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藥環境毒理學基礎
- 萬樹青 李麗春 張瑞明編著
- 1812字
- 2021-12-24 19:27:14
前言
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茂密的森林,秀麗的山川河流,袤無邊的大草原,肥沃的土壤,上有藍天,下有海洋,還有我們筑起的家園。得益于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人類在距今500萬年的第三紀上新世從猿類分化出來,從爬行到直立,從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到現代化農業。18世紀,人類步入工業文明,經歷了蒸汽機時代、電氣化時代和計算機時代,實現了產業的信息化與網絡化。人類的文明,促進了人類自身的發展、知識的爆炸和財富的積累。
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推進,環境問題凸現出來。由于人類瘋狂地向大自然掠取,大量森林被砍伐,草原被墾植,大量動物被捕殺。結果是土表植被被破壞、生物物種急劇減少、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劫難,土地沙化、塵土飛揚、洪水泛濫、山體滑坡、氣候異常、冰川融化、地震、海嘯、火山噴發、龍卷風、氣旋等自然災害接踵而來,吞食了無數的生命。人類生存的環境受到極大的威脅。
化學農藥是20世紀30~40年代現代農業發展的產物,1939年瑞士科學家Paul Müller發現了滴滴涕(DDT)的殺蟲作用,并因此獲得了194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現代化學合成農藥的里程碑。隨后化學合成了有機磷酸酯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等農藥。至今世界有機合成化學農藥的歷史已有八十多年,化學農藥在保護作物和控制人畜疾病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化學品。
1962年,美國的Rachel Carson女士編寫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論述了化學合成殺蟲劑對大自然的危害,喚起了人們對農藥殘留的重視,導致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相繼停用高殘留的滴滴涕(DDT)、六六六等有機氯農藥。1996年3月,美國的兩位科學家Theo Colborn、John Peterson Myers和科學記者Dianne Dumanoski聯合創作了《痛失未來》一書(Our Stolen Future: Are We Threatening Our Fertility, Intelligence, and Survival?),向人們介紹了激素殺手(hormone disrupters)的危害。它們隱藏在泛使用的有毒化學藥品,主要是殺蟲劑里,這些殺蟲劑不但殘留在食物里,而且滲入地下水,還常常混進飲用水里。它們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干擾激素平衡,造成人類生育繁衍的危機。
《痛失未來》的作者就人類的生存問題向我們又一次敲響了警鐘。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戈爾在為《寂靜的春天》30周年紀念版寫過前言后又為《痛失未來》作序。這足顯整個社會對農藥的重視,農藥對人類活動的重要影響。這本書的出版使社會對農藥——這類釋放到環境中的化學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農藥的一些國際公約相繼簽署生效。
2001年5月22日,127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簽署了《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英文為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所以該公約也被稱為POPs公約,2004年11月11日,該公約正式對中國生效。
編寫本書的目的是使人們認識到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生物有機體的傷害,特別是對人體的傷害。為了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和對人畜的毒性,有必要深入了解施用化學農藥后,它們在環境中的歸宿,它們是如何進入生物體內,在機體內是如何代謝轉化的,致毒的機理又是什么等。只有了解這些問題,才有可能有效防范和減輕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和人畜的傷害。
由于化學農藥的泛應用,農藥殘留問題不可避免,環境毒理學和農藥環境毒理學是突破包圍的一種工具。利用這個工具可以降低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減輕和消除因環境毒物或化學農藥對人們心靈帶來的恐懼與不安。同時毒理學作為一種武器,將在環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書是作者長期從事農藥學和農藥環境毒理學教學和農田生態安全性研究工作的總結,是在原《環境毒理學》講義基礎上重新編排整理而成的,在此要特別感謝我的二位已畢業的研究生的支持與幫助,當聽聞要編書的信息后,他們第一時間主動提出參與此書的編寫工作。其中第十一章是由李麗春博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撰寫,書中涉及生態安全風險評估內容由李麗春博士補充,第五章由張瑞明工程師(東中科英海科技有限公司)撰寫,他們正在從事農藥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工作,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們借助本書將自己的研究工作體會和經驗貢獻給熱愛環保事業的讀者。
在本書出版之際,須特別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對本書書稿的認真審核,本書責任編輯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李麗春和張瑞明對全書進行了文字處理和編排工作。
科學技術進步,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濟騰飛,人們享受著財富帶來的幸福感。但在科技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有責任保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留住我們的青山綠水,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消除污染,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萬樹青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