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三個層面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新時代特征(2)

根據中國新時代新特征新形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創新性地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并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是我們黨根據新時代的歷史新方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新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提出的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部署和制度性安排。如何深刻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為什么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需要認真研究闡釋的三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分別提出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和“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相比較,內涵更為豐富、更加科學,具有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豐富內涵和新時代特征。

一、微觀層面:要素現代化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既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微觀層面的建設目標,也是要素現代化豐富內涵的科學概括。

第一,質量變革強調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高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提高效率效益是發展的永恒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企業生產經營和整體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不斷提高。目前,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超過90%,重點工程質量優良率達到10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在6%以上,但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的問題仍相當突出。質量變革關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質量變革意味著提供更多高端產品和優質服務,不斷提高的質量標準也能讓消費安全更有保障,衣食住行用都更放心;質量變革意味著單位GDP的能耗降低,污染減少,天更藍、水更清、大氣質量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質量變革意味著更加均衡更加協調的發展,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群體和城鄉的發展差距不斷減少或消除,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

第二,效率變革強調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效率導向,以往的高速增長往往容易掩蓋經濟發展中的低效率。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的情況下,必須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增加投入產出比,使經濟增長往潛在產出水平靠近;必須打破能源、交通和金融等重點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引入市場競爭,扭轉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減少社會福利損失;必須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結構,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激發要素資源的生產潛力,帶動產出效率的提高。

第三,動力變革要求創新驅動和發揮人力資本質量優勢。隨著中國人口紅利被削弱,投資和外貿對于經濟的拉動相對乏力,過去依靠成本優勢和政策刺激的粗放式發展已不合時宜,必須加快推進經濟增長的動力變革,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到技術、管理和創新驅動的過渡。動力變革要求以質量效益作為目標導向,以創新性主體作為支撐;動力變革要求打造人力資本的質量優勢,全面提高各領域各層面的教育質量,切實增強勞動者綜合素質;動力變革要求通過深化改革充分釋放紅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動力變革要求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升科技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托創新驅動培育壯大新動能。

第四,要素現代化的落腳點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微觀層面的基本任務和目標。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在要素投入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生產要素有效配置等方式提高。這是因為,以往支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和條件正經歷重要變化,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要素投入所塑造的比較優勢將不復存在;基于投資和外貿需求的拉動效果也難以為繼,全面刺激政策邊際效應明顯遞減;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體量差距依舊懸殊,舊增長點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點的發力也不平穩。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三大變革”導向的自然結果,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終也要以全要素生產率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不斷推動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二、中觀層面:產業體系現代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既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觀層面的建設目標,也是產業體系現代化豐富內涵的科學概括。

第一,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生產環節中的重要內容,是經濟體系的物質基礎和內核?,F代化產業體系由處于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高附加值、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組成,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代表著未來產業升級和消費結構轉變的方向。這就需要將實體經濟作為經濟建設和產業協同發展的主體,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通過金融體系源源不斷地為現代化經濟體系供血,不斷提升人力資源的素質,充分提高勞動、資本、技術三要素協同投入的質量和效率,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的協同發展。

第二,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體。當前,中國實體經濟正面臨著中高端產業向發達國家回流、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分流、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向虛擬經濟倒流的“三重擠壓”。實體經濟中資金、技術和人才的要素配置失衡,遭遇債務風險累加、轉型困難的經營困境。這就需要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把握好全球制造業處于調整失衡結構、重塑競爭優勢這一關鍵時點,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促進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第三,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動力。中國的科技發展成效卓著,但科技創新能力仍與中國的經濟實力不相匹配,自主創新能力依然不強,科技資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創新激勵不足,科技成果轉化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仍不明顯。這就需要依靠創新發展,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機融合,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第四,現代金融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血脈。僅就金融資產規模來講,在某些指標上,中國甚至超過了美國,但金融競爭力卻和美國相去甚遠,中國金融現狀是大而不強,看似龐大的金融體系存在著資金供給受限和配置扭曲問題。巨額資金長期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而實體經濟投資嚴重不足。銀行信貸沉淀于有政府隱性擔保的國有企業,甚至被過剩產能行業和“僵尸企業”大量占用,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長期得不到緩解。因此,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將現代金融從服務業中凸顯出來,上升至產業體系中重要的協同部門。這就要求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原,加快金融領域的各項改革,支持、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脫“虛”向“實”,切實降低企業杠桿,化解金融風險,讓金融體系提供合理高效的融資服務,為實體經濟持續輸血。

第五,人力資源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最寶貴的資源。中國勞動者群體規模龐大,但人力資源的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轉型的生產創新要求脫節,形成“高精尖”的科技人員和技能人才的供給缺口。經濟與社會待遇差別的客觀存在,也造成人力資源領域的“脫實向虛”。這就需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進人才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創新,以產業轉型的趨勢為導向培育專業性和實用型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壯大高素質勞動者的隊伍,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的多層次要求。

三、宏觀層面:經濟體制現代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這既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宏觀層面的建設目標,也是經濟體制現代化豐富內涵的科學概括。

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近年來,“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有力激發和釋放了市場活力。同時,宏觀調控方式不斷創新,實施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采取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等措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微觀宏觀經濟體制還有許多亟待完善和解決的問題,與建設現代化強國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因此,必須加快建立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匹配的經濟體制,必須擺脫對過去趕超型舊體制的路徑依賴,對于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體制和機制大膽革新。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充分激發出市場微觀主體的活力,搭建好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框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野县| 张家口市| 新闻| 农安县| 巨鹿县| 霍林郭勒市| 万宁市| 化州市| 福安市| 新郑市| 新乡县| 福建省| 东城区| 千阳县| 岳普湖县| 孟连| 洱源县| 通山县| 扎赉特旗| 安阳市| 富蕴县| 喀喇| 青川县| 汽车| 宁波市| 德阳市| 瓦房店市| 宜章县| 麦盖提县| 高邮市| 焦作市| 蓬溪县| 河池市| 封开县| 西城区| 涞水县| 临城县| 淄博市| 无棣县| 吴川市| 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