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斷子絕孫——最后 最大一口鍋
書名: 呂后演義作者名: 琦琦熊本章字數: 4144字更新時間: 2022-05-05 10:25:35
出于對皇上的忠誠,太尉周勃、左丞相陳平、太傅審食達成一致,還有皇帝身邊的官員,比如紀通和劉揭等,讓皇帝下令呂祿、呂產回自己的封國。然后與齊國談判,如果齊國退兵,避免戰敗的風險。雖然中央軍兵力遠強于齊軍,但齊王占理,齊軍士氣高昂,人言魏勃如大將軍韓信,加上諸侯中立觀望,并不希望中央擊敗齊國。真打起來,誰贏誰輸真沒有把握。也許只有不到七成的把握。
如果滿足齊國的條件,退還兩郡,城陽郡是劉肥自愿獻的,不屬于太后挖的,至少明面上如此,同時呂家退出中央,保證不秋后算賬,中央就占理了。如果齊國還不退兵,中央軍就與趙軍(呂祿率領)、呂軍(呂產率領)三面夾擊齊軍。就算諸侯還中立觀望,內心也會變成支持中央。屁股決定腦袋,中央已經用行動確保他們的封地不變,齊國還只是口頭上,誰知道他當了皇帝會不會變。當他們看到齊軍面對三面夾擊,疲于奔命的時候,他們肯定會勤王。獲勝就有十成的把握了。
權力這玩意一旦掌握就會上癮。陳平是老江湖了,擔心呂產不干,提出了兩步走。第一步讓呂祿去回趙國,等掌握了北軍的兵權,再帶兵回來,逼呂產去呂國。于是皇上令典客(皇帝身邊的官員)劉揭持節傳詔令,令呂祿回趙國,率領趙軍從北面攻擊齊國。同時讓呂祿最信任的朋友酈寄一同前往。
見呂祿還在猶豫,酈寄和劉揭都勸呂祿說:“太后封呂姓王本來很多人就有意見,散布呂家要篡位的謠言。現在齊王反叛,呂家人不回封國率軍平叛,還賴在中央,不等于是坐實謠言了嗎?皇上讓你歸還將軍印,也是為了保護你免受謠言攻擊。再說接任的是太尉周勃,都是太后提拔和信任的人,你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呂祿聽后想了想也是,周勃是呂家最信任的將軍,曾經拖延執行劉邦斬殺樊噲的命令,是太后認可的久經考驗的呂家鐵桿。周勃都不可靠,誰可靠呢?周勃一定會像自己一樣保護皇上的。反而是自己留下了會讓皇上為難。于是將將軍印解下來,下跪獻給典客劉揭說:“臣呂祿謹遵帝令。馬上就去邯鄲?!?
酈寄和劉揭剛送走呂祿,周勃帶領一幫人就拿著虎符(皇帝讓典掌皇帝符節的襄平侯紀通給的,紀通是裝扮劉邦投降項羽,掩護劉邦出逃,被項羽殺的紀信的兒子。)進入軍門。周勃接管兵權后,集合軍隊進行動員。
“聽呂王的袒露右臂,聽皇上的袒露左臂?!敝懿f。
士兵們都袒露左臂。這還用問嗎?我們是皇上的軍隊,當然是聽皇上的。
周勃雖然控制了北軍,但南軍還在呂產掌控之下。南軍是保衛皇宮的軍隊,周勃并不敢公開攻打。如果公開攻打,呂產劫持皇帝,讓皇上當眾宣布周勃犯上作亂,周勃就完蛋了。怎么能讓北軍士兵順利進入宮城呢?
朱虛侯劉章是齊王的弟弟,但捍衛呂家利益非常積極,比呂家子弟立場更堅定,曾經在呂家家宴上唱《耕田歌》刺殺呂家異己分子。太后任命其為南軍宿衛,監守皇宮大門。陳平認為表現的過于忠誠就是不忠誠,是為了自保而不得假裝忠誠。于是陳平讓劉章去北軍找周勃。果然劉章立馬表態愿意率軍進宮捉拿呂產,太尉撥給他士卒一千多人。黃昏時分,劉章率軍趕到未央宮,高喊保衛皇上率軍沖進宮廷。
呂產的隨從官吏遭受突然攻擊,猝不及防,都在逃跑,現場一片混亂,沒有一個人抵抗。劉章不管別人,提劍直追呂產,追得呂產無路可逃,躲進郎中令官府的廁所里面,緊緊地頂住廁所門。劉章踢開廁所門,心里默念為了倩兒,為了我們未出生的孩子,一連數劍將呂產刺死。
見北軍攻入皇宮,控制了局勢,皇上以為一切按計劃進行,于是派謁者持節慰勞。劉章可知道殺呂產意味著什么,上前就奪節,謁者不讓。朱虛侯就脅迫他一起上車,利用節信驅車飛奔出宮,路上還殺了聞訊趕來的長樂宮衛尉呂更始。
劉章驅車進入北軍,報告了太尉周勃說:“呂產拼命抵抗,已經被屬下刺殺?!?
