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商軍出海
- 意識上傳之史前遺物
- 有攸往夙吉
- 1979字
- 2021-12-19 09:51:27
商朝大將黃飛虎,在東海之濱,望著茫茫大海,思緒凝重,心急如焚。
他們黃家,六代忠良,滿門忠烈。他也不曾給列祖列宗丟臉。
但是,這次遇到的事,太憋屈了。
這事來的太突然了,從周文王誓師起兵,到商朝國都失守、紂王自焚,也就一個多月。這點時間,甚至不夠信使傳遞消息。
他帶著20萬商朝軍隊的精銳,在對夷的前線,連戰連捷。
可是正要成為凱旋之師,班師回朝時,朝沒了!
史料記載中,率領20大軍的是商朝大將——蜚廉,正是后世傳說中的黃飛虎。
《封神演義》中的黃飛虎,是陣亡后魂魄入封神榜,姜子牙封神時,其被封為“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大帝”之神,乃五岳之首,總管天地人間吉兇禍福,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中國民間崇拜他為東岳大帝。
正當黃飛虎決心帶兵打回去,為國為家報仇雪恨時,商王的信使來了。帶來了紂王最后的明確命令。告訴他有更重要、更困難的事去做。
雖然這個命令不一定是出自紂王本人,但他死了,也沒地方核對了。
商紂王,在自焚臨死前,很可能在牧野之戰前,就已經預料到他不可能勝利。他安排親信帶著“白玉”,一路向東,找到了黃飛虎。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紂王最后也是被人利用的。
一股神秘力量,安排他“自焚”了,然后偷偷把“白玉”帶出了中原,暫時離開了這個兵荒馬亂的文明。
不管最后黃飛虎接到的是紂王的真圣旨,還是這股“神秘”力量假借紂王假傳的圣旨。黃飛虎,六代忠良,滿門忠烈之后,為了名聲也只能執行。
但黃飛虎還是犯難了。
憑手中的20萬精銳,打回朝歌勝算有七成。西周軍那群將領中,也就姜子牙算個人物,其它的在他眼里,都是弟弟。
而且,手下官兵家屬都在商都周圍,大家歸家心切,他一個動員、振臂一呼,大家必定全力以赴!
可是,如果按照現在的命令上的指示去做,那勝算就渺茫了。
紂王遺命是護送這幾名信使,沿海東進西出,把那塊白色圓玉牌,送到海的彼端。
雖然這幾個信使,號稱他們知道海路如何走,但是在海上要航行“百日”,以前聽都沒聽過,這話的真實性能不讓人懷疑么?
關鍵是,自己忠良之后,按紂王旨意去辦,沒有問題;這幾個信使看樣子也是死忠,也沒有問題。可是,動員20萬其他人,一起跟他干這么瘋狂的事,就不可能了。
先別說人家愿不愿意,就是客觀上也不充許,能裝20萬人的船隊,那個年代,光建造大船也得好幾年。
黃飛虎認真分析了一下。
最后,他讓手下不愿意渡海的多數大將,各帶幾萬人去不同方向抵擋周軍的進攻,誰能把敵人抵擋住,之后占的地盤就歸誰。這樣他黃飛虎就暫時可以保住一片根據地,有時間進行充分準備。
關于這段歷史,正史的說法是,周武王為了安撫商人,分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在東征大軍主力所在地建立殷國后,有許多忠于商的部落和方國在殷國周圍建了一些小國,周武王只能先安撫好。
黃飛虎身邊還剩下絕對忠于他的1萬多人,不愿留在周朝當亡國奴,決意隨他渡海。
有這些人就足夠了。
先各分出500人,由2個信使帶著,做“先鋒”,分兩個方向去探路;其它的人抓緊時間趕造能遠洋渡海的大船、儲備遠航用的食物。
黃飛虎民間崇拜他為皮革業所信奉的行業神祇,估計也和他當時造船有很大關系。
不同于河中用的船,要渡海的船各種防護都要升級加檔。而且戰馬、牲畜活物到了海上也沒用,就在宰殺做肉干,皮子剝下來用加固艦船。
可想而知,當時一定是在一大片又一大片空地上,到處是曬著數千馬皮、牛皮的壯觀場面。這情景,在老百姓一代代人中,口口相傳,他們還以為黃飛虎是開了皮革場,重操“商人”的舊業,到了最后黃飛虎就和皮革扯上關系了。
用了一到兩年時間,準備就緒。
在信使的引導下,帶著紂王的遺命,最后的商軍向著茫茫大海出發了。從東海到南海,一路向南,過馬六甲海峽北折,前往印度。
原本萬余人的隊伍,一路上斷斷續續有人死去、有人離開、有人放棄……其間,接到前期派出的“先鋒”反饋的信息,有一條陸路也可以到達印度目的地,他們的隊伍還進行了一次分兵,有四千多人實在受不了海上的生活,改陸路前行,經過了很多瘴蠻之地,最終到了目的地的,九死一生。
黃飛虎帶領船隊,有幾次是決心要放棄的。
真得太難了。有一回,甚至船員集體嘩變,要求黃飛虎停止前進,掉頭上陸地尋求生路,再這么下去無疑是送死。
在最后一次嘩變中,黃飛虎面對嘩變,他有他的兩難苦忠。背負先帝遺命,面對自己兄弟,他只能把目光對準那兩個信使。
如果他們能給出辦法,那就帶著人繼續護送他們;如果給不出一個滿意的交待,那就對不起了,我黃飛虎也是人,我手下兄弟逼急了,肯定連我都砍,更別說你們了!
好在,那名最年長的信使,無奈之下,只得拿出“白玉”。
那天,在四處見不到陸地的茫茫大海之上、銀河當空的繁星之下,啟動了那個“白色圓牌”——當時在主艦之上的多數人,再一次見到了神的啟示!
從那一刻,眼前的苦便不再是苦,眼前的災難便不是災難,眼前的一切便空無一物,又一個流傳了三千年的、有信仰的大組織,的最早雛形,經過“天啟”之后,誕生了。
此時,海的彼端,印度,正處在晚期吠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