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野鳥
- 王鳳琴 盧學強 邵曉龍等著 陳建中等攝
- 7073字
- 2022-01-07 18:15:57
二、 雁形目ANSERIFORMES
(二)鴨科 Anatidae
典型游禽,雌雄同色或異色。雌雄異色時雄鳥羽色鮮艷。嘴多上下扁平,頸較細長,翅狹長而尖,適于長途快速飛行。
6 鴻雁(hóng yàn)Anser cygnoid 旅鳥
英文名 Swan Goose
別名 原鵝 大雁
識別要點 體長約88cm,雌雄同色。家鵝的祖先。嘴黑色,基部有一個白色細環,將嘴和額分開。喉和前頸乳白色,前后頸有一明顯分界線。馴養品種較胖,嘴基長有瘤狀物。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地區,喜結群,飛行時排列成極整齊的“一”字形或“人”字形,速度緩慢,徐徐向前。
食性 主要以各種草本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IUCN級別 易危Vulnerable(VU)
7 豆雁 (dòu yàn) Anser fabalis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Bean Goose
別名 大雁 黃勺
識別要點 體長約80cm,雌雄同色。頭頸顏色較深。嘴黑而厚,具橘黃色的環帶,下嘴基部厚度為7~10mm。腿橙黃色。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的平原草地、沼澤、水庫、江河及附近農田地區,喜群居,尤其是遷徙季節。飛翔時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食性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8 短嘴豆雁(duǎn zuǐ dòu yàn)Anser serrirostris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Tundra Bean Goose
識別要點 體長約80cm,雌雄同色。頭頸顏色較深。嘴黑而厚,具橘黃色的環帶,下嘴基部較厚達13mm。腿為橙黃色。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的平原草地、沼澤、水庫、江河及附近農田地區,喜群居,尤其是遷徙季節。飛翔時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食性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9 灰雁 (huī yàn)Anser anser 旅鳥
英文名 Greylag Goose
別名 大雁 紅嘴雁
識別要點 體長約76cm,雌雄同色。體羽較其他雁類淡。飛羽黑褐色,覆羽灰褐色,飛行中對比明顯。嘴、腳粉紅色。
生態特征 游禽,主要棲息于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遷徙時結成大群,平時常結成小群游蕩在水面上,飛行中大頭和粗頸非常明顯。
食性 以水生植物及少量的水生動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10 白額雁 (bái é yàn)Anser albifrons 旅鳥
英文名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別名 沙白
識別要點 體長70~85cm,雌雄同色。灰褐色的雁,嘴粉紅色,基部與前額間有一白色斑塊環繞嘴基。下體有不規則黑斑。幼鳥腹部無橫斑。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較寬闊的水域及其附近的平原草地、沼澤、農田,多數時間在陸地上休息或覓食,常結小群以家族形式活動。
食性 主要以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11 小白額雁 (xiǎo bái é yàn) Anser erythropus 旅鳥
英文名 Lesser White-fronted Goose
識別要點 體長約62cm,雌雄同色。體型較白額雁小,嘴、腳較短。嘴周圍白色斑塊較白額雁大,有金眼圈。腹部暗色斑塊較小。幼鳥較成鳥色淡,額上無白斑,腹部也無黑色斑塊。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水域附近的平原草地、沼澤、農田,多數時間在陸地上休息或覓食,常結小群活動。
食性 主要以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IUCN級別 易危Vulnerable(VU)


12 斑頭雁 (bān tóu yàn)Anser indicus 迷鳥
英文名 Bar-headed Goose
識別要點 體長約70cm,雌雄同色。淺灰色的雁,頭和頸側白色,頭后有兩道黑色條紋。嘴、腳為橙黃色。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水邊草灘或游于淺水中。
食性 主要以植物為食,也吃一些小型動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13 加拿大雁(jiā ná dà yàn)Branta canadensis 迷鳥
英文名 Canada Goose
識別要點 體長約100cm,雌雄同色。身體灰色,頭頸黑色,眼后至喉部有白色斑塊。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水庫、江河及附近農田地區。
食性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永定新河

