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親不該這樣對孩子
- 石地
- 1668字
- 2021-11-26 16:11:51
第2章 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一)
錯誤12 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不同的小孩子,我們處理應用不同的方法。頑皮的小孩子我們不應當譏笑他,我們應當鼓勵他;愚笨的小孩子,我們不應當羞辱他,應當體諒他,幫助他。要知道所謂“頑皮愚笨”的小孩子,我們要問他是不是真正頑皮,真正愚笨。有時候小孩子何嘗頑皮,何嘗愚笨,不過都是由于老師教導得不得法,或者母親教導得不得法而已。我們大概還記得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吧?他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
愛迪生是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大發明家,他的名字與電燈、電影放映機等連在一起。他的成就與母親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愛迪生在學校里,是一個頑皮好問的學生。對于一些不明白的問題。常常去問老師。但老師不喜歡他提問,往往大加訓斥,甚至舉起教鞭就向他打來。有一天,在上數學課時,他在課堂上大聲問道:“2+2為什么等于4?”老師回答不上來,還以為這是他在課堂上故意搗亂,為難教師,對于小愛迪生這樣饒有趣味的問題,不僅不給予耐心的回答,反而暴跳如雷,竟然勒令他退學。
小愛迪生把在學校里發生的一切,都告訴了媽媽。他的母親南希,也是一名小學教師。南希并不全聽孩子的一面之辭,為了弄清事情真相,她領兒子到學校去找老師問情況,那位老師非常生氣。南希發現那位老師根本不懂得兒童的心理,想做些勸說工作,不料那位老師大發雷霆,說:“我只知道教書,不知道什么性格不性格的。”南希認為在這樣的學校里讀書,實在沒什么好處,于是決定讓愛迪生退學,由自己親自來教。
類似愛迪生這樣的事情,在許多學校和家庭里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我們大膽一點假設,可以說是孩子一點不笨,一點也不頑皮,這都是母親的笨,教師的笨,他們不懂得怎樣教導孩子,他們也不明白孩子的心理。
聽說一位美國大學教授對于學校的訓育有一種特別見解。若他的孩子的品行分數在90分以上就要加以嚴斥,若品行分數漸減到60分反而加以獎勵。我們的母親若聽了這樣的故事,肯定會而不相信。但要仔細想一想,便會覺得他這種教法其實很有深意的。他想讓他的孩子頑皮,他要他的孩子強壯活潑,他對學校里訓育的辦法,認為是束縛孩子的自由,戕害孩子的天性,最終只能使孩子循規蹈矩,平凡馴服,是庸弱的孩子而已。這位教授處理教導的方法,如此一想,確有很深奧的意思。時代已進入一個全速競爭的時期,我們現在已不要一般順民式的孩子,我們需要自己的孩子勇敢、進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務社會,所以我們必須依據孩子的心理,來培養孩子。
另一方面,在我們的觀念中,小孩子不懂得什么,所以一般做母親的在家里好像總是皇帝。無論發生了什么問題,母親總是對的,錯的總是孩子。實則不然,有時錯的反而是母親。
我們看一件事情,不能單看事情的表面,應當學著去分析事情的究竟,對孩子尤其應該如此。有一個小孩子,一天放學回家和同學們經過一所桃園,桃樹上滿結著又紅又大的桃子,有的同學爬上圍墻,偷摘桃子,園丁看見了,就拼命出來追趕。有一個小孩子認為沒有進去偷吃,自以為就不用逃避,所以不逃,園丁反而把他一把捉住,送到他家里。他的父親不問情由,舉起拳頭,一頓痛打。這難道不是反映了母親在家教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嗎?是否天下母親都太過于自信一些了呢?退一步講:即使這個孩子也參加了偷桃,做母親的也要問聲為什么小孩要偷吃桃子?平日有沒有買桃子給他吃?如果沒有,那小孩子偷桃子吃情有可原,錯處不在于小孩子偷桃吃,而在母親不買桃子給小孩子吃;再進一步說,即使做母親的買了桃子給他吃,而他還要偷桃子吃,那時候我們究竟應不應該打他?也要考慮考慮。做母親的要知道在家里吃的桃子,絕對沒有新從樹上摘下,尤其是自己摘下來的桃子好吃;尤其是自己摘下的桃子好吃。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不妨帶著孩子到那個桃園里,向園丁購買,讓小孩子自己采摘。這是我們從孩子本身著想,從體貼孩子的心理著想。
我們這樣講,絕不意味著母親不嚴格教導自己的孩子,讓孩子自已發展而處處不管,只是希望天下母親在教導子女時能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多站在孩子現在和將來的角度想一想,怎么做有利,怎么做不好,反對簡單粗暴。對子女的嚴格教育,還是要時刻牢記的,否則將來一定會懊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