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浪花淘盡英雄
浪花淘盡英雄
英雄們的結局必然是悲壯的。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必然會失敗,這就是"浪花"為什么會"淘盡英雄"的真實原因。第一章浪花淘盡英雄漁夫圣地亞哥的故事
他是一個孤獨的老人,每天駕著小船在灣流中釣魚,至今已是八十四天過去了,他連一條魚也沒逮住。剛開始,還有一個男孩跟隨他。但連續四十天過去了,他們一無所獲,那孩子只好離開了他。
第八十五天,老人終于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上了鉤的大馬林魚拼命逃竄,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老人趁機鼓起力量,用魚叉殺死了那條大馬林魚。但那條大馬林魚實在太大了,老人只好把它綁在小船的一邊。讓老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條死去的魚--老人稱之為"我的財產"--在歸航中一次又一次遭到鯊魚的襲擊。
為了保護他的"財產",勇敢的老人與鯊魚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搏斗。當他殺死第一只灰鯖鯊的時候,他對自己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后來成了奮斗者的至理名言,被廣為流傳。他告訴自己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鯊魚們還在前赴后繼地向著他的"財產"發起進攻。他已經竭盡全力,他孤立無援,他再也抵擋不住,他只得承認自己的失敗。于是,他放棄了搏斗,讓自己活了下來,回到闊別已久的海岸。而那條被他捕獲的大馬林魚,最終只剩下了一副十八英尺長的骨架。這是漁夫圣地亞哥的故事。根據這個故事,美國作家海明威創作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這個名叫圣地亞哥的老人,用一種孤身奮斗的藝術形象,感動著他的每一位讀者。1954年,海明威因為這部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它反映了漁夫在這個"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和勇氣"。
我承認,《老人與海》的確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但它的偉大,不是因為漁夫的勇氣,而是因為它提供的某種讓我們心領神會的暗示。《老人與海》有理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它當年的獲獎理由錯了。
沒有人能讀懂《老人與海》,甚至海明威自己也不懂。他只是這個故事的描寫者,他描寫了它,卻又對其中隱約透露的神秘的暗示迷惑不解。如果他領會了這個暗示,他就會恍然大悟,就會輕松、快樂地活著,就會繼續創作出一系列比《老人與海》更杰出的作品,就不會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七年之后飲彈自殺。
作品比作者更偉大,作者死了,作品卻還活著。它活在字里行間,好像被季風吹送而來的咸濕的海洋氣息,又好像是一朵菊花的芬芳,給我們提供了某種生命的寓意。
我是說,《老人與海》其實是一部寓言。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只有寓言會被人們用心品味,代代相傳,直到永恒。
汪洋中的一條船
某種意義上講,你也是一個老人,你與圣地亞哥同病相憐,而這正是你喜愛這部作品的原因。你從圣地亞哥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你可能是一位創業者,也可能是一位不甘雌伏的公司職員,也可能是一位正在選擇職業方向的大學生。當然,你還可能是一位藝術工作者,或者是一位愛情的失意者。總之,你和圣地亞哥一樣,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圣地亞哥在灣流中釣魚,你也在另一道灣流中釣魚。圣地亞哥駕著他的小船,每天勞作--你也是這樣,每天疲于奔命。整整八十四天過去了,圣地亞哥連一條魚也沒逮住--你呢?有多少天空手而回?
你也在孤身奮斗,無論你是一位老板,還是一位職員,或者一位個體工作者。盡管你生活在人海之中,可是,你卻宛如汪洋中的一條小船,驚恐不安。
你所謂的自信,其實是一種自我欺騙。你欺騙自己說:"我能!"這樣就能夠讓你故作鎮定。而你所謂的勇氣,其實也只是在壓抑你的恐懼。
人們常用"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樣的語句贊美圣地亞哥式的拼搏者。可是你也在內心深處懷疑,那似乎并不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壯烈,而是"生命不息,掙扎不止"的無奈。天地洪荒,孤身一人,你已經說不清自己是在奮斗,還是在掙扎。
《老人與海》的故事,其實也是你的故事。
《上海灘》的另一個版本
《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先生曾經這樣評價說,《老人與海》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成了一個偉大的作品,原因何在?因為在這個作品里邊有一種"未知結構"。"未知結構"是什么呢?就是看完這個作品以后,你卻很難評價這個名叫圣地亞哥的老人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他在奮斗,捕獲了一條非常巨大的魚,可是到了最后,他拉回來一副空骨架,他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
曾經有人這樣設想,如果我們眼前有一場辯論會的話,兩派的論爭會非常激烈。認為他是勝利者的,那是一派人。認為他是失敗者的,那是另一派人。他們會沒完沒了地爭論下去。
正方認為,老人當然是勝利者,能夠制服那么大一條魚,他表現了多么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啊。反方認為,無論老人有過怎樣的經歷,他拉回來的畢竟是一副空骨架,理所當然是失敗者。
正方反駁說,既然老人有能力制服這條大魚,今后他必定還能制服同樣的魚,海在那里,魚兒們也在那里,他現在所需要的不過是從頭再來罷了。反方就說,他已經如此蒼老,他曾經有過多少次從頭再來的機會呀,從頭再來還有什么意義呢?