14 疣鼻天鵝 (yóu bí tiān' é)Cygnus olor 旅鳥
英文名 Mute Swan
別名 啞聲天鵝
識別要點 體長約150cm,雌雄同色。全身白色,嘴橘紅色,基部黑色,前額有一黑色疣狀突起。雌鳥體型較小,前額疣狀突起不明顯。幼鳥無疣狀突。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水草豐盛的開闊湖泊、水塘、沼澤、水流緩慢的河流等地,常成對或以家族群體活動。
食性 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15 小天鵝(xiǎo tiān' é)Cygnus columbianus 旅鳥
英文名 Tundra Swan
別名 嘯聲天鵝
識別要點 體長約142cm,雌雄同色。全身潔白,嘴黑,基部黃色不前延至鼻孔之下,幼鳥全身灰褐色。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的湖泊、水塘、沼澤、水流緩慢的河流等地。喜結小群或以家族群體活動,并常與另兩種天鵝混在同一水面活動。
食性 以植物性食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16 大天鵝 (dà tiān' é)Cygnus cygnus 旅鳥
英文名 Whooper Swan
別名 黃嘴天鵝
識別要點 體長約155cm,雌雄同色。全身白色,嘴黑,基部黃色向前延伸至鼻孔之下。幼鳥全身污白色,尤其頭頸部羽色較暗。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開闊水域,善游泳,常以家族為單位結成小群活動。覓食時頭常向下,伸入水中,能挖掘污泥中的食物。
食性 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17 翹鼻麻鴨(qiào bí má yā)Tadorna tadorna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Common Shelduck
別名 冠鴨
識別要點 體長約60cm,雌雄同色。大型黑白體色的鴨類,胸至肩部有一環繞的栗色環帶。繁殖羽雄鳥紅色的嘴基部有一瘤狀突起。雌鳥羽色較淡。幼鳥無胸帶。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水域及附近沼澤地,常成對或小群活動。
食性 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沿海海濱


18 赤麻鴨 (chì má yā) Tadorna ferruginea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Ruddy Shelduck
別名 黃鴨 寒鴨
識別要點 體長約63cm,雌雄同色。全身黃褐色。雄鳥繁殖羽頸基部有一窄的黑色領環,飛行時白色的翅上覆羽和銅綠色的翼鏡非常明顯。雌鳥色淡,頸基部無黑色領環。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湖泊、水塘等水草豐美地帶,多在晨昏活動。性膽小。
食性 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19 鴛鴦 (yuān ? yāng) Aix galericulata 旅鳥
英文名 Mandarin Duck
識別要點 體長約40cm,雌雄異色。雄鳥羽色艷麗,有醒目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橙黃色的帆狀羽飾。雌鳥體羽灰色,有白眼圈和眼后白紋。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水域,常成群活動,尤其是遷徙季節。善游泳和潛水,主要在白天覓食。除在水上活動外,也常到陸上活動和覓食。
食性 雜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塘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20 赤膀鴨 (chì bǎng yā)Mareca strepera 旅鳥
英文名 Gadwall
識別要點 體長約50cm,雌雄異色。雄鳥嘴黑色,身體灰褐色,有顯眼的黑色臀部,頭部有一暗褐色、較長的過眼紋,翼鏡黑白二色,飛行時尤為明顯。雌鳥喙橙黃色,斑紋明顯,翼鏡白色,與綠頭鴨雌鳥相似,但較細瘦,頭部顏色較淺。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中。
食性 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也到農田或岸上食植物種子等。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21 羅紋鴨 (luó wén yā)Mareca falcata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Falcated Duck
識別要點 體長約50cm,雌雄異色。雄鳥頭大、深色而有光澤,額基有一白斑很顯眼。三級飛羽特別長而彎曲。雌鳥較小,全身暗褐色,有雜紋。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河流、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域,喜結群,白天多在水面上休息游蕩,清晨或黃昏飛到農田或淺水處。
食性 取食水生植物嫩葉、草籽等,也吃小型無脊椎動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IUCN級別 近危Near Threatened(NT)


