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親不該這樣對孩子
- 石地
- 1578字
- 2021-11-26 16:11:51
錯誤13 揠苗助長
事情是從一個人造的神童開始講起。
美國兒童賽達斯的母親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的榮譽教授。在小賽達斯出生之前,他就準備在兒子身上進行一系列的試驗計劃。小賽達斯剛出生,父親就在小床周圍掛滿了英文字母,并且在兒子身邊不斷發出字母的聲音。接著又用多類教科書代替了兒童玩具,于是賽達斯從小就被各種幾何、地理和多種外語所包圍,整個嬰幼兒時期就成了他獨自苦讀的過程。這樣訓練的結果,使得孩子過早成熟。賽達斯6個月會認英文字母,2歲能看懂中學課本,4歲時已發表了3篇500字的文章,6歲生日晚上寫成一篇解剖學論文。這些都是正常兒童所達不到的。
于是,在一個時期內賽達斯成為美國新聞界在力宣傳報道的神童,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名人。人們紛紛議論,贊嘆不已。
賽達斯13歲那年,被哈佛大學破格錄取。盡管賽達斯早慧聰明,過分加壓卻使他的神經系統開始失常,他經常在不該笑時格格發笑,然而由于其父求成心切,竟然繼續試驗。在一次專題演講中,當聽眾報以掌聲時,賽達斯竟背過身去癡笑不已,14歲時被作為精神病患者送進醫院。雖然他痊愈出院后,仍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畢業,但他早已對父親的試驗與整個世界懷有強烈的反感,熱切渴望過正常人的生活。一天他突然離家而去,更名換姓,在商店當了一名普通營業員。
賽達斯的確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自從他出生那天起,他的父親就為他的智力發展設計了一個培養方案,并且傾盡全力來培養他成為天才。賽達斯按照父親的設計模式發展,結果未成為天才反而成為一個精神病患者。這一悲劇告訴那些急切地望子成龍的父母們一個道理,人的智力發展有自己的規律,人的聰明才智要通過后天教育才能獲得,但教育是由淺入深、由少到多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這種規律。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日本的木村久一先生對這一現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來反對這種搶先型的知識教育。
木村久一先生是世界范圍內最早提倡早期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明確地說:“對早期教育有誤解的人,以為早期教育就是教三四歲的孩子識字和寫字,這是錯誤的。單是識字和寫字這不是教育,沒有必要一定要過早地教?!边z憾的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母親只重視知識的灌輸,把小學課程的內容提前講。這種搶先型的知識教育,過不了多久就會因為孩子并不具備學習能力而被趕上、超過,顯出后勁不足。更不幸的是,有的母親并非教育的行家,教的知識似是而非,教學效果不好便發脾氣,使得孩子還沒進校門,就視學習為畏途。而更為嚴重的,就會出現賽達斯的這種結果。
鑒于此,關心自己孩子智力發展的母親們,不得不了解一些關于孩子發展智力的規律的知識了。
那么,什么是“發展智力”呢?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套關于發展智力的理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發展思想和智力,就是發展思維的形象和邏輯分析的成分,影響思維過程的活躍程度和消除思維的遲鈍現象”。他認為“智育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智力”。在智育過程中,掌握知識能促進智力最佳水平的一般發展,而智力的一般發展又反過來促進更順利地掌握知識。因此,必須防止教學過程與發展智力脫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也不是讓學生“除了上課、作業、分數之外,什么都不去想”。他說:“智育包括:獲得知識和形成科學世界觀、發展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腦力勞動習慣,培養人在整個一生中豐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需要。”“智育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觀方向性?!币虼耍怯旧砭桶媸┑掠穆毮堋KJ為,人就是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審美的、創造的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沒有智力的發展,就沒有知識的功用,就沒有才能和世界觀,也就沒有精神豐富的個人生活,沒有個性,因此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見,發展智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而不僅僅只是讓孩子多學得一些書本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