周勃大吃一驚,看向謁者,謁者點頭確認。這下完了,如果不鏟除呂家,將面臨呂家的瘋狂報復。呂家的勢力那么大,報復誰也吃不消。于是周勃當機立斷,矯詔皇帝令,追殺呂祿,捕殺諸呂。劉章也回家逼老婆自殺,可憐老婆還問呂家對他那么好,他為什么?
這下輪到小皇帝不樂意了。那些都是小皇帝的親人呀!呵護他的親舅舅,和他一起玩耍長大的表兄妹,就這樣被枉殺了,還是以自己的名義,皇帝發怒了。皇帝畢竟還小,不知道現在自己都自身難保,應該說殺的好。
皇帝發怒了,大臣們也慌了,皇帝長大了要為他的舅舅、表哥報仇怎么辦?情急之下決定換皇帝。這下劉章高興了,接受了讓他出滎陽勸齊王退兵的任務。
劉章到了齊國軍營,將大臣們誅除呂氏和決定換皇上的事情告訴齊王,勸說齊王退兵。換皇上,換誰?雖然大臣們沒有說,齊國君臣臣們都認為這還用明說嗎?自然是齊王。反抗呂家的大旗是齊王打的,自然是齊王。大家都贊成退兵。只有魏勃提出不同意見,建議乘中央混亂之際殺入關中,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高祖在武關守將已經投降還攻打武關一樣,越是接近勝利越不能松懈。
齊相駟鈞認為魏勃想學韓信攻打齊國,為自己撈戰功,于是率先反對,說魏勃畫蛇添足,提出這個時候應該低調,要向天下展示齊王起兵是為國,不是為己,以此獲得中央和諸侯的擁護。大家都贊成齊相的觀點,立馬退兵。齊王率軍退兵,灌嬰也率領中央軍從滎陽回京。
齊王君臣想當然地認為擁立新帝不過是走程序。以周勃為代表的沛縣集團已經與自己穿一條褲子了,已經沒得選了,只有擁立齊王為帝,瑯邪王劉澤也是這么認為的。瑯玡王是當不成了,但諸呂王都被誅滅了,梁、趙燕,那么大的地盤,那一點點不比瑯玡郡大,如果自己能夠擁立齊王為帝說上幾句關鍵的話,說不定自己還能因禍得福呢。
于是劉澤對齊王說:“齊悼惠王是高皇帝長子,大王是高皇帝適長孫也,本來就該立為皇帝。今諸大臣還在猶豫,是想聽我們劉家人的意見,畢竟立新帝是我們劉家的事。劉家我年齡最大,大臣們就在等我代表劉家發表意見,然后名正言順地做出決定?,F在天下大事已定,我留在大王身邊也幫不了大忙,不如讓我與朱虛侯一起入京,為大王出點力?!?
齊王深以為然,于是安排車隊,滿載禮品送瑯邪王入京。
瑯邪王劉澤老奸巨猾,被齊王騙不是他蠢,是他貪?,F在他一窮二白了,又恢復了老奸巨猾。借著為齊王私下活動,他敏銳地感覺到以陳平為代表的沛縣集團雖然迫不得已要換新帝,但并不想選英明睿智的齊王,而是想擁立平庸的代王劉恒。因為齊王不僅睿智,還有自己的班底,能力很強的班底,不比沛縣集團差。齊王君臣這時候還想低調,已經露崢嶸了,低調不了啦!
