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病防治新技術寶典
- 董世山 許利軍 陳立功主編
- 767字
- 2021-12-24 18:01:30
十二、豬輪狀病毒病
豬輪狀病毒病是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發生于仔豬,臨床以厭食、嘔吐、腹瀉、脫水為特征。
【病原】豬輪狀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可分為A、B、C、D、E、F 6個群,其中C群和E群主要感染豬,A群、B群病毒也可感染豬。
【流行特點】各種日齡豬均可發病,但發病豬多為2~6周齡,10~35日齡仔豬發病數量最多。日齡越小,發病率一般為50%~80%,死亡率為1%~10%。本病多發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糞?口途徑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但也能經呼吸道和垂直傳播。
【臨床癥狀】病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活動,乳豬吃奶后嘔吐,嚴重腹瀉,糞便呈水樣、半固體狀、糊狀或乳清樣并含有絮狀物。糞便呈黃色(圖1?115)、黃綠色、灰白色或黑色,一般持續4~8d,脫水嚴重時,體重可減輕30%。日齡越小,發病程度和死亡率越高。中豬和大豬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癥狀。
圖1?115 病豬排黃色稀糞便(陳立功供圖)
【病理特征】剖檢病變主要限于消化道。胃內充滿凝乳塊和乳汁。腸管菲薄、半透明,腸內容物為漿液性或水樣、灰黃色或灰黑色,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水腫。鏡檢常見空腸、回腸絨毛短縮,隱窩伸長。
【診斷要點】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特征,即可作出初步診斷。剖檢豬取腸內容物和腸系膜淋巴結;待檢活豬,取排泄物于離心管中,2~8℃保存,送實驗室采用實時熒光定量RT?PCR或RT?PCR檢測。
【類癥鑒別】本病應與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仔豬黃痢、仔豬白痢等腹瀉性疾病相鑒別。
【防治措施】預防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主要依靠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抵抗力。主動免疫很難在短時間內產生較強的免疫力。免疫母豬所產的仔豬吃到初乳,產生被動免疫,或新生仔豬口服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也能得到保護。
病豬應立即隔離,加強護理,清除糞便及其污染的墊草,消毒被污染的環境和用具。適當對癥治療,內服收斂劑,使用抗菌藥物防止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