正方認為,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奮斗的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至于最終收獲的是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馬林魚的一副空骨頭架子,都是無所謂的。老人熱愛生活和面對困難的自信,就是一位勝利者的造型。
反方則嘲笑說,什么勝利者的造型?一座破舊的窩棚,一條簡陋的小船,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完全是一種失敗的造型嘛。
正方不服氣地問,你有沒有發現,他雖然疲倦,但還在做獅子的夢。反方則冷笑道,他那只是不甘心罷了,就像窮人對于財富的不甘心一樣。那些銀行里沒錢、口袋里沒錢、腦子里裝滿了錢的人,內心必然充滿痛苦。老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余秋雨評論說,所謂勝利者和失敗者,實際上是講不清楚的。海明威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創作了這么一部難以做出結論的作品。他讓你在這個作品當中彷徨,這個作品就偉大了。如果一部作品讓你輕易做出結論,這個作品就小了。
我忽然想起電視劇《上海灘》的主題歌。這首歌唱道:"成功,失敗,浪里分不出有沒有。"余秋雨的評論,似乎把老人的故事變成了《上海灘》的另一個版本。
真實就是一種偉大
"如果一部作品讓你輕易做出結論,這個作品就小了。"余秋雨如是說。果真如此嗎?《論語》、《圣經》以及安徒生童話都會讓你輕易做出結論,但它們卻是如此偉大。
余秋雨又說,所謂勝利與失敗是講不清楚的。這其實仍然反映了他內心深處的彷徨。所有的事情,任何事情,不是能不能講清楚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看清楚的問題。看清楚了,自然能夠講清楚。余秋雨的意見,其實反映了他自己內心深處的彷徨。因為他彷徨,所以他覺得這個作品偉大,但他并沒有真正領悟這個作品的偉大之處。
《老人與海》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讓人難以評說的什么"未知結構",也不是因為它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是因為它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的創作素材是真實的,它取材于海明威的朋友富恩特斯的親身經歷。
在我們這個居心叵測的人間社會,真實似乎意味著蠢笨、幼稚、癡呆或不成熟,而一個成熟的人似乎應該胸有城府、老于世故、詭計多端,而且讓人琢磨不透。很少有人愿意真實,因為沒有人愿意做傻瓜。但海明威是真實的,他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們這個講究公關技巧和計謀的人間社會,真實是如此稀缺,以至于真實本身就是一種偉大。
真實的故事充滿寓言。人們喜歡講故事、聽故事,喜歡品味故事中的寓言。寓言是來自上帝的暗示,任何一個故事,只要它是真實的,上帝就會賦予它寓言的芬芳。故事好像花朵一樣開放,好像花朵一樣搖曳生香。
值得警惕的是,有兩種花朵,人工的花朵和真實的花朵。人工的花朵可以做得十分逼真,甚至比真花還要漂亮,以至于人們常常自以為能夠巧奪天工。于是,人們使用了層出不窮的心機,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假花,把這個社會裝點得琳瑯滿目、錯綜復雜。這些假花往往用來欺騙別人,以便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可以用來欺騙自己,好讓自己在一種虛幻的生活中暗自得意。出于這樣或那樣的陰謀,人工的花朵比真實的花朵更能博取人們的好感。
