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論
- 石建勛
- 2975字
- 2021-12-10 16:56:22
亟待重新認識和準確定義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兩個方面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現實的種種情況深刻表明,要進行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的大幅調整,就必須對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一個準確的理論判斷。目前黨章中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和定義已經很難準確反映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實際情況,有必要對黨章中的社會主要矛盾定義進行重新定義。
筆者建議,可以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改為:“在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精神、生態環境改善和社會保障需要同社會供給相對不足、供給結構性失衡之間的矛盾。”
一、修改的主要理由
1.物質文化需要的內涵已難以概括新時期人民日益增長需要的全部內容
目前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基本思想最初源于1956年黨的八大,在八大提法的基礎上,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爆F有經典教科書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一直沿用這一提法至今。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質財富積累極大豐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從需求的內涵看,人民日益增長的已不僅僅是物質文化方面的需求,信仰和精神追求、生活環境改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服務需求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之所以出現幸福感下降、不滿意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社會需求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元。所以,僅僅用“物質文化”來概括人們的需要顯然已不夠全面和準確,現代社會人們的很多需要既非“物質”也非“文化”,又超越物質和文化,如生態環境改善和社會保障需求;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向往自由、平等,參與社會治理,獲得被尊重感、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和獲得感等精神追求與政治訴求等已經涉及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2.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是數量的簡單增加,而是質量和層次的不斷提升,新舊更替頻繁,個性化突出
當前我國社會需求呈現出發展速度迅猛、新舊更替頻繁、橫向日趨多元、縱向逐漸高端、發展不平衡等特點。從需求的層次看,過去“我國消費需求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漸成主流,需求已不是簡單的數量增長,而是質量和層次的不斷提升,高、中、低層次的需求疊加突出;從需求的演變發展特性看,需求發生變化的速度非??欤l展不平衡性突出。
可見,隨著社會生產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日漸更新,我國社會需求的結構、層次、內容、形式和內涵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還將在更快的速度和更深的層次上繼續演進。
3.“落后的社會生產”這一表述,既不準確,也不符合新時期我國的實際情況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已經大大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社會財富更加豐富,滿足人民群眾各種需要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從生產關系的變化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有制結構、收入分配制度、經濟體制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生產關系的變化必然對生產力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又會促進分配和消費的發展,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需求層次和結構。
可見,我國目前的社會生產無論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一些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大超出需求,社會生產供給相對過剩將成為長期困擾我們的大問題。今天仍然沿用“落后”一詞來概括社會生產相對過剩與供給結構失衡的現狀未免失之精準和全面。
4.用“社會生產”這一經典的傳統表述,既不能與豐富多樣的社會需要相對應,也難以準確反映社會供給端的全部內涵
經典理論定義的社會生產,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過程,源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社會生產總過程內部的四個環節之一的生產環節。而滿足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僅是物質產品生產的一個環節,還包括精神、文化、生態環境和社會保障的供給,以及公平有效的分配制度和促進消費的制度供給等。繼續沿用“落后的社會生產”還容易繼續引起誤解,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事業發展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社會生產”的片面理解,把單純地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作為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目標,導致經濟結構失衡、經濟與社會發展失衡。由此可見,“社會生產”這一經典的傳統表述,已經不能反映現代社會供給的全部內涵。而且從發展趨勢看,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也不可能永遠“落后”下去。因此,對“落后的社會生產”的表述也需作出相應的修改。
二、這一表述和定義修改的新意
1.“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精神、生態環境改善和社會保障需要”的表述,基本上包含了社會需求端的全部內涵
這樣的表述既包含物質、文化需要,也包含了精神、生態環境改善和社會保障需要;既說明了需要的不斷增長,也說明了需要的不斷升級、變化和個性化。社會需要表述的文字內容雖然多了些,但涵蓋的內容豐富,這對于我們全面準確地研究分析社會需要的基本特點和演變發展規律,制定政策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將“落后的社會生產”改為“社會供給相對不足和供給結構性失衡”的表述,實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時期我國社會供給端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不斷涌現,而供給并未有效適應發展變化了的需求,導致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這是發展中的供求結構性失衡?!肮┣蠼Y構性失衡”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舊的結構性失衡解決了,新的結構性問題也還會出現。而“供給相對不足”意味著:一方面,供給大于需求導致產能的絕對過剩;另一方面,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優良的生態環境、社會保障等有效供給相對不足。這一表述對應豐富多樣的“需求端”,既可以解釋高質量的有形產品和服務供給相對不足,也可以解釋無形的制度、精神、文化、理論、理念和優良的生態環境與社會保障等公共品方面的供給相對不足。
3.新表述可以全面準確地反映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黨的十九大理論創新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我國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其演變發展和運行規律的科學。只有全面認識和準確定義社會主要矛盾,才能深入研究如何解決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歷次黨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和黨章都需要深刻揭示當時歷史條件和階段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這是黨制定政策和綱領,領導人民直面矛盾和問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思想理論基礎。這也是黨的十九大理論創新的一項重要工作,有助于我們深化理解與詮釋新時期黨的戰略和政策。
當前乃至今后較長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是結構性問題。這些“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并存”的結構性困境和問題,將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結構性困境和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只有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和定義,修改為“需求端”和“供給端”之間的供求結構性矛盾,才能更好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才能更好地詮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戰略目標任務,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各項方針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