22 赤頸鴨 (chì jǐng yā)Mareca penelope 旅鳥
英文名 Eurasion Wigeon
別名 鵝仔鴨 貓鴨
識別要點 體長約47cm,雌雄異色。嘴鉛色,先端黑色。雄鳥頭頸棕色,額至頭頂有一黃色縱帶,飛行時翅上有黑、白、綠三色形成鮮明對比,尾下覆羽黑色。雌鳥色暗,尾下覆羽白色。
生態特征 游禽,喜歡在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中活動,常結群活動,也和其他鴨類混群;善游泳,飛行快,有危險時能直接從水中或地上沖起。在淺水或農田覓食。
食性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23 綠頭鴨 (lǜ tóu yā)Anas platyrhynchos 夏候鳥、旅鳥
英文名 Mallard
識別要點 體長約58cm,雌雄異色。雄鳥頭、上頸綠色,翼鏡紫色,上下緣具寬的白邊,飛行時極醒目,胸部栗色,頸與胸間有一白色領環。雌鳥羽毛呈褐色斑紋狀。
生態特征 游禽,主要棲息于水生植物豐富的湖泊、河流等水域,集群,晨昏覓食。
食性 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常到農田覓食種子。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24 斑嘴鴨 (bān zuǐ yā)Anas zonorhyncha 夏候鳥、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Eastern Spot-billed Duck
別名 黃嘴尖鴨 大白眉
識別要點 體長約60cm,雌雄同色。頭頂黑色,眉紋淡黃色,有黑色過眼紋。嘴黑色,有黃斑。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各類大小湖泊、水庫、沼澤地帶,成群活動,善游泳,有時漂浮在水面上休息。晨昏活動、覓食。
食性 主要食植物性食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25 針尾鴨 (zhēn wěi yā)Anas acuta 旅鳥
英文名 Northern Pintail
別名 尖尾鴨
識別要點 體長約55cm,雌雄異色。外形俊雅的淺水鴨,頸長,尾羽長而尖,游泳時長長的尾部翹起。雄鳥身體灰色,頭深栗色,胸部白色。雌鳥呈褐色斑駁狀。
生態特征 游禽,喜集群,性極膽怯,白天常隱于葦叢或游蕩于遠離岸邊的水面,只晨昏到淺水處或田地覓食。
食性 主要食植物性食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26 綠翅鴨 (lǜ chì yā) Anas crecca 旅鳥
英文名 Green-winged Teal
識別要點 體長約37cm,雌雄異色。身體細小,在鴨群中很明顯。雄鳥頭部有褐綠相間的花紋,雌鳥全身斑紋狀。飛行時可見雌雄鳥翅上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翼鏡,翼鏡前后緣有白邊。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的水生植物茂盛的各種水域中,飛行快速。每日覓食時間較長,休息多在水邊地上或湖中小島上。
食性 主要食植物性食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27 琵嘴鴨 (pí zuǐ yā)Spatula clypeata 旅鳥
英文名 Northern Shoveler
識別要點 體長約50cm,雌雄異色。特征是有比頭長的鏟狀大嘴。雄鳥頭暗綠色,胸部白色,腹部和兩脅栗色。雌鳥褐色,頭頂至后頸有淺色斑紋。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的水域,主要用鏟形嘴在泥土中掘食,也能在水面上來回擺動,通過濾水方式收集食物,還常常頭朝下在水底覓食。通常在白天活動,休息時在岸邊。
食性 主要食螺、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魚、蛙等動物性食物,也食水藻、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28 白眉鴨 (bái méi yā)Spatula querquedula 旅鳥
英文名 Garganey
識別要點 體長約40cm,雌雄異色。雄鳥頭部有寬闊的白色眉紋,一直延伸到頭后,極為醒目。雌鳥黑褐色,眉紋不明顯,但眼下還有一淺色紋,呈雙眉狀。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各種開闊水域中,常在水草隱蔽處活動和覓食,受驚嚇可從水中直飛沖出,飛行迅速。
食性 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29 花臉鴨(huā liǎn yā)Sibirionetta formosa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Baikal Teal
識別要點 體長約42cm,雌雄異色。雄鳥繁殖羽極為艷麗,臉部由黃、綠、黑、白等多種色彩組成的花斑極為醒目。雌鳥暗褐色,臉側有白色條紋,眼后有白色與深褐色相間的眉紋。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野外鑒別較困難,但雌雄鳥嘴基均有一白色小圓點。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水草豐盛的水域,多在淺水中活動。
食性 食水生植物、草籽等。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30 赤嘴潛鴨(chì zuǐ qián yā) Netta rufina 旅鳥
英文名 Red-crested Pochard
識別要點 體長約55cm,雌雄異色。雄鳥繁殖羽銹紅色的頭部和橘紅色的嘴與黑色的頸、前胸成鮮明對比,兩脅白色,飛行時翼上和翼下的大型白斑極為醒目。雌鳥通體褐色,頭兩側、頸側、喉為白色。嘴雄鳥赤紅色,雌鳥黑灰色,帶黃色嘴尖。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的淡水湖泊、江河等水域。
食性 食物主要為水藻、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嫩芽、莖和種子,有時也到岸上覓食青草和其他禾本科植物種子或草籽,冬季有時也到農田覓食散落的谷粒。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31 紅頭潛鴨 (hóng tóu qián yā)Aythya ferina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Common Pochard
別名 蒲棒頭
識別要點 體長約46cm,雌雄異色。雄鳥身體灰色,頭頸紅棕色,尾和胸黑褐色。雌鳥頭頸棕褐色,臉部有淺色弧形圖案。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白天多漂浮在水面上睡覺,也成群在岸邊休息;晨昏覓食,主要通過潛水取食。
食性 食物主要是植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IUCN級別 易危Vulnerable(VU)