真實的花朵不會故意地討好你。它靜靜地開放著,任憑你這樣或那樣評說。它也許有許多瑕疵讓你大皺眉頭,也許剛好符合你的審美觀,但它絲毫不理會你的意見。
真實的故事也是如此,因為它們是人的歷史。歷史是真實的,它不會因為你的需要而改變什么。你可以用謊言替換歷史,但歷史不能被改變。歷史有時會被遮掩,有時會被遺忘,但它被人們重新發現時,依然是那樣真實與鮮活。
只有真實的故事才會開放出真實的花朵,它靜靜地開放著,透露出一些與生命有關的信息。
海明威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也可以這樣說,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海明威的筆下,開放出了寓言的芬芳。當《老人與海》發表之后,讀者們就紛紛評論這個故事富有象征意義。對于人們的評論和贊美,海明威起初頗有些莫名其妙,他說:"沒有什么象征意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就是魚,鯊魚就是鯊魚。"但他又說:"我在試圖描寫一個真實的老人、一個真實的孩子、真實的大海和一條真實的魚……如果我能寫得足夠真實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
人工的花朵中沒有寓言的芬芳,有的只是心機和陰謀。它不可能保持它的鮮艷,不可能流芳百世,只會陳舊和破敗。一部文學作品是否偉大,就好像花朵是否真實一樣。
只有真實的花朵才會開放生命的奧秘。《老人與海》就是這樣的花朵,這樣開放著的花朵。
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菊花是秋天的花朵,浪花則是江河湖海的花朵,它們同樣都是上帝的杰作。在江河中、湖泊里、海面上,浪花們此起彼伏,歡笑著、咆哮著,忽隱忽現,它們比菊花更精彩地開放著生命的奧秘。
中國明朝最優秀的文史學家楊慎,曾經為浪花們寫過一首著名的《臨江仙》,后來被用作《三國演義》的卷首詞。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是一部偉大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這部著作成書的歷史,比美國的歷史還要長好多倍。作者羅貫中毫無疑問是一位洞悉生命奧義的圣哲和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大師,在他的筆下,數以百計的英雄人物演繹著自己的人生以及團隊和事業興衰的秘密。人們識英雄、頌英雄,為英雄們博取成功的力量和謀略而驚嘆,也為英雄們的悲壯結局而莫名地傷感。
英雄們的結局必然是悲壯的。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必然會失敗,這就是"浪花"為什么會"淘盡英雄"的真實原因。幾百年來,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首英雄主義的贊歌呢,還是一首英雄主義的悲歌?就像余秋雨一樣,他不知道《老人與海》中的漁夫究竟是一個勝利者,還是一個失敗者。
如果你是一個英雄,你必然害怕失敗。在那一片汪洋中,在那一條汪洋中的小船上,老人曾經告訴自己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可是,他是如此凄涼,他已經竭盡全力,他孤立無援,而鯊魚們還在前仆后繼地向他發起進攻。他再也抵擋不住,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
為什么不能給打敗?為什么在老人承認自己被打垮了之后,卻依然有那么多讀者否認他的失敗?原因很簡單,因為不愿意承認失敗,甚至不敢承認失敗。對于那些同病相憐的讀者而言,承認老人的失敗就等于承認自己失敗。而承認失敗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懼的事情啊!
