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療愈心理學: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問題的策略
- 倪彩
- 1255字
- 2021-11-22 16:26:25
消除悲觀的設想,逃離自我封閉的怪圈
孤獨的人總是緊繃著一根神經,時刻準備著迎接他們預想中一定會來的失望與拒絕。正是這種扭曲的觀點,讓他們把真正關心自己的人擋在門外,陷入自我封閉的怪圈里無法自拔。想要改變這一狀態,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孤獨的人需要移除消極負面的悲觀設想,逐漸讓自己的生活恢復活力。
什么叫悲觀設想呢?讓我們聽聽這些備受孤獨困擾的來訪者的內心獨白:
“當我收到大學同學的邀請,讓我去參加一個聚會,我的感覺瞬間就不好了。不知怎么的,腦子里突然冒出這樣的畫面:我尷尬地坐在人群中,看別人喜笑顏開地述說自己的生活,沒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也沒有人詢問我,我就像一個多余的人。我還想到,如果真的有人詢問我什么,我該怎樣回答。說實話,這我感到有點兒恐慌。”
“我把她當成朋友,可前幾天看到她在朋友圈里曬圖,是她組織的一次郊游,邀請了幾個我們共同的朋友,但她沒有邀請我。我有一種很不好的感覺,覺得她看不起我,因為我的工資不高。越想這件事,心里越難受,甚至有點兒厭惡她,厭惡這個世界……”
第一位孤獨者的內心獨白,是一種典型的悲觀設想:在遇到社交互動的時候,腦子里立刻就會冒出消極的想法。坦白說,我們很難完全阻止這樣的消極念頭涌現,處理它的最好辦法就是,把那些合理的、現實感強的積極場景視覺化,想象美好的畫面,有助于我們在類似的機會出現時,有效地識別和利用它們。
打個比方,可以想想在這場同學聚會中,大家都十分友好且熱情,愿意和你敘舊談天。就算不能跟所有人打成一片,只和一兩個溫和可親的同學度過一段美好時光,也是很愉悅的享受,甚至還可以想象一下,多久之后可以再小聚一下。
第二位孤獨者的內心獨白,有點兒類似于胡亂猜疑:在一切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假定他人對自己產生了最壞的看法。就像上述案例中所呈現的那樣,沒有接到邀請,就認為對方一定是看不起自己,甚至由此開始厭惡這個世界,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
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那天的郊游屬于臨時起意,對方只邀約了相距較近的兩三個朋友,當事人住得比較遠,考慮到舟車勞頓就沒有邀請她。如果當事人因為胡亂猜疑而選擇不再與對方聯絡,那么這份友誼就真的走到了盡頭,而事實上這份友誼本身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毀掉關系是因為內心的懷疑與頭腦中的幻象。
長時間的孤獨,會使人禁錮在受害者思維中,覺得自己沒辦法改變社交和情感與世隔絕的現狀。如果不移除悲觀消極的設想,這種感受會變得愈發強烈。那么,具體該怎么做,才能夠真正地幫助自己,擺脫這個消極旋渦呢?
·Step1:查看你的通訊錄,找到你心目中認可并信任的親人、同學或朋友。
·Step2:回想你和每個人上一次見面的時間、地點、情景。
·Step3:根據你與每個人相處時的感受進行評分,排出順序。分數越高者,就是越需要你該主動聯系的人。
·Step4:根據上述篩選出的名單,每周至少聯系一兩個人,最好能見面。
·Step5: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等,在網絡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讀書俱樂部、心理沙龍、插花活動等,從中篩選出2~3個,報名參加。
堅持做這樣的嘗試,直到自己可以消除對社交的負面假設,減少精神上的痛苦。