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漸漸感受到,春天的到來。雖然天氣還沒有那么暖和,但前一天下的雪第二天就開始融化。
還有三天就是二十歲的生日了,不知為什么,還是很期待,雖然在以后看來這只是個普通的日子,但我就是想記錄下此刻期待的心情。
最近的情緒看似穩定,實則并非如此。目前為止我沒有去看過醫生,也沒有找學校的心理老師,卻有很多個類似發病的時候,每次都想要把自己關在一間沒有人的屋子里,安靜的待著。
我很難說自己究竟生了什么病,給自己的定義是“焦慮癥伴抑郁情緒”,現在也總是會刻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因為專業對口的原因,我似乎會更加關注這一方面。
大概是從21年末開始吧,我就斷斷續續的看電子書,起初是因為無聊,我看書的速度也不快,直到現在23年的三月,我也只看完了18本書,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書籍。也是直到最近幾個月,我才慢慢發掘書籍帶給我的改變,它讓我有了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很多和我從前觀點相悖的思想,我知道,那些就是我應該學習的了。
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作家,什么叫深邃的思想,那是我觸不可及的高度,至少在目前看來,不知未來我的文學水平會不會有所提升,我清楚的知道里面的學問有太多太多,而我所接觸到的只是鳳毛麟角,所以我應該以更謙虛的心態去學習,去探尋未知的世界。
忽然想起之前看的一部記錄篇“大學”,以清華大學為例的大學,我通過屏幕看到了那些真正追求學術的人,那些為學術奉獻一生的學者,我知道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強大的,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面前,他們可以依然保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那是我心之所向。
并不是要成為所謂的書呆子,而是想用知識去見更大的世界,有更高的追求,過真正自由的人生。有人說自由是行萬里路,看世間萬物;有人說自由是思想的自由,能出淤泥而不染,這是很難得的。
有個國外的教授曾說“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人生最糟糕的十年。”
我逐漸感受到了,這樣的糟糕并非是吃一頓肯德基就能解決的,或是去一次游樂場就能解決的,而是反復的迷茫反思再迷茫,本以為撥開了一層迷霧,就能達到所謂的“撥開迷霧見天日”,后來就會發現,那是一層有一層的迷霧,像是闖關一樣,闖過人生的一道又一道關卡。
就譬如我自己,時而覺得腦海中的天空是天光大亮的,但又經常是烏云密布的。我曾問父親,為什么人生這么艱難,父親說“艱難?這才到哪里,只是剛剛開始,以后的路難著呢。”
是的,如果讓我講述父親快年過半百的人生,我會覺得人生怎么會如此的辛苦,如果未來會有機會的話,我會把我記憶中父親的人生描繪出來,父親曾說“我的經歷能寫成一本書。”我想替父親完成他的理想之一。
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敢仔細的去想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是功成名就,還是勉強維持生計,還是...每一種可能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如果在小時候,我會天真地想老天會不會因為我是單親家庭而善待我,對我好一些,但這樣的想法在現在看來是多么幼稚。
在看“人生七年”的時候就能明顯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人出生在羅馬,有人一生都到不了羅馬,按照父親的話說,這就是現實。
所以我現在努力讓自己不總去想未來會發生什么,以及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想我更應該做的,是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走好現在的每一步。
就把未來留給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