仍然有許多讀者堅持認為,盡管老人在搏斗了三天三夜之后,最終拖回來一副魚的骨架,并沒有取得實際意義上的收獲,但從老人勇于和命運做抗爭的精神來說,他還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些讀者的意見比《老人與海》的故事本身更耐人尋味。
讀者們需要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英雄們在末路中的悲壯與無奈。與其說《老人與海》是一首英雄主義的贊歌,不如說它是一首英雄主義的悲歌。就算老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那也是一種悲壯的勝利。就算老人是一個英雄,那也是一個悲壯的英雄。而浪花翻滾著,隨時都可能打翻老人和他的小船。
浪花淘盡英雄,所以你不要去做那個悲壯的角色,你需要尋找一條新的出路。海明威沒有找到那條出路,他活得那樣痛苦,他無法逃脫,所以只好自殺。你周圍的許多人,包括大老板、小老板、高層管理者、工人以及許多個體勞動者,無論他們有錢或沒錢,有地位或沒地位,他們同樣活得痛苦,同樣無法逃脫,他們只能用偽裝的方式讓自己看起來好過一些。如果你找不到那條出路,你也只能重復他們的悲劇。
那條出路在哪兒呢?人們在到處尋找,你也在到處尋找。眾里尋它千百度,你很可能多次與它擦肩而過。當你與它擦肩而過時,你曾經有過異樣的感覺,妙不可言的感覺。但你不認識它,因為你不敢真實地面對它,你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它。
它就在那里,你只能從真實到達那里。你只能從真實到達那條真實的出路。從一些似是而非的出路中,你只能誤入歧途。
英雄回首是神仙
沒有一個英雄能夠成為神仙。英雄與痛苦同在,痛苦在證明英雄的存在。他越痛苦,就越證明他是一個英雄。他越證明他是一個英雄,他就會越痛苦。除非他回頭,否則他不可能成為神仙。第二章英雄回首是神仙你也是一個漁夫
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功,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有英雄情結。當某人春風得意之時,人們會羨慕他,或者嫉妒他。一旦那人時乖運蹇,人們就會轉而幸災樂禍。很少有人憐憫落難的好漢,除非他們同病相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英雄夢。人們總是試圖從那些飛黃騰達的幸運兒身上找到成功的秘訣。他們找不到秘訣,只能找到一些技巧。但技巧不是秘訣,僅有技巧是無法成功的,"技巧+幸運"才能成功,所以成功往往無法復制。你的技巧可以被訓練得越來越嫻熟,但你無法保證你永遠幸運,所以你遲早會失敗。
人們很樂意看到你的失敗,這樣會讓他們感到慶幸。他們需要用你的失敗來證明,他們原來不是低能兒。如果時來運轉,他們也能成功,也能成為英雄。他們瞧不起失敗者,這樣能夠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他們轉而追逐新的幸運兒,因為他們還要繼續做好自己的英雄夢。圣地亞哥,這個在灣流中釣魚的老人,早已不是什么英雄。頭四十天里,有個男孩子跟隨著他。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捉到一條魚,孩子的父母對他說,老人如今準是十足地"倒了血霉"。于是,孩子聽從了父母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條船,頭一個禮拜就捕到了三條好魚。孩子看見老人每天空著船回來,感到很難受,他總是走下岸去,幫老人拿卷起的釣索,或者魚鉤和魚叉,還有繞在桅桿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補丁,收攏后看來像是一面標志著永遠失敗的旗幟。
失敗的英雄身邊無人跟從,老人顯得消瘦而憔悴。在他的脖子上,有一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的一些褐斑,沿著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像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那樣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樣藍,顯得樂觀而不肯認輸。我們可以根據故事發生時間推算,老人當時大約48歲或更年輕一些。48歲的年景好比是中午13點鐘的太陽,正散發著熱烈的光芒。但48歲的圣地亞哥卻仿佛到了黃昏時分,仿佛一輪太陽正在倔強地不肯落下山去。海明威稱他為老人,倒也準確。
如果你也在追逐成功,那么,這個老態龍鐘而又不肯認輸的漁夫形象,其實就是你的寫照。
追逐成功的動機
漁夫是蒼老的,因為他奮斗過。你過得也不輕松,因為你也在奮斗。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公務員,無論你是老板還是員工,你畢竟生活在一個奮斗的年代。激情澎湃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生逢其時,并為此而興奮不已。寂寞失意的時候,你又會感到身心俱疲,無助而又恐懼。更多的時候,你在逃避這種恐懼,你不敢正面看著它。你甚至會否認它的存在,但你內心知道,那不過是在自欺欺人。你顯得成熟,但也顯得憔悴。盡管你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恐懼已經在你的眼角眉梢之間刻畫蒼老。