32 青頭潛鴨 (qīng tóu qián yā)Aythya baeri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Baer’s Pochard
別名 貓叫鴨
識別要點 體長約45cm,雌雄同色。頭和頸黑綠色而有光澤,眼白色,胸部暗栗色。脅部白色和褐色相間。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富有水生植物的水域,常成對或小群活動于水生植物叢中,性膽小,遇驚嚇常隱藏于葦叢中。主要通過潛水覓食。
食性 雜食,但主要以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Ⅰ級保護鳥類; IUCN級別 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


33 白眼潛鴨 (bái yǎn qián yā)Aythya nyroca 夏候鳥、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Ferruginous Duck
別名 東方白眼鴨
識別要點 體長約41cm,雌雄異色。繁殖羽的雄鳥身體呈較深的暗栗色,眼白色,飛行時腹中部和翅上、翅下的白色與暗色體羽反差強烈。雌鳥體色更暗。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常潛伏于蘆葦和水草中,性膽小而機警。通過潛水覓食。
食性 雜食,但主要以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IUCN級別 近危Near Threatened(NT)


34 鳳頭潛鴨 (fèng tóu qián yā)Aythya fuligula 旅鳥
英文名 Tufted Duck
別名 鳳頭鴨 小辮黑
識別要點 體長約42cm,雌雄異色。雄鳥頭頸、上體黑色,有明顯的冠羽,腹部及兩脅白色。雌鳥全身深褐色,冠羽較雄鳥短。
生態特征 游禽,棲息于開闊的水域,性喜成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多在白天活動,主要通過潛水覓食。
食性 雜食,但主要以動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35 斑背潛鴨 (bān bèi qián yā)Aythya marila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Greater Scaup
識別要點 體長約48cm,雌雄異色。雄鳥頭、頸黑綠色,上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色,胸黑色,腹部、兩脅和翼鏡白色。雌鳥體羽褐色,嘴基部有白色帶狀斑紋,臉側有淺色斑紋。嘴鉛藍色,帶黑尖,腳鉛藍色,虹膜金黃色。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開闊的水域,善游泳和潛水。
食性 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36 斑臉海番鴨 (bān liǎn hǎi fān yā)Melanitta fusca 旅鳥
英文名 Velvet Scoter
識別要點 體長約58cm,雌雄異色。雄鳥通體黑色,眼后有一半月形白斑,嘴紅色,基部有一黑色瘤狀物。雌鳥暗褐色,耳部和上嘴基部各有一白斑。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開闊的水域,善游泳和潛水。
食性 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IUCN級別 易危Vulnerable(VU)