廟堂之上大臣商議要立誰為皇帝,劉章當然力挺大哥齊王。大臣們都不吱聲,這時候劉澤起身說話了說:“齊王英明睿智的確是合格的人選。但是齊王的母舅駟鈞太強勢,像一只猛虎,還是戴帽子的貌似文雅的猛虎。剛剛呂家專權幾乎使天下大亂,現在又要立齊王,我擔心又出一個呂氏。不如擁立代王。代王年長忠厚。母家薄氏,親戚少,人忠厚??傊跏歉叩鄣挠H生兒子,名正言順;人善良,大家都放心。”
猛虎就夠可怕了,還文縐縐,說起話來一套一套,讓人無法反駁,要專權豈不是比呂產更甚!駟家是一個大家族,齊王手下還有一個大班底,齊王為帝哪有我們的位置!齊悼惠王是曹家家奴生的孩子,是不是高祖的親兒子還不一定呢。于是陳平帶頭表態支持代王,大臣們都表態支持。劉章再怎么解釋,發誓都沒有人聽他的,最后劉章也不得不支持代王。
對于當皇帝,代王劉恒再三推辭。在確定是真的之后,才假裝勉為其難地接受。
陳平為右丞相,本來應該陳平代表中央政府迎接代王。陳平老奸巨猾,閃了,將周勃推到了前面。大臣有換皇帝的能力、膽量和行動,必然會被皇帝忌憚。而且代王早晚要用自己的班底,不可能像漢惠帝和呂太后那樣罩著沛縣集團,對于換皇帝沛縣集團肯定會有怨恨,還是讓周勃去出風頭,去擋箭。
于是出現周勃在渭橋邊想與代王套近乎,說私房話的場面。代王自己與周勃拉開距離,不接話,反而是代國中尉宋昌接話說:“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代王接受了天子璽符,不入皇宮,入代王邸?;蕦m里還有漢惠帝的兒子,代王可不想沾上篡位殺皇帝的惡名。你們請我來的,你們打掃干凈。
于是大臣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親宗正劉郢、硃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都說:“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當奉宗廟?!?
東牟侯劉興居主動請纓將小皇帝兄弟被請出皇宮,秘密殺害。
多行不義必自斃,戚夫人的詛咒靈驗了。太后斷子絕孫了,呂家斷子絕孫了!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都斷子絕孫,自然就沒有話語權了。
《史記》要為漢文帝繼位漂白,必然要抹黑太后,讓呂后留下千古罵名。呂后背上最后、最大一口鍋后確立了歷史第一背鍋俠地位。
密謀排呂的三個關鍵人物,太傅審食其、太尉周勃、右丞相陳平都得到了報應。
太傅審食其雖然夾著尾巴過日子,還是被淮南王劉安(呂后帶大的)在家錐殺,對外說是為生母報仇。戚夫人搞得呂后自己對自身難保,那里有能力保趙王謀殺劉邦的誘餌?就因為害死淮南王生母的是戚夫人,太后才會將淮南王當親兒子養?;茨贤醴置魇悄蒙刚f事,為養母報仇。
右丞相陳平將擁立皇帝的功勞讓給了周勃,成功將周勃推上右丞相位置,做了擋箭牌。周勃意氣風發了一年,回過味來了,稱病罷職了。將擋箭牌還給陳平。陳平如履薄冰,膽戰心驚活了一年,年紀大了,禁不住憂悸,不到一年死了。
陳平死后周勃成了皇帝忌憚的唯一對象,先讓周勃復位,又找理由讓其之國,再讓人告其謀反。嚇得周勃六神無主,要不是漢景帝做太子時失手用棋盤砸死了吳國太子,吳國與中央結下了仇恨,考慮周勃二兒子周亞夫有軍事才能,還有利用價值,周勃就要被冤死了。
要是他們三人不那么忠于小皇帝,不未雨綢繆地排擠呂家,呂后也不會當歷史第一背鍋俠,沛縣集團也不會失勢,他們也不至于被沛縣集團所鄙視,提心吊膽過日子。
而造反的齊王兄弟也沒有好下場。齊王劉襄罷兵歸國,次年病死,謚號哀王。死后其子齊文王劉則即位,在位十四年無子而王,也算是斷子絕孫。為什么會這樣?天曉得是怎么回事。劉襄一死,漢文帝以劉襄兄弟誅諸呂有功為名,盡封其兄弟,將偌大個齊國拆分的七零八落。明說封賞有功,暗是警告諸侯,這就是造反的下場。七國之亂時,齊國人心不齊,各懷鬼胎,雖然叛王多達四個,再也沒有當年之勇,成為叛王中戰力最弱的一路,反了的,沒反的幾乎都被鏟除。早知道是這個結果,劉襄兄弟還不如不反。呂家當權雖然刮三個郡,齊國還是最大最強的劉姓諸侯王。齊王兄弟在京城也是威風凜凜的大人物,當然代價就是只有家中紅旗飄飄,沒有外面彩旗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