和圣地亞哥一樣,你也生活在這個"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和圣地亞哥一樣,你也駕著你的小船,每天勞作。你有自己的追求,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杰出的創業者,或者是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或者是一個完美的管理人員。你在謀求成功,可是你并不快樂,因為你時常感到不安全。當你翻開這本書的時候,你希望從中尋找到某種神奇和可信的方案,能夠幫助你實現你冀望已久的安全、快樂和舒適。
你在謀求成功,你的企業在謀求發展。為什么謀求成功?為什么謀求發展?因為你感到不安全,因為你們感到不安全。你以為擁有足夠的財富和權力可以幫助你獲得安全,同時,快樂與舒適也將隨之俱來。可是,快樂似乎總是那樣遙遠,而那種令人心碎的不安全感也始終如影隨形,讓你無法擺脫。就像圣地亞哥在海上的漂泊一樣,你始終驚恐不安。于是,你與圣地亞哥同病相憐。你看到海上開放的那些浪花,壯美而又兇惡。
世上惟有做人苦,萬事無如吃飯難。沒錢的時候,你會這樣感嘆。你以為有了錢就會改善一切,可讓你意想不到的是,你越富有,遭受損失的風險也越大,生活成本也越高,你會因此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于是,你需要更多的錢,你需要更有權威的社會影響力--而壓力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在與日俱增。于是,財富和權力永遠沒有足夠的時候。于是,你需要更有力量和策略更巧妙的爭奪。你希望在這場爭奪中勝出,成為眾人俯首稱臣的英雄。
爭名奪利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爭奪構造某種安全感的資源。你試圖通過這些資源,把你的小船替換成航空母艦。這樣,你就能夠把海浪踩在腳下,然后仰天長笑。
可是,無論你的航空母艦多么巨大,那也只是一個外在的展示。你也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抵抗海上的風浪,但更大的風浪在你心里。你可能擁有一家頗具規模的公司,或者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但你依然是汪洋中一只小船。無論你的航空母艦多么巨大,但那些風浪似乎并不是在海上發生,而是在你的心里洶涌澎湃。
快樂在哪里?
你并非在追求成功,而是在追求快樂的生活環境,對不對?事實上,你已經很努力了,可還是找不到它。它在哪里呢?
蘇格拉底畫了一幅畫,他想把它掛在墻上。現在,他需要一只掛鉤,他要去尋找一只掛鉤。他滿大街地尋找,他找到了一些掛鉤,有些掛鉤的款式太陳舊,有些掛鉤的工藝太簡陋,有些掛鉤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沒有一只掛鉤適合他的心意。他回到家里,沮喪萬分,把那幅畫打得粉碎。
快樂就像那一幅畫,只要你把它掛起來就好了。問題是,當你手中有一幅畫時,你眼中看到的全是掛鉤,你以為快樂是一只完美的掛鉤。你在到處尋找掛鉤,掛鉤的重要性替代了那幅畫的美。
安全感就是那只完美的掛鉤。你以為,人首先需要獲得一種安全感,然后才可能實現快樂。所以,對于安全感的追求早已替代了對于快樂的追求。
怎樣才能獲得那種安全感呢?孤獨無助的你只有一個辦法,你希望自己得到這個社會的認同。你在努力表現你的自我價值,為的是使這個社會不得不認同你。你甚至把這種認同看作你對這個世界的征服。你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富有,你的企業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所以,對于自我價值的追求又替代了對于安全感的追求。
為了追求某種自我價值,為了追求某種完美,你甚至不惜鋌而走險。然而,你沒有意識到,你正在與快樂漸行漸遠。于是,快樂變成了一種神話。事實上,幾千年來的確很少有人快樂,人類似乎是不可能快樂的。創立心理分析學說的弗洛伊德經過四十多年的深入研究--他研究過數以萬計的案例--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快樂僅僅是一種虛構。
但是,在中國仍然有許多關于快樂的人生哲學在傳播,從古至今,而且還會永遠傳播下去。這種人生哲學讓那些認真學習的人豁然開朗,過上了逍遙自在的日子。這種神奇的東方哲學告訴人們,一個執著于追求完美的人不可能得到安全感,也不可能得到快樂--然而,一旦你能夠快樂起來,你就會立即獲得夢寐以求的安全感。
白發漁樵的笑談
《三國演義》卷首詞中吟頌的那兩位白發蒼蒼的漁夫和樵夫,是何其快樂啊!他們相聚在"江渚"上,一邊飲酒一邊笑談古今,而快樂也在他們的笑談中暗香浮動。
所謂"江渚",乃是江水中的小塊陸地,甚至還不能稱之為"島"。深秋季節,當水位下降時,它就會露出水面。到了雨季,水位上漲,它就被淹沒得無影無蹤。置身于"江渚"上,看四周波浪起伏,樵夫問他的朋友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而你整天跟江河湖海打交道,怎么就沒有被浪花淘去呢?"
