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物流與智慧供應鏈
- 霍艷芳 齊二石
- 2084字
- 2021-12-10 16:55:06
1.3 研究方法與技術
1.3.1 研究方法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方法集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理學、社會學等的研究方法之大成,其使用依研究內容而定。主要包含四大類:
(1)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方法。側重應用實證分析、規范研究、案例分析、經濟計量、系統分析、建模與優化等方法,發掘物流與供應鏈系統設計與運行中的基本規律,建立管理理論、提供解決方法、形成管理啟示。
(2)工學與理學研究方法。傳統上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的設計,尤其是工程設計、設施設備的設計與改進問題,甚至流程的優化等,多采用工程技術方法。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對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系統也開始應用工程技術方法進行研究,應用模擬、試驗、觀察觀測、定理公理等方法提供解決方案。系統工程、工業工程、建模與仿真、實驗設計等是其中常用的工程方法與技術。
(3)社會學方法。如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等方法也通常用于物流與供應鏈研究領域。
(4)統計學與數據分析。隨著供應鏈與信息技術發展,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領域同樣需要借助統計學與大數據分析的研究方法,去全面變革企業運營模式、業務組合、商業模式等,提高資源獲取能力、需求預測水平、組織協同創新能力,實現庫存優化、改善物流效率等。數據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3.2 基本技術
物流技術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物流的基本技術是實現物流系統目標的手段和裝備。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將物流技術研究作為重要內容也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對于促進物流與供應鏈產業的進步與發展的作用顯而易見。物流技術常常被認為是生產技術、流通技術的一個部分,但是隨著物流的發展,物流自身的技術特征越來越明顯,物流技術除了要符合生產和流通等環節的技術要求外,它本身也應該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物流工程與管理研究的物流技術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1.物流技術標準
從現代供應鏈的角度來分析,物流是跨原材料供應、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的復雜系統,是被動地讓物流系統來適應原材料供應、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的技術要求,還是先制定出物流的技術標準,然后讓其他各個環節來適應物流的技術要求,或者是兩者兼有,是物流實踐中遇到的很普遍的問題。今后的發展趨勢可能是,由國際組織(例如,國際標準化組織)或有影響力的國家或大型跨國公司根據原材料供應、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現有的物流狀況,制定出國家、行業或產品的物流標準,再通過物流業務合作促進或迫使與該國或該公司合作的國家、行業、企業去應用和執行這些標準,使該標準成為事實上的物流標準。在計算機行業、信息行業、電信行業、家電行業、汽車行業,標準都是按照這種模式建立起來的。技術標準推廣以后可以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技術標準應該包括以下幾類:物流基礎設施標準、物流設備標準、物流信息交換標準、物流作業標準和物流管理標準,詳見表1-1。
表1-1 物流技術標準的類別

2.物流技術手段與裝備
物流技術手段與裝備的狀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物流現代化的水平,提高物流技術手段與裝備的現代化水平是實現物流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需要進行大量的投入。
典型的現代物流技術手段和裝備包括計算機、互聯網、信息數據庫技術、條形碼技術、語音技術,還有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GIS)、自動數據采集(automated data collection, ADC)、電子訂貨系統(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 EOS)、增值網(value-added network, VAN)、電子貨幣轉賬(electronic fund transfer, EFT)、自動存取系統(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AS/RS)、手持終端(handy terminal, HT)、IC卡(integrated card, IC)等。
3.物流技術應用方案
物流技術重在應用。物流技術應用于具體的物流活動時會產生具體的物流技術應用方案,這些方案也是物流技術的組成部分。典型的物流技術應用方案包括:運輸或配送中的路線規劃技術、庫存控制技術、物流過程中的可視化技術,以及供應商管理庫存技術(vendor-managed inventory, VMI)、連續補貨計劃(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 CRP)、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倉儲管理系統(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 WMS)、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準時制(just in time, JIT)、ABC庫存分析法、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直接產品盈利性分析(direct-product profitability, DPP)、配送資源計劃(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DRP)、物流流程重組(logistics process reengineering, LPR)等。
1.3.3 企業集成的系統化方法
物流管理是公司內部的一項集成性職能——物流活動必須調整、優化,并與包括營銷、銷售、制造、財務、人力資源以及信息技術在內的企業其他職能領域整合在一起。與此同時,供應鏈管理則是一種超越公司的集成化職能,它將公司自身與企業的其他主要業務職能和過程進行整合,最終形成一種整體和高績效表現的商業模式。
這種集成功能要求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本質上是一種“系統”,因此那些系統思考的要素在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情境下十分必要和有用。系統視角能夠幫助企業從事物的表面深入觀察其背后的行為結構和態度,以實現通過專注于某一方面改變而不容易獲得的結構性改變的影響和競爭優勢。
系統思考方法能夠讓一家公司通過從根本上識別結構困境以思考其“原型”問題,這反過來又能夠從其員工那里獲得合適響應。進一步地,逆向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出現表明了系統可以形成一個閉環并且進行自我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