噬分解。血紅蛋白分解為珠蛋白、鐵和血紅素,珠蛋白和鐵可重新吸收利用,血紅素轉化為膽紅素通過腸道及腎臟排出體外。
2.白細胞
(1)分類 一般分為三類五種。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粒細胞又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嗜堿粒細胞。
(2)生理功能 中性粒細胞具有吞噬和分解微生物的功能,是機體急性炎癥時的主要反應細胞;嗜酸粒細胞具有吞噬和溶菌功能,是寄生蟲和變態反應性疾病的主要反應細胞;嗜堿粒細胞具有產生組胺和肝素功能,組胺擴張血管使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強,肝素具有抗凝作用使血液保持液態;單核細胞具有強大的吞噬作用,并激活免疫應答反應;淋巴細胞分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參與細胞免疫釋放淋巴因子,對微生物及其毒性物質進行殺滅和清除;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分泌相應抗體中和微生物和有毒物質。
(3)生成與破壞 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原始淋巴細胞在骨髓內產生,成熟淋巴細胞由骨髓產生的原始淋巴細胞移行至淋巴器官(如淋巴結、脾臟、胸腺等)發育而成,并釋放入外周血和組織中。白細胞從生成到成熟要經過原始、幼稚、成熟三個階段。白細胞在外周血中存活期較短,一般3~5d,最長10d,但有的淋巴細胞可生存100d以上甚至數年。衰老的白細胞由肝、脾內的巨噬細胞吞噬、破壞、分解。
3.血小板
(1)形態 形態多樣,大小不一,呈圓形、橢圓形、桿狀、逗號狀、蝌蚪狀等。
(2)生理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血塊收縮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3)生成與破壞 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細胞產生,發育過程要經過原始、幼稚、成熟巨核細胞和成熟血小板幾個階段。血小板的壽命為7~14d,衰老的血小板由脾、肝和骨髓中的巨噬細胞吞噬、破壞和分解。
4.血漿功能
主要有營養功能、維持膠體滲透壓、維持酸堿平衡、運輸功能、調節功能、免疫功能、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血型是人類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達了產生抗原-抗體系統的遺傳特性。狹義上指紅細胞抗原的差異,廣義上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等血液各成分的抗原的不同。1900年Landsteiner根據紅細胞表面上存在的特異性抗原,將人的紅細胞分為A、B、O三種類型。1902年Von Decastello和Sturli發現了第4種血型,即AB型,也是ABO血型系統中最少的一種血型。ABO血型在臨床輸血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血型系統是指不同血型抗原之間的關系。在發現了許多紅細胞血型抗原之后,人們就對這些抗原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方法是群體調查。如果某一血型頻率在另一血型系統各抗原中呈均勻分布,說明這兩種血型抗原在遺傳上是各自獨立的,也可以說控制這兩種血型抗原的基因位點是在不同對的染色體上,遺傳時服從自由組合規律,也可以是在同一對染色體的不同位點上,但遺傳距離甚遠,在減數分裂時發生交換重組而獨立遺傳,這兩種血型抗原就屬于兩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