37 長尾鴨 (cháng wěi yā)Clangula hyemalis 罕見冬候鳥
英文名 Long-tailed Duck
識別要點 體長約58 cm,雌雄異色。雄鳥尾羽特長;非繁殖羽頭頸白色,肩羽白色,特別延長,胸黑色,腹部白色,其余體羽褐色;繁殖羽除眼周和腹部白色外,其余為褐色。雌鳥上體淡褐色,下體白色。虹膜紅褐色,嘴黑色。
生態特征 棲息于沿海、內陸湖泊水域。
食性 以動物性食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IUCN級別 易危Vulnerable(VU)

38 鵲鴨 (què yā) Bucephala clangula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Common Goldeneye
別名 喜鵲鴨 雁嘴 太陽高
識別要點 體長約48cm,雌雄異色。身體短厚。雄鳥黑白對比明顯,頭、上頸黑綠色,眼下有一大白色圓形斑。雌鳥暗褐色,頸基部有白色頸環。嘴黑色,有黃尖。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湖泊和水流緩慢的江河,游泳時尾向上翹起,主要通過潛水覓食,一次能在水下潛水約30秒,飛行快而有力。
食性 主要以小型動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39 斑頭秋沙鴨(bān tóu qiū shā yā)Mergellus albellus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Smew
別名 小魚鴨 白秋沙鴨
識別要點 體長約40cm,雌雄異色。秋沙鴨中體型最小和嘴最短的一種。雄鳥頭、頸白色,眼周黑色,頭頂兩側有顯著的黑斑,在白色的頭上很醒目。雌鳥灰褐色,頭部栗色,喉頰白色。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湖泊、江河等水域,主要通過潛水覓食,大部分時間在水中頻繁潛水,很少上岸。飛行快而有力。
食性 主要以小型動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40 普通秋沙鴨 (pǔ tōng qiū shā yā)Mergus merganser 旅鳥
英文名 Common Merganser
別名 東方魚鴨
識別要點 體長約68cm,雌雄異色。秋沙鴨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嘴細長,紅色。雄鳥頭黑褐色,下體乳黃色。雌鳥頭、頸棕褐色,和淡色的胸部界限明顯。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開闊水域,常結小群,遷徙時成大群,游泳時頸伸得很直,善游泳和潛水,也能在地面行走。
食性 食物主要為小魚,也大量捕食軟體動物、甲殼類、石蠶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41 紅胸秋沙鴨(hóng xiōng qiū shā yā)Mergus serrator 旅鳥、冬候鳥
英文名 Red-breasted Merganser
識別要點 體長約60cm,雌雄異色。嘴細長,紅色。雄鳥頭黑色,具羽冠,上頸白色,下頸和胸銹紅色,下體白色。雌鳥頭、頸棕色,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開闊水域,善游泳和潛水。
食性 主要以小魚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海濱


42 中華秋沙鴨(zhōng huá qiū shā yā)Mergus squamatus 罕見旅鳥
英文名 Scaly-sided Merganser
識別要點 體長約58cm,雌雄異色。雄鳥頭和上頸黑色,頭頂具黑色雙冠狀,上背黑色,下背和腰白色,羽端有黑色同心斑紋,下體白色,兩脅有黑色同心斑紋。雌鳥頭棕褐色,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胸和兩脅具黑色鱗狀斑。嘴紅色,腳紅色,虹膜褐色。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開闊水域,常結小群,善游泳和潛水,也能在地面行走。
食性 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Ⅰ級保護鳥類;IUCN級別 瀕危Endangered(EN)


43 白頭硬尾鴨(bái tóu yìng wěi yā)Oxyura leucocephala 迷鳥
英文名 White-headed Duck
識別要點 體長約48cm,雌雄異色。嘴亮藍色,基部隆起,尾尖而硬,在水中常常高高豎起。雄鳥頭白色,頭頂黑色,上體栗灰色,胸和兩脅栗色。雌鳥頭黑色,眼下有一白色縱紋從嘴基到枕部。
生態特征 游禽,喜棲息于開闊水域,常結小群,善游泳和潛水。
食性 主要以植物為食。
最佳觀鳥時間
最佳觀鳥地點 北大港濕地
保護級別 國家Ⅰ級保護鳥類;IUCN級別 瀕危Endangered(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