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論
- 石建勛
- 1961字
- 2021-12-10 16:56:24
堅定不移地推動高質量發展(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這一根本要求,堅定不移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思路和工作方式。
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高質量的發展首先是滿足人民需要的發展,就要著力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落到實處,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起,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主要表現是供給相對不足和供給結構性失衡。解決主要矛盾,就要從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主攻方向是改善供給結構和提高供給質量,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用改革的辦法消除資源優化配置和要素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二、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是建立在高質量發展基礎之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意味著高質量發展將提供更多高端產品和優質服務;高質量標準也能讓消費安全更有保障,衣食住行用都更放心;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單位GDP的能耗降低,污染減少,環境質量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提高;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更加均衡更加協調的發展,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群體和城鄉的發展差距不斷減少或消除。只有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才能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5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和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各級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是檢驗發展質量和效果的試金石。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把實干出成效作為干部考核目標,在“落地”上務求實效,在增強群眾獲得感上謀實效,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依靠創新發展,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機融合,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有機統一的同時,更要著力抓好重點工作,加強統籌規劃,聚焦突出問題,破解主要矛盾,才能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才能加快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才能為不斷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創造更多有利條件,才能不斷加強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