中國人喜歡把歷史比喻成一條長河。在這條長河里奮斗過的英雄們,的確猶如在驚濤駭浪中弄潮的漁夫。《三國演義》中的那些人物,董卓、呂布、曹操、馬超、劉備、孫權……一個個都堪稱是漁夫中的英雄,但這些英雄的漁夫都被浪花淘盡了。
漁夫微微笑道:"浪花淘盡英雄。而我卻不是什么英雄。英雄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江河的征服者,而我只想做江河的朋友。當弄潮兒的英姿在浪花之上躍動的時候,浪花的英姿也在我心中躍動。當弄潮兒的骨骸在水底之下沉埋的時候,浪花卻在我心中一次次歡笑著盛開。我熟知這位朋友的脾氣,我也尊重這位朋友的表現,風高浪大時我遠離它,風平浪靜時我親近它。比如今天,風月如畫,流水如詩,它是這樣的可愛呀。而你我相逢,來到這個江渚上休憩,把酒言歡,那些弄潮兒的所作所為,不過是一種無知和胡鬧罷了。且讓我們一笑了之。"
這位漁夫是中國文學史中的高人。他那種甘于平凡、寬容和灑脫的生活態度,使得他宛如傳說中的神仙,那樣地快樂。在一部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中,他的快樂是一段平淡無奇的輕喜劇,與恐懼無關,與悲壯無關,與驚心動魄的情節無關。而那種世人求之不得的安全感,也在快樂中得到了莫名其妙的實現。
令人感嘆的是,人們一方面能夠認同"神仙是人做"的道理,一方面又認為神仙和快樂一樣遙不可及。人們似乎更鐘情于海明威筆下這位名叫圣地亞哥的漁夫形象,因為他顯得很"現實"。
所謂"現實",大約指的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那種不快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奇怪的是,那種不快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雖然讓人不快樂,但你似乎別無選擇,而神仙一樣快樂的生活方式因為"不現實",竟然遭到了大伙兒的拒絕。
完美的掛鉤
當你手中有一幅畫時,你眼中看到的全是掛鉤。你以為快樂是一只完美的掛鉤,你在到處尋找,而你的痛苦也在隨之而來。
最初,完美的愛情是你尋找的一只掛鉤。你苦苦地追求,你不斷地投入,后來卻發現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你不再相信愛情,你不再尋找愛人,你轉而尋找某種工具,可以用來上床,并兼做花瓶。你經過一個又一個男人,你經過一個又一個女人,卻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完美的生活條件是你尋找的另一只掛鉤。你拼命賺錢,你趨炎附勢,你不擇手段地爭名奪利。你的服飾越來越講究,你的住所越來越豪華,你的地位越來越尊貴,你的手機在不停地更換,你的汽車在不停地更換,你身邊的男人在不停地更換,你身邊的女人在不停地更換……你的人生看似繁華,讓人羨慕,但層出不窮的麻煩問題卻在叫你有苦難言。
你所謂的"現實"是:如何才能找到那一只完美掛鉤?盡管它讓你永無休止地苦惱,讓你日益沉重地郁悶。你以為只有找到那一只完美掛鉤,你才能實現快樂。
你似乎永遠找不到那只完美的掛鉤。你越是尋覓,它就越是遙遠。當你停下來時,它又好像在你前方的不遠處。它是那樣美麗而又神秘,誘惑著你,卻又用若即若離的姿態折磨著你,讓你疲憊不堪。你開始不敢面對你的"現實",當你每次面對它的時候,都會揪心般地痛苦。你開始飲酒,開始尋歡作樂,甚至開始使用藥物麻醉自己。
你不敢真實地生活。海明威曾經真實過,他為此痛苦得自殺。你沒有勇氣真實,更沒有勇氣自殺,只好設法讓自己麻醉,或者用某種方式欺騙自己。你在你所謂的"現實"中掙扎,根本不相信神仙的快樂方式。
來自大腦的快樂
你無法像神仙一樣快樂,因為痛苦在那里。你必須解決你面臨的痛苦,你試圖打倒它。可是,你絕望地發現,你的痛苦和你的自我一樣強大,你沒法戰勝你的痛苦。于是,你只好選擇逃避。
科學家說,人的大腦會分泌一種名為"內啡肽"的化學物質,與嗎啡的結構相似,能夠給你快樂的感覺。同樣地,當吸毒者使用了嗎啡之類的藥物之后,藥物就會產生和"內啡肽"類似的功能,讓他立即感覺到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