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思維導圖速記小學生古詩詞
- 盧龍斌 陳景龍
- 643字
- 2021-11-24 20:29:55
憫農(nóng)(其二)
唐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壹 《憫農(nóng)(其二)》創(chuàng)作背景
一個驕陽似火的夏日,太陽朝大地吐著火球,仿佛要把大地上的一切都烤熟了。這時,李逢吉向好友詩人李紳發(fā)來吃飯邀請,李逢吉命人把所有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都給自己送來,而在他們的對面,便是頂著烈日揮汗如雨的農(nóng)民,他們滴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一顆顆飽滿的米粒。李紳看了心里非常難受,無心動筷,可此時回頭卻看到好友李逢吉早已大快朵頤,酒足飯飽,并且還把剩下的糧食倒了,李紳非常生氣又非常同情辛勞的農(nóng)民,于是拍桌寫下了這首《憫農(nóng)(其二)》。
貳 譯文
盛夏的中午,烈日當空,農(nóng)民還在扛著鋤頭辛勤勞作,如雨下的汗水滴入了泥土,有誰知道我們平時吃的米飯,每一粒都是農(nóng)民辛苦勞作得來的啊!
叁 簡筆畫古詩

肆 快速記憶
字頭串聯(lián)法:鋤、汗、誰、粒。諧音轉(zhuǎn)換:除汗誰厲,想象除汗誰更厲害。
伍 賞析
《憫農(nóng)(其二)》描繪了烈日當空,農(nóng)民正扛著鋤頭揮汗如雨辛勤勞作的畫面。一二句交代了農(nóng)民勞作的時間、地點,襯托出天氣的惡劣和農(nóng)民勞作的艱辛;三四句抒發(fā)作者的感慨,言外之意,我們要珍惜糧食,杜絕浪費。整首詩語言樸實無華,道理淺顯易懂,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贊美和同情,呼吁人們珍惜每一粒糧食。
陸 作者介紹
李紳(772—846年),漢族,字公垂,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人,因同情農(nóng)民而作《憫農(nóng)二首》,因此被譽為“憫農(nóng)詩人”。好友元稹、白居易。他還參與過對文學史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新樂府運動。著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柒 思維導圖整理一圖把握全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